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北京路的视察

赵祯回朝的消息在大宋传开,动静异常的大。

北京路的百姓几乎是争相观看天子仪仗,有些人甚至从乡镇之中向州府所在云集,更有甚者从神都或是密云赶来。

要知道最近的神都城中是乱象丛生,许多人心中忐忑不安,再加上各种的流言蜚语,已经让大宋的中层产生了动摇,他们或是商贾之家,或是官员之家,或是利益相关之人。

唯有确确实实的看到官家天颜,他们才能把心中的忐忑放下。

同样的,民心也是如此,大宋有如今的成就多仰仗赵祯的举措,王朝之中最常见的便是人亡政息之事,一旦赵祯出现意外,原有的政策说不定在顷刻之间便会烟消云散。

一朝天子一朝臣,更别说政策了。

所以赵祯大张旗鼓的打出所有仪仗,大驾卤薄一应俱全,为的就是给百姓以信心,为的就是给大宋以信心,告诉世人天子无事。

北京路的动静越大越好,蔡伯俙深知这一点,他在北京路的重要州府全数设立御道,以供百姓围观。

每到一处,百姓瞧见天子车驾,以及赵祯的御容,无不齐呼万岁,心中的激动与敬仰让赵祯心潮澎湃,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所作所为是得到百姓认可的。

最少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帝王!

当然,赵祯每到一处,都要邀请州府之内各地乡镇,甚至是村寨的宿老,请他们说说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冤屈,每到一州府,必定竖起御鼓,以供百姓申冤之用。

这一作法让当地官员心中忐忑,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如王安石一般干净,也不是每个人都如他一般慧眼如炬,冤案错案不是很多,但也有一两起,若是被撞上,只能怪自己才学不精,也怪自己倒霉。

当然这些都是凤毛麟角,赵祯更多的是考察州府之地境内的百姓生活,民生,经济等等,只有大环境安定了,百姓才会安定,治安自然就会跟着变好。

民生永远都是赵祯所注重的问题没有之一,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他见识过后世的生活,知道民生对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

大宋在什么地方优越辽朝?科技?军事?教育?政治?都不是,最重要的还是民生,而以上那些东西都是民生稳定之后所衍生出来的东西。

要想使得一国之强大,民生首当其冲。

所以大宋每那下一块土地,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尽办法恢复当地的民生,让百姓正常的生产劳动,换取所需,如此便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

同样,这也是同化外族的最有效手段,赵祯乐此不疲。

北京路乃是大宋最北方的行政大区,也成为了京畿路的屏障之地,这里有着大片的草原,但靠南的土地也有着不少如同大宋州府一般的农耕城市。

而蔡伯俙在这里进行了汉家百姓的改造计划,就是把汉人也培养成为草原民族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谁说汉家百姓就只能在地里耕种?

牧马塞上难道就不行?

于是蔡伯俙就在松山州与高州之间的大片草原上设立汉家百姓聚居点,而他们唯一要做的便是放牧,并且有契丹人专门指导,每五十户人家配一个契丹家庭,朝廷补给钱财让这些契丹人把经验传授给汉家百姓。

待三年后,再把契丹家庭从草原迁走,完全由汉人在这片草场中放牧,大片大片的草场上散落了上万的人口,为的就是让汉家百姓胜任草原民族的生活。

赵祯非常欣慰,显然蔡伯俙是知道自己计划的,也为将来大宋统治草原打下了基础,别看这货整理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其实他非常勤勉。

之所以体重没有减轻多少,实在是这货太过贪图口腹之欲。

蔡伯俙为了生动体现这一政策,亲自引路带着赵祯去了就在松山州不愿的草原,在草原上走访了这里的百姓,赵祯看到那些身穿劲装,策马疾驰在草原上的汉家男儿心生感慨。

这些人都是地地道道的汉家血脉,但若不是一口流利的汉话,还真的以为是草原民族,当然他们独特的面部线条还是说明了他们与草原民族之间的区别。

对此赵祯非常满意,但同时向蔡伯俙强调了汉家思想灌输的重要性,而蔡伯俙却拍着胸脯说道:“官家放心,这些汉家百姓必有书读,每三百户配备一所学堂,朝廷派遣先生教授,无论老幼,皆可听课!有些五大三粗的汉子甚至能整篇背诵《论语》嘞!”

赵祯惊讶的望着蔡伯俙:“当真是不简单!”

这还真是思想工作做到家了,能整篇背诵论语的人在神都城中也没达到多高的比例,可在这草原还真的不少见。

蔡伯俙知道,这是大宋的一次尝试,而不是自己造就另一个草原部落,所以他对这些迁居百姓的思想有着严格的“管理”。

“官家,既然都到了这里,不如再往西面走走,越过松山州去瞧瞧您让臣开设的木兰围场?这是咱们大宋的秋狝之所!”

说到秋狝就让赵祯想起在辽朝与萧挞里的那夜疯狂,点点滴滴回忆起来有着别样的感觉,秋狝,这个华夏的重要祭祀之礼,也是强国强军的演练,赵祯自然是要看看的。

“嗯!去瞧瞧,这可是朕刚刚拿下北京路便要你办的差事,我大宋自开国以来便是重文轻武,若要文武并举,还需演武演军!”

蔡伯俙笑着点头道:“官家圣明!您的眼光早已看透世事非凡夫俗子…………”

“你拍的马屁越来越溜了……”

木兰围场,按道理来说已经是后世内蒙古草原的一部分了,现在是宋辽边境上的一块草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水草丰美、动物繁衍的草原,辽人曾经在这里放牧,养马,强兵。

但现在却属于大宋,所有的契丹人都被迁离这里,还未到近处,便已经出现骑兵活动的踪迹。

每当有骑兵瞧见赵祯的车驾,便立刻靠近,自动的环卫四周,这些骑兵都是大宋的钢铁骑兵——背嵬军。

第二百三十六章炸膛的火炮第六十三章反击反击反击第一千七百三十三章磨合中的草原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三百一十八章万千吉兆,盛世佳节(下)第三百九十三章夜袭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两千二百四十七章太祖太宗的脸面第九十章寇准访东宫第两千三百二十五章王韶“练兵”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处?第两千四百九十三章三才的哭泣第三百二十五章大宋反腐第一战第七百一十章献俘卸甲第七百九十三章落入圈套不自知第一千九百三十四章那耶波罗的决定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楚王封号第一千八百零八章圣君回朝,九拜之礼第两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车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摩擦摩擦第七百五十六章宋与辽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契丹的城堡第两千四百四十四章被耽误的“化学家”第两千五百零一章蔡伯俙的担心第一千四百零八章花样百出第二百二十七章皇帝的亲姑姑第三百八十九章文臣不知兵事第四百五十八章大宋的“贺礼”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送瘟神第两千四百九十章赵祯的骗局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一千二百四十章高丽君臣对第两千六百二十三章神迹的重要性第三百六十八章宗室间的明争暗斗第五百六十九章疯掉的信然第六十三章反击反击反击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战争的导火线第两千五百七十七章西方与东方扣起的圆环(上)第七百七十五章析津府,北京城第五百八十七章大战之前,思动的人心第九百二十五章大宋商品甲天下第两千二百九十五章帝王所忧第两千四百九十五章华庭饮宴第八百六十六章清闲的欧阳修第一千零三章无巧不成书第两千一百七十六章“龙生九子”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高丽的困局第一千七百七十九章忠诚与背叛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火器的未来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纷纷来投第三百一十五章抠门的官家第两千三百零九章丁掌柜的背叛第七十六章太子的秋收第两千四百九十二章炙肉小店第一千九百七十四章仁钦桑波的折磨第两千四百九十一章在神都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兵出雄关第三百三十一章税,国之本也第两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宫中行第两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圣城第两千零二十八章阶级改变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熊与狼之论第两千三百一十八章精明的康巴人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北京城第七十四章太子的军械库第两千三百三十一章思想的改变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来自赵祯的灵感第一千零九十二章大宋的前线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华夏数千年之未有!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一切反派都是纸老虎!第两千五百二十八章从未高贵过的皇权第两千六百二十九章论“人才”重要性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甜蜜的负担第两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二百二十六章丑闻,臭不可闻第两千两百零五章蔡石的选择第两千零六十八章欧阳修的莫须有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偷梁换柱第九百五十六章宁夏是非多第一千八百五十九章敌人的敌人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伏击第一千七百五十章身心皆属第一千八百九十五章西北旱雷第两千一百六十九章今日海东州第五十八章鬼畜的帝国系统第一千九百六十六章无奈的平衡第八百二十一章不敌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何为无道第五百零一章黑手遭遇黑手第两千五百二十八章从未高贵过的皇权第四百零六章不要命的耶律宗政第一千七百一十九章草原父子第六百三十一章计换太子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集格物之大成者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十面埋伏第两千零三十六章大宋的学问第两千六百四十二章西方的纷乱第两千五百五十九章西北之地的信仰第一千二百三十章龙凤之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