第三百三十九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四)

太行山的一座无名山头上伫立着一座茅草亭。

此处往东就是井陉故关,往西就是娘子关,正好在镇州和太原府之间,

此时亭内有三人围坐桌旁,另有三名侍女立在一旁添酒布菜。

这三人,一为周国枢密副使、北面行营都部署李明卿,一为周国成德节度使、河北都监焦继勋,一为周国左卫上将军、太原节度使巴宁泰。

要不是囿于守土之官不离其境的规矩,李明卿是想在太原府把河北三位节度使都聚到一起的。

现实所迫,他权衡之后还是先邀请了焦继勋和巴宁泰,然后来到两镇交界的这处无名荒山,就连这座茅草亭,也是让人临时搭建的。

好在四月还不是那么热,这边是山区,周围植物多,此处又是在一个小山头上,风吹着能感觉到热意,但也不是不能忍受。

三位佩金服紫之辈大老远跑到山里来,自然不是为了喝喝小酒看看风景。

一边谈论风花雪月一边喝酒吃菜,等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终于要开始谈正事了。

巴宁泰最先放下筷子看向李焦二人:“李相公,焦节使,这里我年纪最小,有些话我就厚着脸皮讲出来,你二位万望恕罪则个。”

李明卿听了,伸出去的筷子夹了一块笋干放到面前碗中,这才道:“该说的就说嘛,凡事说开了就好解决。”

“是这个理。”焦继勋也点头,“有问题就提问题,李相公能解决的就给咱们解决了,不能解决的也会上报官家。李相公你说是不是?”

他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眯眼笑着看向李明卿。

李明卿也看向他,笑呵呵地点头,之后才把目光转向巴宁泰。

巴宁泰嘴里说着不敢,神情上却毫无“不敢”的表现,他看着李明卿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只不过当初焦节使节度太原的时候新拿下了几个县,北燕一直不死心,想把这些地盘抢回去。相公也知道,县令么,多是那些读书人,某是没读过几天书,对读书人是比较敬佩的。”

能做到一镇节度,哪怕少时真的没读过书,到现在最多说是没有文采,但看书写字绝对没问题。不然的话,不说熟读兵书,就连日常公文都看不懂的话,谁敢用你?

这类武将,对读书人看重是有的,但说敬佩,呵,十个有八个都是骗鬼的。

李明卿手里筷子搭在碟子上,看着巴宁泰继续往下说:“只不过这些县令也不知怎么了,不把心思放在民政上,偏偏想要带兵杀敌,这不是抢咱们的饭吃么!”

说到这里,巴宁泰叹了口气:“你说想要带兵就带兵呗,县里面乡兵总归是县令来管。偏偏他还打输了,要我手下校尉四处救援,这叫个什么事啊?”

说到最后,他双手一摊,神情颇为委屈。

“巴节使的遭遇,焦某是深有感触啊!”焦继勋感叹道,“读书人啊,就好好地治理民政,这兵事交给我们武夫就好了嘛!”

李明卿眸光闪动,呵呵笑道:“也不能这么说,焦节使少时读书立志,似乎当初还是以儒服谒见晋祖的吧?节使也是投笔从戎的读书人,所到之处颇多善政,这军事政事,又怎么能分得清呢。”

听了这话,焦继勋尴尬一笑,把目光转向巴宁泰,见其沉默不语,只好哈哈笑道:“当年的事就不提了!还看眼下,还看眼下。”

“是啊!”李明卿点点头,“自僖宗起,这天下也乱了七十年了,如今圣天子在位,总算是有了些盼头。只是,北面契丹年年南侵,西北的定难军也不让人省心,南边诸蛮动乱,这中原之地,却是不该再乱了。”

沉默一阵,焦、巴二人对视一眼,巴宁泰开口道:“某说不出来什么好听的话,但相公这话着实说到我心眼里去了。相公放心,只要我巴宁泰在太原,就绝不让北燕契丹一兵一卒越过太原城!”

焦继勋紧接着道:“李相公,巴节使,一片为国为民的拳拳之心叫某敬佩不已。说实在话,焦某倒不在意文武之别,但底下军将们却是看不得手下军兵被不通兵事的文人祸害了,便是某,也深感痛心!”

李明卿终于把筷子搁下,沉吟一阵后开口道:“要说这带兵打仗,也是一门学问,也讲究术业有专攻。在我看来,两位节使就称得上专业,有这家学渊源,家中子弟也比其他人不知高到哪里去。”

“相公过奖了!”这次说话的是焦继勋,他脸上带笑,嘴里道:“我家那小子,也就凭着一腔勇武了!”

“节使这话有些过谦了啊!”

李明卿也笑,点了点焦继勋,端起酒杯:“来干了这杯!”

一杯酒饮尽,吃了口菜,借着这热乎劲,李明卿风轻云淡地道:“你我三人也都四五十了,有些事情是时候交给后辈来做了,就说你们两家的小郎君,也该独当一面了嘛!”

“嗨!比不上相公家的东床快婿。”

得了保证,原本已经冷却的气氛重又热烈起来。

推杯换盏总有结束的时候,三人各被一侍女扶着胳膊走出亭子。

一路谈一路走,到了路口就该分别了,这时候,焦继勋突然扭头对李明卿笑道:“看到这山野景象,我就想起来吴相公之前似是有请辞归隐的想法,像是横海节度、威胜节度、夔州制置,都知道这事。嗯,好像侍卫亲军也有不少人晓得吧?”

最后一句话是问巴宁泰。

巴宁泰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点头道:“确实,我也知道一些个。”

顿了顿,他又补充道:“不过,朝堂毕竟离不开吴相公,大家也就听一听,可不能顺着吴相公的意思来。”

“是呵!”李明卿也在笑,“吴相公虽然老了,但仍是国之栋梁,他这话听一听就好,做不得真!”

巴宁泰同李明卿返回太原,而焦继勋则往镇州去。

临分别前,李明卿又提醒了焦继勋一句:“这南边战事估摸着要结束了,焦节使家郎君还得早早定下去处。”

“这我晓得,相公放心就是!”

焦继勋抱拳一礼,李明卿也朝他抱拳,各自踏上归途。

第二百二十四章 利字当头乱接踵第四百六十四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十一)第六百四十二章 朝堂政事定于一(五)第四百八十章 论为政突发匪事第八十八章一日之差失涪陵第二十二章从此天高任鸟飞第五百九十七章 胥吏亦可当国事第一百九十七章 两手准备终定音(二)第八十一章路途漫漫欲拜师(二)第六百三章 或可另辟进身阶第三百三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二)第六百三十五章 一朝有变国生事(二)第三百六 空辩不若实为证(二)第四百八十六章 浅水亦有乱流涌第六百十八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五)第五百九十一章 骤起争端余韵响(三)第二百三十六章 内乱未平外乱起(一)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急不缓蕴风雷(四)第二百三十一章 乱起变生杀意浓(一)第三十二章说朝局双龙争王(一)第四百二十九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二)第八十九章心意定孤身渡江第二百五十九章 百足之虫难尽灭第二百九十八章 真理堂中谈为政(一)第九十六章治民抚兵制度齐第三百六十三章 穷且益坚志不坠(四)第五十一章险铸大错自为之第六百十三章 此事应当作何解第五百九十八章 官分清浊又增污第四百五章 富平县内有善人第五百八十七章 平波起浪第一风(一)第二百三十三章 乱起变生杀意浓(三)第四百六十六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十三)第五百二十四章 君臣情谊值几何(四)第四百八章 鲜血淋漓投名状第五百三十二章 东宫所学是何物第六百三十九章 朝堂政事定于一(二)第二百八十一章 潜行入洛见下官(二)第二百七十三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二)第六百五十三章 有枣没枣打一杆第三十五章快马兼程赴归州第二百九十一章 不急不缓蕴风雷(二)第五十二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一)第五百三十五章 说诸葛皆是忠臣第四百六十五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十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道旁迎师北疆变第六百一十章 上下皆起别样心第二十八章议定诸事行忠义第四百九十六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八)第三百九十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三)第五百四十四章 内外兼修望紫宸第七百三十三章 大风源自湘潭起(五)第六百十四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一)第一百九十五章 保义谋反欲亲征第三百八十八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四)第二百四十二章 内乱未平外乱起(七)第六百八十九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六)第六百四章 各有安排待时变(一)第三百章 真理堂中谈为政(三)第六百八十一章 剪尽病木待新春(五)第四百二十二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五)第七十八章未雨绸缪布耳目第六百二十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七)第二百九十五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一)第四百七十九章 心在战事轻政争第三百七十五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十一)第七百二十五章 幸而黑白总分明第四百六十八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一)第二百三章 春耕为重议农事第二十七章措手不及担重任第四百七十四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七)第一百七十二章 新皇登基诸事忙(一)第一百一十二章君子报仇不怕晚第四百九章 大局动荡私心意第一百六十五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四)第三百二十六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一)第七百十五章 天子欲改朝堂事第三百六十一章 穷且益坚志不坠(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两手准备终定音(一)第三百四十七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四)第五十四章心急火燎急入京第三百四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六)第一百七章辞旧迎新除夕夜第二百六十章 为民服务不求夸第五百三十三章 只谈风月元宵至第三百三十二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七)第一百五十章 龙虎齐动风卷云(四)第二百三十五章 踏踏实实解烦忧(二)第二百六十七章 入京便闻南国事(一)第五百十八章 池静亦有暗流涌第一百二十五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二)第四百七十四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七)第四百五十六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三)第四百九十四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六)第九十四章战地黄花分外香第四百五十九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六)第四百一十章 肆意猖狂京兆匪第三百四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六)第六百五十六章 决断之重一肩担第二百四十九章 谢公安石与君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