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七王表态加盟,京城的不战而降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马皇后苦心积虑,想出互相钳制之法,可朱柏父子却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七王悉数招至麾下!
随后,朱柏父子与七王一起商讨接下来的里应外合计划。说是商讨,其实只不过是朱柏父子一个说一个补充,七王全程听着,唯唯应诺而已。
随后,朱柏设宴款待他们。
宴毕,又留他七人叙了阵话,遂遣他们回城。
接下来,就是稳坐钓鱼台,静待城中一众内应的精彩表现了!
……
兵仗局里的军器作坊分外的忙碌,南京城被四十万湘军彻底合围,对这里工匠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构成什么影响,仍旧是死命的劳作,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作坊的各种用料差不多都备了将近几年的量,尤其是制作弓、箭、火药的材料,本身就有许多甚至要经过数月时间的处理,因此备料充足是很自然的事情。
围城的现状要对兵仗局发生影响,大概要一年的时间,那时候又是新的一年,天知道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面会发生些什么事情,应该不至于发展到“兵仗局无力补充兵器”成为战争结束的决定性因素。
别说兵仗局的备料起码可以支撑个几年的时间,就是现在把兵仗局完全停产,南京库存的兵器、盔甲也足够支持上十二卫几个月的损耗了——当然最新魏国公特别在意的陶罐炸弹除外。
听说这种陶罐炸弹在守城的时候作用挺大。
这东西毕竟是新鲜事物,哪怕原料做够,工匠们却是人手不足。他们本就没什么休息,而且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既定任务,哪怕魏国公特意为兵仗局增加了很多工匠来主要制作陶罐炸弹,并且将相关的资源都用于生产陶罐炸弹,最后的日产量也就是勉强达到了一天两千枚。
可这还是赶不上城头的消耗速度。
那陶罐炸弹看起来简单,可里面的火药产量、用量,以及加工的困难程度,可是很不易的。
至于陶罐炸弹的产量对南京的战局有多大的影响,工匠们不懂,不过这几天里负责印制宝钞的财神爷李芳英李大人,倒是来得很勤。
最近两天尤其来得最是频繁,且每次都带上了礼部尚书陈迪,二人带来了各种慰问礼品,弄得大伙都有些不太好偷懒了。
王大锤尤其烦恼,他是兵仗局最高级别的匠户,现在专门负责几队工匠的陶罐炸弹制造。
王大锤烦恼的当然不是当了个小头目,管的人再少,大小也是个官,待遇可比一般的工匠要好的多,而且手中还有权利抓属下的偷懒,再忙碌的时候,自己也只要口头上督导两句,这样的悠闲职位没什么可烦恼的。
烦恼的根源是李芳英这段时间老来他面前慰问,尤其是最近两天,虽然得了一些好处,但王大锤心里可慌的很。
李芳英是什么身份?曹国公的三弟,顶级权贵跟一个最低贱的铁工匠老来攀交情,能让人安心吗?
尤其王大锤以前见过的最大的官,都只是宫里的管事太监,哪里见过李芳英这样的人物?以前的顶天人物,都围在李芳英身边向家奴一样的献媚……
王大锤可不认为李芳英这样顶天的人物会看上自己,即便这人好男风,也不可能瞧得自己这一身黝黑的铁匠啊。
唉,真是越想越烦恼,朝廷虽然保证了兵仗局匠户的粮食供应,但家中的薪柴都快要没了,现在南京城里的生活必需品一天一个价,饶是朝廷发给王大锤他们的是实物,也都要他想办法去跟别人换东西。
哪怕王大锤在兵仗局的待遇很好,这段日子换东西的额外亏损,都亏的心疼。
等到赣鄱的湘王三十万兵马转来南京之后,配合湘王世子将南京城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这城里的生活必需品就涨得更加不成样子了。
涨就涨吧,毕竟王大锤在兵仗局做着事呢,还是个小官,怎么也不会轮到他家饿死人,辛苦攒下来的家当哗哗地流了出去也无所谓,坏就坏在朝廷已经开始阻断百姓的樵采之路了,连柴都开始实行管制配给、认领,眼见所有街市都没有薪柴卖了,有东西也没地方换去。
虽然自打湘军兵临城下后,比较有见识的王大锤就一直在存米存柴,可家里这么多口人,每天的消耗也是个不小的数字,这几天都没有找到补充,坐吃山空啊。
家中的柴垛子用得变成了小柴堆,一旦家中断柴,那就意味着全家都吃不到热食了,王大锤能不焦急吗?
本来还想着这几天找个时间,出去蹿蹿,看有办法换来薪柴,又或者哪条道路没有被官军围死,可以找个地方砍些薪柴回家,结果李芳英在这个时候隔三差五带人来兵仗局慰问,弄得王大锤实在是寻不到方便。
急得已经快要没有办法的王大锤一度都打起了兵仗局里面木炭、薪柴的主意,如果不是偷朝廷的东西,发现会被杀头的话,王大锤多半就会偷偷地往家里搬运一点了。
“王匠头,城中骚乱频发,你家中安顿得怎么样了?”
王大锤正在这里发愁呢,心里只盼望着李芳英看不到他,最好是别留意他,让他可以找机会出去蹿一蹿,结果李芳英偏偏还专门找他说话,虽然说的是关心的话语,王大锤却完全没有心情去感动。
“回大人的话,小的家中还好,就是朝廷管制薪柴,小人的家里……”正在愁个没完的王大锤本来想稍微敷衍一下的,可是最近愁得太投入了,不经意间就把心中的难处脱口而出。
“是不是家中没有柴火了?城里的情况已经严峻至此了么?那就是说王匠头你家就快要吃不上热食了?”
李芳英来此自然不是和小小的工匠头子攀交情的,他一脸严肃地做思考状,实则在观察王大锤的一举一动。
王大锤眼看着李芳英嘴里念着“有什么可以代替薪柴呢”,眉头紧紧地皱着,脸色严峻地陷入了沉思,还以为他正在为自己的家事烦恼而苦思呢,一时间却也感动非常。
李芳英这样的大官,竟然在为自己这样一个小人物家里的薪柴问题而头疼,真亏得自己之前还尽想着找机会偷溜出去,办家里的私事……
半晌,李芳英才从沉思当中“醒”过来,愤愤不平地道:“怎么能让承担军器制作重责的人吃冷食呢?兵仗局里薪柴木炭多的是,支撑一两年不是问题,调用一些给你们这些为了国家大事,顾不上家里的工匠并不碍事,我也有这个权利,就用你们的月俸从库房支用抵扣薪柴吧。”
李芳英来此为的可不是笼络王大锤这一个工匠而来,他可是想把兵仗局里的核心工匠都笼络起来。
当王大锤带领一众制作陶罐炸弹的工匠,对着李芳英跪地磕头感谢时,李芳英也就顺势说出了心中的目的:“王匠头,若是陛下要本官带你和其他一些工匠去德州,你舍不舍得家人?当然,分别的时间肯定不会太长,临行之前,朝廷也会把你们的家人都安顿好。”
这才是李芳英来兵仗局的图谋,若不是怕表现的太急切,让这些个工匠心中起疑,李芳英早两天就对他们说出了这番话。
“啊?!去德州?”
“那里好像是北方啊,听说也在打仗,朝廷是要我们过去就地支援前线吗?”
王大锤可跟普通的工匠不同,猛然间听到李芳英的这番话,脑袋一下子就轰了一下——眼下南京如此吃紧,朝廷危在旦夕,皇帝如何会派他们去北方?而且若真是皇帝的意思,李芳英直接下令不就行了?
这李芳英是想跑啊!他还要带着兵仗局的工匠们一起跑!听说他的哥哥曹国公李景隆正是北伐军的大元帅,看来李芳英已经打算背叛皇帝,要北方逃了!
局势真的那么坏了吗?连李家都想要逃跑了……
可王大锤却不敢将心中的猜测说出来,一来没人会信他的话;
二来他的话也传不上去;
三则他只是个工匠而已,大厦倾覆之下,自家保命尚且来不及,哪里还有多余的心思去操心其他的事。
王大锤表面憨直,脑子却是不笨的,他想明白之后,面对李芳英询问的目光,也跟着周围的人应了一句:“我们这些匠户,自然是听命行事。”
“很好!”李芳英高兴地挥了挥手,让人将他准备的慰问礼物拿出来分派,再度收买人心。他对王大锤印象不错,工匠就该这个模样,不需要知道太多,听命行事就行。
借着这些日子去城头慰问上十二卫的机会,李芳英对湘王府和朝廷的实力已经有了充分的认知。
上十二卫本就兵器不如人、操练不如人,如今兵力更是不如人,连连战败之下,士气也是低迷到了极点,只是在苟延残喘而已。
不管从练兵、制器乃至治理一方来说,建文朝廷的文武大臣多半也是不如湘王府的,朱允炆更是比不上那个朱久炎小儿——可谓样样不如人。
湘王府对建文朝廷的碾压是全方位的。
虽然李芳英心中非常抵触这个念头,他还是不得不在心里承认了这一点。
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被湘军兵临南京了,然后还一直无力解围,各路勤王大军纷纷被灭,即使能力强悍的徐辉祖、梅殷、齐泰、郁新等人都无力回天。不是战败,就是被俘。
听闻自作聪明的马皇后建议皇帝派遣七王上城墙督战后,李芳英就知道,建文朝廷这艘破船马上就要沉没。
李家和湘王府的关系,李芳英如何不知?呆在城里,落到湘王府的手中,绝对没有好下场。
除了找机会带着曹国公府的一切去北方找李景隆外,李芳英已经没了其他选择。
不过,在兵荒马乱的逃亡之中,李景隆的那些个小妾与庶子,李芳英却是顾不上了。为了不被李景隆责罚,李芳英便想出了带着王大锤他们一起出逃的办法。
李芳英对陶罐炸弹的威力也有了充分的了解,这些能够制作陶罐炸弹的工匠,绝对都是些宝贝。至于带多少个工匠过去,那自然是多多益善了。
看在这些工匠的面子上,想来大哥便不会怪罪我了吧?而且,天下如此纷乱,大哥手握三十万兵马,若是有些这陶罐炸弹的相助,或许还能割据一方,当一方诸侯呢。
要是大哥再给力一点,灭了燕王,到时候,退,能够与湘王府划江而治;进,说不定还能和湘王府一争天下呢。
总之,李芳英相信只要逃到北方,带着这些工匠逃到北伐军中,一切皆有可能!
李芳英对于自己能够逃离南京城还是蛮有自信的,大哥李景隆毕竟掌握了这么久的大明军权。
四十万湘军围困南京,说将南京围得水泄不通,这话也对;但李芳英仍然可以比较顺利地出逃,这话却是依然不错。
整个南京城的城墙周长有五十多里,当外郭城门就有十八座和数十水门,城壕都是十几二十丈宽的天然水道,用四十万大军围城,乍一听兵力确实惊人,但是想要真的环绕城壕将建设了二十年的南京围的风雨不透,仍然是不可能的。
面对南京这样的超大城池,一般来说围城采用的还是以重兵封堵住城门,保证堵在城门外的军队可以阻止城中军队的突围和城外援军的大股入城。
然后再于城墙周围设立机动骑兵部队的,随着城壕外围巡查,防止城中大股兵力从薄弱之处进出。
哪怕是每两座城门之间,只用一千骑兵巡逻呢,这十八座城门就要将近九万人,再加上封堵水门的兵力,还有固定堵门的军队也要十万,剩余的十万人摊到长江边,阻拦两淮的梅殷过江,湘军哪里有可能将南京城整个圈住?
剩下的那点人马,只能防止官军从哪个未知的城门蹿出来偷袭,至于零星的小队人马越过重围,通过从城头吊下来的方式进出城池,围城的湘军其实是防不住的。
李芳英打算钻的就是这种空子,他相信以自己的第一手资讯,只要不是跟随大部队行动,城破的时候他还是能够脱险的。破城的时候,湘军不可能堵得住李家这么点人,而从城头守军的某一部分获得配合,李家更是有这个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