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节 风暴

次日凌晨,留下卸空了的漕船五艘,剩下的全部从黄河口溯流而上,进入运河,赶回德州府。

而卢象升和秦浩明二人带着亲卫,拉了一船的海产品和嘉定伯府的私盐,沿着海岸线,直奔天津,再转入通州运河,直插北京。

与此同时,一场针对秦浩明的风暴也正在开始酝酿。

太岁头上动土!

新贵总督秦浩明扣押嘉定伯府士子周作福,而且还用大炮朝福船轰击,如此劲爆的消息瞬间传遍京城。

首先是地方上的御史言官上报朝廷,弹劾的文书就雪片般的飞向了京城,奏章里没有偏向谁,也不论谁是谁非,据实而报。

快马传递要比船快得多,秦浩明和卢象升还没进京,京城里已经知道此事。

可相比于辽东宁远祖大寿传来建奴的书信,此事好像又不值一提了。

崇祯十二年五月二十日,宁远城祖大寿接到建奴要求再次议和的提议。

总的来说,建奴此次诚意颇大,语气卑谦不说,也没有让大明承认辽东所占土地,甚至愿意割让宁远周边的几座小城,并后退二十公里。

其只要求两点,一,奉还岳托、阿巴泰等战死将士首级。二,把罪魁祸首秦浩明交由他们处置即可。

祖大寿不敢怠慢,当日便派出快马回报京城。

二十三日,兵部衙门接到消息,上陈首辅薛国观,由他交给崇祯皇帝。

此事,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整个京城议论纷纷,酒肆茶楼到处谈论。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崇祯皇帝的态度,接到信件,他不置一词,只是让首辅薛国观和群臣探讨章程方略。

一时间,京城上下车马不停,各个大臣门庭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时有快马进进出出,到处传递消息。

二十五日,兵部尚书陈新甲让亲卫把此消息快马传递襄阳杨嗣昌处。

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汉水穿城而过,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不过,此等美景杨嗣昌已经无从顾及欣赏,他已经被张献忠和手下将领搞得焦头烂额。

杨嗣昌抵达湖广襄阳行营以后,便积极展开部署,以围剿张献忠。

初期,杨嗣昌麾下的总兵左良玉在川东夔州府太平县玛瑙山大败张献忠,杨嗣昌报捷战果斩敌三千六百二十,坠岩谷死者无算。

张献忠的妻妾高氏等和军师潘独鳌都被俘虏,押往襄阳。

崇祯帝闻讯大喜,不仅加封左良玉为太子少保,还亲笔慰谕杨嗣昌。

但是,由于杨嗣昌没能处理好诸将关系,导致左良玉和贺人龙两员骁将都不肯听命,陕西总督郑崇俭也对他阳奉阴违。

之后,官军在夔州府大昌县土地岭吃了败仗,局面再度恶化。

因为四川巡抚邵捷春无能,杨嗣昌亲自来到重庆主持围剿。

张献忠流窜四川,杨嗣昌尾随追击,疲于奔命,张献忠曾作顺口溜挖苦道:“前有邵巡抚,常来团转舞;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天路”。

当时杨嗣昌曾贴出告示说:有能擒斩张献忠者,赏银万两。

不久后他的行营衙门惊现张献忠的传单,上面写道:“有斩阁部者,赏银三钱。”

杨嗣昌瞠目结舌,对周围疑神疑鬼,身心更加痛苦。

更让他难受的是,张献忠又在开县黄陵城大破猛如虎所部,出川直趋襄阳。

而且,随着他亲自征收练饷,西北各地百姓对他也是恨之入骨。

故而,接到陈新甲的书信,他只是回复七个字:莫逞强,静观其变!

崇祯二十九日,秦浩明和卢象升刚抵达通州,一场有关于他的会议正在薛府讨论。

只不过这是薛府的内部会议,据是薛国观的心腹之人,没有其他朝廷大员。

薛国观爱奢靡,整个薛府建得美轮美奂,书房外建有一个议事厅,平常用于和他的朋党进行讨论。

议事厅与其说是厅,不如说是殿,奇大无比。

正中间有一个宽大的太师椅,那是薛国观的座位,下首有六个锦墩,分布在两侧的四根大柱子边上。

左右两柱间摆放着一条紫檀木长案,上面堆满了账册文书、空简和纸砚笔墨。

“说说吧,还是老规矩,先从胡给事中开始。”

薛国观腰不好,即使是大热天,还是倚靠在厚厚的软垫上。

“首辅大人,下官以为,在讨论此事之前,我们需要摸清东林党人的态度。

然后再想出对策,如此既能让天子满意,又让东林党人吃瘪。”

下首第一位乃户部给事中胡乃龙,天启三年进士,一路迁升右都御史,后投靠薛国观,上月被安排到户部,也算是薛国观的首席谋士。

“唔,有道理,继续!”

薛国观素来仇视东林党人,胡乃龙投其所好的话语立马让他感到欣慰,稍微换了姿势,微笑着说道。

“下官以为,天子让首辅大人和众位大臣商议建奴议和之事,不论议和与否,重点在第二个条件,把宣大总督秦浩明交给建奴处置。

然此事乃万万不能答应的条件,否则,传扬出去大明国威何在?

可既然如此,建奴也不是傻瓜,那他们为何提出此点呢?

此外,天子的意思如何,也需要加以揣摩?”

胡乃龙作为首席谋士,先把事情的重点一一点出,还是有几分见地。

“不错,胡给事中言之有理!

据本官所知,虽然不能把秦浩明交给建奴,可东林党人正准备利用嘉定伯府之事,把水搅浑,弹劾秦浩明,让其不能担任福建、广东总督。

毕竟,上次他们就已经反对。”

都御史熊明遇站起来,把自己了解的情况全盘托出。

薛国观点点头,他现在也不明白崇祯的意思。

按理,秦浩明简在帝心,崇祯第一个理应把风波压制下去,为秦浩明出任福建、广东总督扫清障碍。

可是这小子委实能搞事,山西晋商一网打尽不算,连长据宣大多年的高起潜也被他端掉,现在又惹上嘉定伯周奎,那可是皇亲国舅,周皇后的父亲啊!

难道是因为此事,惹起皇上的不快,故而有意换将不成?

第四百六十二节 处理汉奸的方法第三十节 唯有源头活水来第四百五十节 心思各异第五百节 真的很酸爽第一百三十一节 挑衅第二百零九节 挖墙脚第四百九十节 斩草除根第六百零三节 政客心思第六百四十九节 云台诏对第五百六十一节 东厂和锦衣卫第一百五十四节 怒火中烧第一百七十八节 心怀不轨第三百九十四节 战争,和女人无关!第五百二十一节 进击第五百二十七节 志不在此第六百一十三节 决战关头第十五节 前期准备第一百八十二节 战刀所向,皆为汉土第五百五十一节 雄军风采第八十八节 进京献俘第二百三十一节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二百五十节 悔之晚矣第二十节 劫富济贫第四百三十六节 崇祯也分赃第二百一十八节 你挡路了第六百四十四节 国战无英雄第六百四十一节 搞臭东林,提高军人地位第四百六十一节 令出一人第四百三十五节 大明之危,万历之始?谬矣!第二百一十三节 另类连蒙第六百零九节 狂妄的警告第八十节 不妥协不留情第十五节 前期准备第四百七十七节 欺人太甚第四百六十四节 银币的作用第一百零二节 风雨飘零第七十四节 焉能不亡第五百二十六节 鳌拜的郁闷第一百五十八节 柳暗花明第一百八十节 速度制敌第五十二节 事有可为第四百一十一节 天下大势第一百三十三节 谍影第七十四节 焉能不亡第五百三十八节 蛇鼠一窝第一百七十九节 万事俱备第四百五十七节 构建精锐(二合一)第四百零五节 要狠第一百五十六节 两面三刀第二百五十六节 水师革新第五百七十二节 豫亲王多铎第五百九十八节 十五弟,糊涂第五百零五节 本督管不了第六百四十二节 咸鱼翻身第六百二十七节 野心(感谢书友abcd4869万赏)第六百四十四节 国战无英雄第四百一十五节 沧海桑田第三百八十九节 也就那样第一百七十三节 事预则立第一百五十二节 口腹蜜剑第五百零九节 万事俱备,不欠东风第六百四十五节 齐心戮力,共振大明第三百四十七节 蓄势待发第四百三十六节 崇祯也分赃第五百零一节 首重军功第三百零七节 近水楼台先得月第七十五节 交心第七十二节 风波起第四百零五节 要狠第四百零一节 军令如山第一百六十节 成人之美第二十六节 墙倒众人推第六十八节 秘议第八十四节 佳人远至第三百二十三节 军事第四百九十五节 山雨欲来第六十八节 秘议第四百三十二节 大明说和复报第三百七十五节 今夜无眠第二百一十三节 另类连蒙第三百五十二节 血色草原第三十一节 行军路上第五百九十七节 活捉多铎第五百八十五节 军心士气第五百四十七节 先利其器第四百二十七节 血腥洗牌第四百九十六节 以退为进第四百三十七节 崇祯的感触第三百六十九节 惨烈厮杀第五百六十四个节 此生无憾第七十三节 碰撞第五百五十八节 碾压鞑虏第六百一十八节 终成军第一百八十八节 这钱必须给第五百三十八节 蛇鼠一窝第二百一十一节 史上第一利器第二百六十二节 冲突来临第五百二十二节 兵不血刃第五百零七节 抵近侦查第三百五十节 练兵练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