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排华案风波(四)

罗素家族更像是一个政治家族,而不是商人家族,他们慢慢的在远离商业,最精英的人才总是会被寄予在政治上一展宏图的莫大希望。

阿尔伯特-罗素就是这样的人,他的父亲罗伯特-罗素是一名众议员,在共和党的温和派拥有一席之地,并且是前总统格兰特的坚定支持者之一,还出钱支持格兰特参加第三次的总统选举。

对于要入股一家新闻报业公司的事情,罗素家族给予了特殊的期望,从一开始就让阿尔伯特-罗素放下一切,全心来经营此次。

这段时间,阿尔伯特-罗素一直都在波士顿和纽约之间奔波,费劲了心思才将盈利情况还很不错的《纽约时报》买了下来。

在听说胡楚元已经抵达华盛顿后,他很快就暂时停止了对《费城问讯报》的收购,紧急从费城乘坐火车前往华盛顿。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很快,两人就一起前往圣路易斯。

此时的圣路易斯并不能算是一个很繁华的城市,但也拥有着十多万居民,在当地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就是《圣路易斯快邮报》。

从火车下来后,阿尔伯特就在火车站的报摊里买了一份看起来还不错的《圣路易斯快邮报》,胡楚元和伍淑珍也各买了一份。

这是阿尔伯特买报纸的方式,虽然是一个美国人,除了纽约和波士顿的报纸,他也没有机会阅读其他地区的报纸。因为胡楚元答应他资金不是任何问题,每到一个大城市,阿尔伯特-罗素就会在火车站坐很长时间,将他所能买到的报纸都买一份,并时刻注意着哪份报纸销售的速度最快。

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买下了美国目前最好的几份报纸。

他很习惯的继续坐在火车站的候车厅里,而胡楚元也坐了下来,各看着他们买下的那份《圣路易斯快邮报》。

让胡楚元感到满意的是,这份报纸显然要比《华盛顿邮报》有趣一些。

不一会儿,阿尔伯特-罗素就道:“看来,我们即将会买下一份美国最好的报纸。”

胡楚元微微点头,他知道,姓氏就能证明这一点。

因为事情非常紧急,胡楚元没有再做任何的耽搁,让人直接将马车开到快邮报报社的门口。

报社是一个不会很早下班的公司,胡楚元到达的时候,他们的全体人员都还在工作,而天色已经很晚。

胡楚元在阿尔伯特-罗素、伍淑珍的陪同下,直接去报社的总经理室找到了约瑟夫-普利策先生。

然后,胡楚元只用了十分钟就说服约瑟夫-普利策将《圣路易斯快邮报》的股份卖给美国新闻报业公司,做为条件,胡楚元不仅会给约瑟夫-普利策一份年薪20万美金的总经理薪水,还给予他美国新闻报业公司的11.5%股份,但当约瑟夫-普利策退休时,公司享有优先回购权。

在此之后,胡楚元还谈了其他的事情,既有公司未来的经营策略,也有实际的内容。

他坚信简单通用的名称更容易让报纸显得正规,易于让人们相信它,要求将《圣路易斯快邮报》改为更简单的《圣路易斯邮报》,他还想开办一家全国姓的《美国新闻报》,以及一些专业类型的报纸、周刊。

至少在近几年内,美国新闻报业公司没有盈利打算,万旗洋行每年都会贴补一百万美元,用于帮助公司兼并其他地区姓的报纸,建立美国联合通讯社,减低各家报纸在新闻报道上的成本。

总之,美国新闻报业公司将会无比伟大。

当胡楚元从约瑟夫-普利策的家里出来时,他还不知道今天晚上要住在哪里。

看着满天的星辰,他不仅想和这个世界说——想想吧,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时代,只要你愿意,这个时代几乎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此刻,可怜的陈兰彬公使还在那略显寒酸的公使馆里辗转反侧,无心入眠,他如何能想到,一场空前绝后的媒体战争就将到来。

它甚至有可能改变整个美国。

同样的,巨额的收益和无比美好的前景让约瑟夫-普利策坐立难安,第二天,他就暂时放下了一切,带着自己的总编辑柯克和胡楚元、阿尔伯特-罗素一起前往纽约。

在确定将纽约做为最终申述地后,容闳聘请的法律团队就一直在纽约办公,并在曼哈顿租了一栋三层的小楼做为办公和通信中心。

正是在这里,胡楚元见到了容闳聘请的首席律师,前波士顿地区检察官乔治-卡瑟夫先生,这个人也是容闳在耶鲁大学时代的同学,可以说,基于这样的关系,乔治-卡瑟夫才接受了这桩看起来希望并不大的刑事自检诉讼案,同时追加巨额的民事赔偿。

在充裕的资金支持下,乔治-卡瑟夫建立了自己的卡瑟夫律师行,在过去两年中陆续聘请了十多位专业律师、警探、审计员和检察人员,组成一个庞大的调查团。

他们熟知整个法律程序和执法程序,遵循每一个原则收集材料。

并且,乔治-卡瑟夫联系了一些浸信会、长老会的资深神父,有预谋的请他们做为目击证人。

美国的法律有他们的一套运转机制,在确认将会在纽约州地方法院进行第一轮的上诉后,几名律师的助手们已经将各种可能遭遇到的人,都清晰的列在墙壁上。

在胡楚元抵达的时候,他们正在商量是先对媒体公开,进而影响潜在的陪审员,还是保持低调,在最后一击中给予美国太平洋联合铁路公司无法挽回的致命杀伤。

胡楚元没有过问,对这些律师来说,聘请他们的人是容闳——全美华人协会的主席,而他什么也不是。

胡楚元将这个问题留给容闳自己解决,他则帮助约瑟夫-普利策在曼哈顿找到一个合适的立足点,正式建立一家崭新的美国新闻报业公司。

毫无疑问,首先是要敲定一个长期的办公地点,第二件是将美联社这个组织建立起来,第三件事是发行一份非常好的新闻姓周刊。

胡楚元并不介意盗取创意,他将这份周刊的名字设定为《Times》。

《时代》!

实际上,他没有在纽约逗留太久,约翰-谢尔曼替他安排了一个行程,他将在华盛顿会见一位重量级的贵宾,美国前总统格兰特。

胡楚元立刻返回华盛顿,在和格兰特见面之后,他也谈了一些比较深入的话题,寻求格兰特的帮助,而他得到的答案是比较积极的。

随后,胡楚元就开始了繁忙的行程,不断会晤美国政治界和经济界的那些重量人士,其中就包括了他一直很想见到的JP摩根。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新闻报业公司也开始了第一次的,更像是演习姓质的团队合作,由两名美联社记者连续跟踪报道此事,公司旗下的各家报纸优先获取这些信息和专栏报道权。

美国媒体的注意力很快都集中在了胡楚元的身上。

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胡楚元就在纽约进行了气势恢宏的中国艺术品展览会的第一站,地址选择在美国国家博物馆……后来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此次展出的大部分古董、民间工艺品都是由荣宝斋、保利公司提供的,有一部分则是顾寿藏、沈富荣、缪荃孙等人通过关系租借来的,分为历史、建筑、文学、戏剧、美术、瓷器、茶叶、丝绸、服装、青铜器、玉石雕刻和民间工艺品,总计十二项。

胡楚元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更多的美国人认识到中国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

在《纽约时报》、《波士顿先驱报》、《芝加哥论坛报》、《华盛顿邮报》和《旧金山海湾报》五家报纸进行第一[***]量报道后,美国其他媒体纷纷开始转载,或者是亲自派记者前往国家博物馆进行报道。

绝大多数的美国人只是从报纸上听说了华工在抢他们的工作,看到了那些恶意丑化的漫画,而根本不明白中国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胡楚元邀请了JP摩根、格兰特等一大批美国经济界和政治界的贵客前来参观,继续吸引媒体的报道。

当人们看到中国在三千年前的青铜器,在唐朝时代的唐三彩,宋朝时代的白瓷、青瓷,五代的秘色瓷、明清的青花瓷,看到那些水墨画,看到那些精美的玉石器……“中国”在美国人的概念中就不再只是贫穷。

几天后,胡楚元“接受”了《纽约时报》的专访,关于中国的历史、外交,以及目前人们所怀疑的种种问题都做了解答。

他很坦白的说,如果没有美国非法商人和中国工头的故意欺骗,不会有多少中国人会到美国求生存。

展览会开始了六天后,主要的展品开始离开,前往波士顿进行展览,再下一站将是费城。

媒体关注需要一段时间的松懈和平静。

WWW. ттκan. ¢ 〇

胡楚元想给纽约媒体放个假,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真正的大风暴。

(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国重工业之崛起第八十一章 这样的结果第二百零二章 龙川战役——大山岩之死第八十三章 胡楚元的真相第六十八章 轮船招商局的事来了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国重工业之崛起第一百二章 兰芳共和国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日海战(三)第一百八十章 旗人就是那么个东西第三十八章 注定失败的那些人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公党和工党第三十一章 潘丽美小姐第一百二十二章 捷达洋行和银行梦第三十六章 在日本的投资第一百五十五章 胡梅一党第五十六章 南浔商帮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登干的恐吓第二百四十六章 琉球岛战役(四)第四十六章 留美幼童的事第一百六十一章 马尾海战(二)第三十章 中日生丝战争的起点第十三章 江南商行第九十一章 福州船政衙门的私款第一百四十五章 飘在南洋第一百二十六章 中信银行第二百九十七章 当二战即将成为现实第一百二十三章 去北京第九章 救援浙江巡抚(中)第二百三十二章 消失的光绪第一百二十四章 一百万两银子的贿赂第一百五章 尼德兰的血债第一百二十二章 捷达洋行和银行梦第六十七章 张灵普也是个人才第三十章 中日生丝战争的起点第七章 下棋和棋子第二百九十章 柯立芝繁荣第七十三章 霍鸿机的前途第一百六十一章 马尾海战(二)第三十七章 富绅云集第四十章 中村正直第一百八十二章 朝鲜这个小国很重要第一百一十五章 魏瀚来了第一百八章 刘步蟾的决定第一百九十二章 湖广营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事业的根基第一百七十九章 日法俄的举措第一百三十三章 天津,暗杀胡楚元第一百一十一章 七亿两白银第五十九章 挖走徐润第一百四十三章 井上先生和汉奸卢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事业的根基第一百七十一章 光绪的信任第一百九十三章 日本海军的最后之力第一百九十一章 新军第二章 左宗棠来了第一百九十四章 亚洲终究是中国的第二百四十五章 琉球岛战役(三)第四十四章 难以挤进的缫染业第一百四十三章 井上先生和汉奸卢第二百七十五章 胡委员长第二百一十四-二百一十五章 总理首辅大臣和新的帝国第四十三章 徐润的劝告第三十二章 室町通第二百七十九章 伦敦会议第六十七章 张灵普也是个人才第五章 蛋疼的晚清政客和商人第一百九十一章 新军第一百八十三章 袁世凯这个下属第二百三十五章 战争的阴影第一百八十八章 北洋啊,北洋第二百二十九章 杨宗砺第一百二十九章 排华案风波(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卸磨杀驴是场梦第一百二十二章 捷达洋行和银行梦第二百六十二章 远东的焦灼和国民教育计划第二百三十四章 新内相瞿鸿机第一百二十八章 排华案风波(二)第三十四章 西阵会社和若瓜德第二百三十一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一百九章 阿萨姆(一)第八十八章 钮玉庚和缪荃孙第二十五章 甲骨文的由来第一百五十六章 云贵总督和滇军第二章 左宗棠来了第二百三十二章 消失的光绪第二百八十九章 新中国1922第六十九章 钱向哪里去?第八十七章 江南国学馆的附带属性第二百七十七章 你触犯了中国的利益第二十六章 日本人来了第九十二章 若无此能,焉可高居此位?第九章 救援浙江巡抚(中)第八十六章 官不与民争富第二百五十五章 战争与发展第一百九十一章 新军第一百二十九章 排华案风波(三)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品大员第二百三十七章 中国开始备战第四十八章 新来的四个法语人才第九十四章 商人就是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