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零七章 医疗发展

按照孙思邈的计划,皇家医院会儘快在年底前组成一支人数至少在二十人左右的队伍提前入驻淮南前线。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李荩忱身为大汉皇帝会御驾亲征,而他主持的方向是淮南战线,所以淮南战线也是现在优先保障的,当然了淮南距离江南比较近也是一个原因。

而在来年二月开春之前,将会至少培养出来五十名能够处理简单外科手术的医生,这些医生将会分配到各路兵马之中,至少保证每支军队之中有五到十个人。

和医生配套的自然就是护士。

相比于医生,护士倒是比较容易培养的,尤其是现在皇家医院之中需要大量的护士,所以杨妙现在采用的是轮班的方式,每天所有的护士三班倒甚至四班倒,这样就能够利用最有限的实战机会培养出来更多的护士。

尤其是护士作为医生助手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之后,朝廷开始命令各地州府赎买青楼楚馆之中年纪大一些的女子,然后送往建康府集中培训,同时在整个社会範围内聘用女性,原来的时候,前来应聘的女子寥寥可数,但是现在随着医院之中护士的职责已经变得众所周知,所以前来报名的女性越来越多。

对于那些社会中下层贫苦人家的女子们来说,与其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倒不如出来补贴家用,更何况护士的薪水可不算低,有朝廷内府和国库的双层保障,缺了谁的钱也不会缺了她们的。

据说一些家中女子的收入甚至比其丈夫都要高了,为此还引发了不少家庭矛盾,成为坊间笑谈。

如果一切没有差错的话,在年底之前,至少可以培养出来二百名以上的懂得简单止血、包扎技术的护士,能够起到战场上的急救作用。

李荩忱当然不指望着这么短时间内就能够培养出来样样精通的护士,后世护士的培养至少也都是三年到四年的时间。只要这些护士们能够会一些简单的包扎急救的本事就可以了。

换句话说,实际上培养的不是护士,而是卫生员。

现在大汉的医疗事业是从无到有,所以李荩忱的要求也不能太高,有卫生员能够在战场上对受伤的士卒进行简单的止血救护,总比什么都没有的好,医疗救护本来就是和死神抢时间,能够早一点进行包扎止血什么的,就能让人活下来的可能多一点。

而除了和军队对接之外,现在皇家医院也积极地向外拓展,和地方上的郎中、药房实现医术的共用,在开设分支机构上,内府倒是轻车熟路了,当初建设各地的义学、慈善堂等等的时候就积攒下来了大量的经验,现在正好再用来建设皇家医院在各地的分院。

当然了,随着分院开始建设,朝廷也开始着手对医院的经营方式进行改革,之前皇家医院一直处于试营业的阶段,每个患者看病、哪怕是进行手术,所收取的费用都很低,这也主要是因为皇家医院的背后有内府的支援,能够承担得起支出。

但是随着医院越来越多,内府就算是再有钱也不可能负担得起这么多医院的开支,所以当医院进入正式营业的时候,大汉将会出台医疗保险政策。

顾名思义,医疗保险和后世几乎是相同的概念,居民每年可以选择多缴纳一部分税款以作为自己前往医院看病的担保,这笔税款并不算多,在绝大多数人的可承担範围内——对于真正贫困的人家,只要提出申请并且经过国家审核确定,也可以由国家承担这部分的税款——这样当他们前往医院就医的时候,就依旧可以享受极为便宜的医疗价格,但是如果没有缴纳税款,那就抱歉了。

国家就算是再有钱,也不能负担得起那么多人的费用。

目前相关政策已经开始吹风,作为天子脚下,建康府的百姓们多少也都有自己消息渠道,应该都已经或多或少知道了这个消息,从目前来看并没有多少反对的人。

天下从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这一点百姓们还是很清楚的,如果能够用小额的税款换来近乎免费的医疗,那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这样对于各地州府来说,也并不是什么坏事,按照国家的意思,本地的医疗税款收上来是交给各地州府保存的,如果一年之内这些税款使用乾净了自然最好,如果有剩余的,交给本地州府用于医疗慈善事业的发展——这当然是要在内府的监督下的,而如果还有亏空,国家将会通过内府和国库进行补偿。

也就是说地方州府只可能赚钱不会赔钱,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朝廷这样做,自然也是想要督促地方州府发展医疗事业,免得出现懒政现象,儘快让医疗实现国内的普及。

全民医疗这种稳定民心的东西,实现的越快越好。

又叮嘱了孙思邈几句,李荩忱起身离去。

他今天下午还要动身前往吴郡和会稽。

这还是江南世家叛乱之后李荩忱第一次前往这东南腹心之地。

不为别的,为了粮食。

——————————————-

经过疏浚的运河已经沟通了京口和江南腹地,从江南而来的粮食将会源源不断的通过运河输送向淮北前线。

大汉开国已然将近四年,江南的屯田进行的很是顺利,毕竟在这之前江南就已经是南朝的农耕要地,这里湿热的气候简直就是为了粮食,尤其是水稻的种植和生产量身定做的。

只不过在之前漫长的岁月中,南朝很少能够从江南的农耕中获利,主要还是因为江南的山川湖泊几乎都已经变成了南方士族的私产,很不幸,这些江南士族就像是秀才遇到兵,遇上了李荩忱。

田产是不能给你们的,如果你们有意见,那就别怪朕不客气。

会稽、吴郡两次正面冲突,自然是让世家彻底被打断了脊樑骨,在锋利的兵刃面前,世家或是烟消云散,或是选择低头认怂,江南的田产才算是正式落入朝廷的手中,而世家们这些年来囤积的粮食自然而然的也成了朝廷的战利品。

因此李荩忱实际上是捡了一个大漏,光是从各家府库之中搜缴上来的粮食,就足够汉军全军吃小一年的。

第一九零零章 玉壁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家徽第七百二十七章 不走就好第六百三十三章 选择哪一边第一四一九章 又要交易?第十四章 审讯第五百七十一章 正在眼前第一百一十九章 睁眼第二零七零章 你们也太不靠谱了吧?第一千二十二章 采石矶第二二零三章 跑得真快第一百二十三章 表态第二三二二章 陛下的多重考虑第九百八十二章 事不可为第二一零三章 亲守此地共存亡第一百六十一章 捧场第一二五二章 晨戏第九百零四章 坐下来谈谈第一六九七章 命中注定的对决第一二三五章 脸谱化的历史第一七九八章 消耗战第六百九十七章 合作愉快第八百九十二章 惨叫声第一六五八章 回家看看第二三四四章 故友第一百五十五章 来访第一千二十三章 两路进军第一五三五章 横山要道第一八一五章 卿乃大汉所需之人才第四百二十一章 唇亡齿寒第一一三三章 血肉长城第二二一七章 此时,必须有牺牲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请示第一千一十章 建康之乱第二一零八章 北周差在哪里第一二一四章 稳扎稳打第五百三十五章 蜀郡捷报第一六四五章 合围,司马消难何处去第八百五十章 偶遇第九百三十七章 扫雪第一三七八章 奏章没有陛下跑得快第一百二十七章 渔翁得利第一一三一章 忍第一百九十三章 敌我第一五八七章 佛系的二老第一四七四章 颍川世家的害怕第四百一十七章 朝廷的意思第一五九一章 中原决战方案第一千一十五章 忠与仁第一一二零章 为君舞第一五七六章 从林邑向西第一八一二章 可用第一五零九章 焕新颜第二百零三章 夜行第七百六十四章 不同意第四百八十七章 置之死地第八百五十四章 是时候休整第七百九十八章 与其慢慢凋零第一三六七章 一屋之朕第六百三十八章 宣旨第三百九十八章 李荩忱和陆腾第一八二七章 端正心态第一九零六章 汾水水师登场第一三三八章 未败已败第二十五章 残忍第二一九六章 洮水羌人第四十二章 目的第八百八十章 于氏之困第一八六八章 大军渡河第二零九零章 浴血雁门第三百四十六章 落子何处第一二零零章 华夏的文艺复兴第四百一十六章 杀鸡用牛刀第六百一十四章 秘密第一四零七章 国丈受惊了第一五八五章 油嘴滑舌的新解释第七百一十八章 迎亲第一六七八章 血色晨曦第一九六一章 南北相通,华夏一体第五百一十一章 阴阳差错第八百一十六章 岳父可能是假的第一九四二章 步云楼第六百零三章 各项事务第八百六十三章 襄阳守将第三百二十五章 温泉第二章 温饱第一九一八章 迁都之念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栽树第二百四十一章 须臾需争第一六二四章 意欲何为第六百五十四章 多多益善第一百二十七章 渔翁得利第一百五十八章 死水第二零一八章 城墙上,各怀心思第一七一六章 失控的战场第一八四五章 这个冬天不好过第一二二八章 对酒瓜洲渡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要出兵第二一八七章 金城薛氏,不辱家门第一百三十八章 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