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4号 解救行动

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

亲爱的美纱女士:

《世说新语》里留下了这样的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语多。我这个人非常的浮夸和急躁,我从小就养成了说大话的毛病。小的时候我受了教育,就是长大之后要在工艺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在人前人后都成为极有体面之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体面一点点被现实撕碎。每一次考试的结果出来都让我倍受打击,一方面我在学习方面没有付出很多,一方面糟糕的成绩,不断的打击我的学习上的积极性。有人说过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如果在一年级的时候只能考到八十分,那么这百分之二十的知识他就没有学到。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因为缺少这百分之二十,它在知识积累的过程当中就会出现巨大的问题,因为积累知识就好像累积木。底下的百分之二十没有,积木根本就堆不起来,所以他的成绩会越来越低。我是认可这种说法的,所以我说在学习方面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这一块,如果能够长时间的维持稳定的成绩。我所说的稳定性是中等偏上,假如一个人成绩始终保持在十几分二十分上下,这根本不能把它称其为稳定,应该简单粗暴的归为什么都不会。这种稳定性就表现出这么一种现象,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它在不断找回早期失掉的百分之二十。上天如果让我做了家翁,我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求他有多么好的成绩,但必须有一个端正的态度。有好的态度,好的习惯,在长时间的学习生活当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找到学习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他会成为跑在前列的人。教育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就是要不断的对他进行观察,看他的天赋到底在什么地方。学什么比较快?学什么比较慢?如果在哪一方面发现他有潜力,就应该给他机会让他在这一方面持续的学习或许这就是他将来安身立命的东西。

我一直强调国史教育的重要性,我所说的国史教育主要在于基础教育这一块。当然大学、研究生以及更高的阶段,他们到底需不需要继续接受国史教育呢?我觉得是有必要的,但应该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史教育有所区别。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史教育应该更多是从宏观的角度掌握本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对本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而高等教育阶段的国史教育,应该更多地表现出他的专业属性,我所说的不是历史的专业属性。比如他是研究武器的,就应该着重学习本国武器的发展史。如果他是商学院的研究生,那么他着重学习的应该是本国商业发展史。相对来说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史教育要高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一些中级职业院校的国史教育应该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应该在宏观的基础上体现出它的专业属性,就意味着在教材编写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国史教育应该不止于在学校,我觉得应该以公益为目的把拍摄反映真实历史的影视剧作为一个重要的工程,某一年我看到了岛国拍摄的大河剧,我为该国在传播历史方面所做的努力所感动。凡是那些先进的国家,没有不重视历史教育的。当然在这里必须说明这一点,人们走进影院或者打开电视机,不是为了接受教育,而是为了消遣。所以大家都需要看那些不费脑筋的影视剧,拍摄反映真实历史的影视剧会不会让广大的观众感到不悦呢?我们的文明经历了五千年,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知道这些故事,熟悉这些人物,会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的圆满,会让许许多多的人受益。比起那些如同精神麻醉剂一样的影视剧,这难道不是更好吗?这是我一人之言,对,错也是我一人承担。

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初中的历史教材。初中的时候就看过高中的历史教材。在高中的时候,我没有看过大学的历史教材。一个人如果能读过《二十四史》,绝对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遗憾的是我没有做到,有一部电视剧叫做《贞观之治》,他得到了很多好评。在我看来这部电视剧还是有很多令人遗憾的地方,比如苗圃在里边扮演长孙皇后。这个人曾经演过穆桂英,演过很多跟穆桂英性格相似的人物。长孙皇后绝不是一个穆桂英式的人物,所以苗圃扮演长孙皇后绝对是这部电视剧的头号败笔。女演员都想演武则天,男演员都想演秦始皇。在今天这样一种氛围之下,长孙皇后应该是大家都不愿意演的角色。因为她太过于传统,不像武则天穆桂英一样,把女性的那种刚强表现的淋漓尽致。长孙皇后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柔性的力量,贞观治世之所以能够出现,他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我之所以对国史教育表现出那么大的兴趣,是因为我在生活当中,在与人交流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各种奇奇怪怪的人。袁先生曾经是我尊敬的人,但是他的主张我极不赞同。他说一个小孩子不会对历史感兴趣,人只有积累了相当的阅历才能够读懂历史。我承认他的说法是有些道理的,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从小没有接受过国史教育,这个人长大之后会怎么样呢?有可能对历史感兴趣,也有可能对历史不感兴趣。假如不感兴趣,他的国史教育就是零。就算是他对历史感兴趣,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方式接触到历史,对历史形成不同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同一个群体的人对使的认知形成巨大的差异。我曾经就与一些人在一些极为基础的历史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国史教育的缺失将给我们埋下巨大的隐患。

今天也有一种比较好的现象,就是汉服变得越来越流行,但是穿着汉服的人是不是真正了解汉服的来历,汉服的流变,汉服对我们这个群体的意义。我曾经说过,如果能在洋历二一四四年前后迎来真正的复兴,对于我们这个群体来说将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那个时候我早已经成了冢中枯骨,假如那一天真的到来,我将会倍感欣慰。看到这样的内容,我不知道美纱女士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像我这么一个在生活中什么都不是的人,竟然对如此重大的话题侃侃而谈,实在是应该感到羞愧。因为这原本不是我该想的问题,我应该想着如何让自己的收入增加,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加体面,如何讨一房女人生孩子传宗接代。而我曾经说过,这对我来说都是没办法解决的问题,与其如此为什么不讨论一个更大的问题呢?

从讨论一开始我就知道这个问题无解,所以当我在那里声嘶力竭的呼吁的时候,我简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有一个阶段穿越剧非常的流行,在这一句中开始流行之前出现了大量的穿越类的文学作品。如果有机会让我穿越到过去,我是选择接受还是选择拒绝呢?如果是穿越回去,做一个如同尘埃一般的人。那我很可能会选择留在当下,但如果不是永远的穿越回去,而是过一个阶段就会回来,我还是愿意回去试一试的。如果到了那边我的出生很高,可以有体面的生活,我就不愿意留在当下了。如果让我穿越回去,我很可能要对那个年代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弄清楚我们历史发展的脉络。弄清楚很多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要真能够做到这一步,有一天我离开人世一定不会觉得遗憾。如果像现在这样撒手人寰,或者过了很多年以后撒手人寰,我都会感到非常的遗憾,但是没有不舍。

在火车上我完成了一篇文章。叫做《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 》,因为完成的过程非常草率,里面留下了很多错别字。但这篇文章很快就得到了王先生和诸位先生的好评,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在这篇文章里我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研究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社会治理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但我相信现在很多人不清楚这一点,而把它视作是一种糟粕,是一种必须要淘汰的东西。如果很多年之后,我们一回头发现我们的身后没有一种叫传统的东西。我们有什么脸说自己拥有五千年年的文明史呢,难道就是那些躺在博物馆里的死物吗?我们并不是孤独的活在这世上,陪伴我们的不仅有亲人、朋友、同事,还有无数祖先的英灵。我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有一种热情,不是简单的让孩子们背一背《弟子规》之类的东西,大人们要把它们研究透,更加鲜活的方式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旧时代与新时代人们所受的教育有着根本的不同,儒门留下了很多典籍,这些典籍无一不是教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三从四德,三从描述了一位女性在父权社会的一生。在父亲家里长大,之后嫁人生子,生活在夫家。丈夫死了之后,儿子承担起赡养母亲的责任。在今天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旧时代对女性是非常不友善的。其实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认知,人们生活在一个父权社会,父亲对女儿一定是不好的吗?如果你熟悉传统节日,你会知道其中大量的节日都跟女性有关。在父权社会家族的兴衰。几乎是由女性来决定的,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奠基人孔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是他的母亲把他抚养长大,是他的母亲把他培养成才。

千万不要把丈夫殴打妻子,吃饭不许妇女上桌,当做是传统文化。在今天丈夫殴打妻子是不对的,在过去也不是什么正确的事。今天吃饭不许妇女上桌应该被谴责,在过去也应该被谴责。想要了解传统文化就应该好好的去阅读圣人留下的典籍,相信你在读读这些典籍明白其中道理之后就挥着拳头去殴打妻子,就不许妻子上桌吃饭。孟子在儒门当中也是非常具有影响的人,他的父亲也很早就过世了,也是有他的母亲一手抚养长大。相信孟夫子也不会在脑袋里装着一套对女性极不友善的主张。今天一些女德班受到了社会广泛的谴责,其实很多人就开始跟着一起谴责传统,似乎这些女德班的创办人就能代表传统一样。所以有人愿意跑到女德班去学习,是因为这些人相信在女德班深造之后,就可以嫁给那些她们原本够不着的男士。四德就是德容言工,一位女子如果品德高尚、仪表整齐、言语得体、心灵手巧,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她是坏人吗?社会能把她淘汰掉吗?不要说放在域内,就算是在域外也一定会得到好评。

三从四德本来对女性没有那么大的恶意,可今天很多人只要一提到这个词就会暴跳如雷,认为这是对女性的侮辱。其实侮辱他们的不是传统,而是无知,这种无知不是个别人才有的,是一种普遍的状态。三从四德在今天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之下,是不是也能够指导女性呢?我的感觉是不能,今天处于一个父权坍塌女权兴起的阶段,在这里必须区别一个概念,就是母权和女权不完全是一回事。历史上曾经有过母权社会、父权社会,却从来不曾有过一个男权社会,如果你生活在旧时代,站在街上说自己是个男人,别人会高看你一眼吗?并不会相反会觉得这个人有毛病。我们即将迎来的是一个女权社会,它的重要特征就是女性作为一种身份,本身就足以让这个人感到骄傲。

虽然很多人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实际上它还需要一个过程。假如在母权社会,一个不生育的女性是不会被大家尊重的。就算是这位女士非常的了不起,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只要提到她还没有生孕,大家就会忍不住摇头。父权社会也是如此,一位男士如果没有留下后人,在别的村会有什么样的待遇我不说,在我们村大家会叫她没儿老汉,你就知道他在村里会有什么样的待遇。父权社会的兴起主要是因为战争,因为战争的需要,官府才需要人们大量的生产男丁。当然历史上也有过这么一种情况,娘子军的战斗力未必比由男人组成的军队要差,但更多的情况是战争来临,不如首先变成弱势群体。不管那个女人曾经在家里多么豪横,到了战乱年代,她就豪横不下去了。

我们接触到的各种信息都显示,现在男性的数量远多于女性,可你如果去小学幼儿园看一看,你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为在那个地方,女孩的数量似乎比男孩更多。因为食物的关系,因为空气的关系,男孩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女孩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越是发达经济体,这种情况越是明显。一个社会如果大家整体选择绝育,完全有专业的机构来负责生产人口。当人们看到一个个婴儿在流水线上诞生,然后让他们接受个性化的系统的教育。或许那个时候的人们会消除一种观念,难道人必须由人生出来由人抚养长大了,为什么不能由机器来做这件事呢?未来的事情我也说不好。如果不借助技术手段,如果不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一些问题根本无解。美纱女士相信你对这些话题一点兴趣都没有,如果你还在读这封信,我对你真的非常的感激。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与不同的人朝夕相处,过着不同的日子。

虽然我没有朝夕相处但通过这些信件你知道我每天大概都在想些什么?你可以通过这些信件来推测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每天与什么样的人相处,你甚至可以由此判断我未来大概会怎么样。希望自己身上能够更多的表现出一点纪律性,能够百分之百的执行年初的约定,每次与人通信的时候,我都会忍不住提及自己申请成为省作协新会员的事,每次提到这件事我都会反复的说这件事不会成功,可我还是总提到它。因为我需要得到它的承认,有了它的承认,我就是一名作家了。我知道这种说法实在是过于勉强,因为我没办法有自己的作品来证明自己是一个作家。十年之约,眼看期满,对明年要完成的那部作品,我并没有太大的信心。可这件事最终不成是如此的合乎情理,我还能说什么呢?如果我以一个青年文学协会的会员身份终结自己的写作生涯,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我都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有脸把自己当成一个青年吗?

坦率的讲,我并没有那么害怕衰老,我所恐惧的是老无所成。我始终处在困境之中,如果有一种东西能让我摆脱困境,它到底会是什么呢?是写作吗?是吟诵吗?还是什么别的东西。前年我参加了吟诵比赛,遗憾的是那个视频录的非常差,成绩也非常的糟糕。如果我能够获得好的评价,就会得到一份荣誉证书。我希望自己在吟诵方面得到一些肯定,遗憾的是我没有生活在这样一种氛围当中。我始终生活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之外,比如我喜欢汉服,自己不在汉服圈。我喜欢吟诵自己也不在吟诵界。我喜欢写作,也确实被纳入了一个组织,但这个组织是不过组织生活的,大家在一个群里其实什么都不做。或许是因为什么特殊的缘故,让组织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我是这样看待这件事情的,如果一个组织对内没有凝聚力,对外也不可能具有影响力。而什么能够让一个组织产生凝聚力呢?一次一次的团建活动是免不了的。而能够组织团建,就说明它的规模不宜过大。当然规模大了就有大的管理方式,可以成立各种小的分支,由这些分支分别组织团建。我至今记得我刚到省城念大专的时候,两个班主任做法完全不同。一个强调纪律,强调大家要上晚自习,另外一个则非常的佛系,经常带着大家一起吃饭,一起郊游,一起去河里捞鱼,一起爬山。到了庙里和尚还给每人发了一本书和一串佛珠,那个时候我真的很羡慕人家。人家每天都能出去玩,而我们却每天待在宿舍里无所事事。后来我自己一个人经常到山里,顺着一条溪水一直往里走,走到水源地。有一块石头,我会坐在石头上打坐,那个时候我真的感觉自己有可能在某一个瞬间突然顿悟。

在单位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持隐忍和善的状态,对于大家的讨论的话题,我不要参与进去。与工作无关,工作当中不牵涉到自己的问题,要坚决保持沉默。涉及到工作,工作中又牵涉到我,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发言,我一定要谨慎应对。有了底稿之后再说,尽量做到有理有据。其实坚持不冒犯别人,不光是言语还有行为举止。美纱女士,其实我对你抱有非常大的好奇心,又不好打听。不过也没关系,只要想起你的样子,我就会开心。你就像是夏天清晨阳光下沾满露水的鲜花,你的笑容能让我的心融化。过去跟你在一起的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是幸福的。每次给你写信的时候我都会非常的兴奋,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如果我们有机会再见面的话,对我来说将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事。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念你,希望你遇到的每一件事都能随着你的心愿。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陶唐

ωωω¤ttk an¤C○

新丰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第161号 男德学堂第133号 戏里的国史第357号 雪否第227号 鬼魅第016号 竹林因缘第106号 驴的一生第048号 热爱跳舞的女子第182号 雨花寺第214号 文化倒影第266号 分心第114号 月宫折桂第363号 会所时光第311号 不祥的预感第218号 有意为之第057号 风尚引发的思考第185号 拿起放下第340号 爱的直立第135号 无边的等待第301号 空想第320号 初假第053号 可盐可甜第059号 大院与宫廷第143号 成和岁月第112号 不同与同第097号 佛窟一日游第328号 唉!生活第274号 叶之坠落第209号 一场跨越二十年的恩怨第182号 雨花寺第165号 祈年第314号 伏火雷第293号 偶然与必然第166号 百合的味道第359号 祈福第113号 破壁第112号 不同与同第179号 我想去雪山湖泊修行第211号 鬼屋第114号 月宫折桂第247号 桥第256号 神之光辉第300号 文采第189号 透过历史看未来第100号 年代风尚第021号 高跟鞋之下第080号 落寞的佛国第350号 亏第294号 故事第215号 饱满圆润第255号 理性幻想第226号 神之光第067号 消失的鞭子第046号 奔马第210号 贵妃色号第319号 岸与非岸第363号 会所时光第001号 一个陌生中年男人的来信第301号 空想第209号 一场跨越二十年的恩怨第285号 消业第284号 平安顺遂第152号 笼中鸟第066号 灯火之域第361号 落日余晖第142号 白鸽子第175号 翡翠茶话会第267号 祸福几何?第095号 甜丝丝第287号 枯枝落雪第355号 伏地祈福第136号 百年前夜第345号 模糊的光影第327号 天罗地网第263号 匠人和意外第321号 飞行者第241号 无常第165号 祈年第002号 抓住生活的希望第298号 冰封问候第164号 困第168号 坐在茅坑望星空第303号 水底阳光第141号 眼界第108号 阳明先生第019号 午夜叫声第365号 十五初一第167号 茅坑里的悠悠岁月第044号 社群第308号 勾勒第327号 天罗地网第139号 徽章时代第285号 消业第307号 典籍第340号 爱的直立第274号 叶之坠落第189号 透过历史看未来第350号 亏第174号 我跟乌龟学冥想第239号 日落漫雪第251号 美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