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下难事纷纷来(三)

“北夷历来都是国中的大问题,平定易,治理难。”杨伊问着:“众位有何意见?”

张翼就躬身说着:“依臣之见,这事很容易,无非就是先剿后杀,杀的怕了,就自然服了。”

杨伊听了含笑不语,夷人畏威而不怀德,当然,这也是多方面的原因,北面广袤的草原生存不易,有此优胜劣汰的生存环境,性情也就是如此了。

这时,杜轸就起身说着,他有不同意见:“并州诸郡,居住的北夷足有百十万人,如何杀得?臣以为,宜以两郡直接担任北夷繁杂地区担任令君,以郡守统筹之,既剿又抚,自可平定。”

这就是先打之后再拉的方法,这倒是常用的,历来帝皇,用这办法的多。

“臣反对,这方法是好,但是却要使我数万军力牵制在并州,这绝对不行。”李密此时立刻起身表示反对。

杨伊又点了一位翰林,问着:“陈卿,你说呢?”

“刚才听闻几位大人之言,都有道理,臣觉得,先以大军威慑,令各保疆界,然后分兵扼诸险要之地,将北夷各族分割包围,其间只修缮藩篱,不与交锋,待明年中谷物将熟,纵兵掠夺,以饥饿迫使北夷出山求活,自可收笼所用。”陈寿此时起身说着。

这方法综合了上面的意见,几人顿时暗骂,这时却一起看向杨伊,求其决断。

杨伊这些日子盘算已经很长时间,又回忆着曾经看过的一些名臣是怎么样处置的,这时,已经决定乾坤独断了,站了起来,说着:“今年是天命元年冬了,若是当初未曾改元,如今已经是景耀十年了,再过一两个月,就是景耀十一年了,朕想到这里,心中就不安啊!”

说到这里,长长叹息,不等大家回话,又说着:“如今北夷居于山林,依阻深地,心腹未平,难以图远,可是中原和江东两地的国贼都有着大变故,强敌仍在一侧,朕虽然夺回了些故土,可是如是在北夷之事浪费上二三年,如此耽搁下去,只怕什么事都作不了,这又岂是朕的大愿?又辜负了当年烈祖的豪情,也辜负了先丞相等的壮志,朕岂能如此?”

这时,杨伊目光炯炯,此时殿外的雪下小了一点,还是纷纷而下,显着不凡的英武之气。

李密等臣,自然是早就知晓杨伊的心志,依着大汉这几年的财政,望眼天下,也是卓越,自可偏安一隅,不过杨伊迁居汉中,自然是为了北伐,这一点,上下群臣早就认识到了。

此时却也仍旧被激得热血澎湃,一起起身说着:“陛下有此志,正是万民之幸也!”

还想再说,却又被杨伊截住了:“你们的意见都不错,但是这并州之事,包括解决北夷问题,必须一年!也只有一年!”

“嘶!”这话使众臣都倒抽一口气。

平西并州一年,依着如今大汉的军力,谁也不怕,可是平定北夷诸事,都必须一年内,这就太让人震惊了。

杨伊喝着内侍送来的茶,对众人一笑,说着:“你们也许看来,是朕操之过急了,不过如果若是用兵数万,用时数年,这就给了江东和中原机会,以后也就难打了。”

“非常之时用非常手段,朕已经有了主张,说几点让你们听着。”

说到这里,众人都站不住,一起起身行礼,聆听圣旨。

“明年春一开,朕就移师河东,率大军出征,一举平了并州。”

这话说了,众人却没有意见,这是开国之际,兵威最重,这可不能让予旁人,待得天下平定大半,那就不需要君主再如此奔波了。

“其次,沿途中,若有夷族敢出兵相碍,朕的意见很简单,先败之,然后掳掠其部落男女,皆罚至铁、煤、铜等诸矿为奴,或开山修路,开掘河坝。”

“少府和兵部不是缺奴吗?这不就来了,尽可用之,真的功勋之家也大可赏之!”

听到这里,众臣都不由不安挪动了一下身子,杜轸更是震惊的抬起头来,想说话,但是一眼看见杨伊脸笼青气,狠狠的盯来,猛的想起其师之事,就不由心中一寒,不敢言语。

这是不符合儒家教化之道的,但是面对着这等凶威的君主,却也只能暂时忍耐,寻找合适的时机劝谏了。

“你们不要觉得朕心太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朕如果雄踞天下,四海安平,大可像是武帝一般,从容化之,但是朕没有时间,大汉也没有时间,何况尔等侵我大汉疆土,自有此遇,也算是报应不爽。”

看着这些核心之臣都没有异议,杨伊稍微满意,总算是把儒家的那些歪风邪气压下去了些。

“凡是夷族内的祭司,老迈识夷文者,全部格杀勿论,女人可发配到有功之将士家为奴,兵部和户部之前不是说如今军中勋贵太多,赏赐太丰,多有闲田吗?不就是田多人少嘛,又缺少耕牛,有不少将士都有了数百亩地,却因家中人口不丰,耕不了多少,这就可由家奴来做嘛。”

“若是识趣,没有前来阻道的夷族,也要命其听从号令,出男丁为卒,居于山间的,朕要把他们迁移到平原,并且让他们战死一代,族中只能有汉文汉学汉礼传之,至少在朕这一代内,这是国策!”杨伊看着群臣如此说着。

这就是借鉴了自由之国的国策,也是因为行此国策,才最终在异域建立了自由之国,一个雄踞一个大洲的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民族,也就随风逝去了。

自由之国的国父有指示:“印第安人如果出现在白人定居点附近,那整个国家就会泛滥成灾,甚至被摧毁了……在印第安人居留地,被有效摧毁前,不要听取任何和平的建议。”

后来的一位统领也有指示:在战争中,印第安人会消灭我们中的某些人,但我们会消灭他们全部……国人必须追求灭绝印第安人或者将他们驱赶到我们不去的地方!

又有一位自由之国的统领下令绞死了大批印地安人的神职人员和政治领袖。

还有一位自由之国的统领言说:“死的印第安人,就是好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灭绝,根本上解决了自由之国的中的民族问题,本来有着2500万的印地安人,最后只剩了24万人,濒临灭绝。

“无论是杀,是奴,是战死,朕既负天命,就有责任在朕这一代人内,消灭北夷各族,使其合并入我国族。”杨伊此时也起身,看着众臣说着:“如此才能不辜负列祖列宗的期望!”

说完后,侧厅一片寂静,陈寿首先伏地叩头朗声说着:“陛下英明,臣以为此策当行之,这时无论是安抚,还是德育,还是以夷制夷,都不是根本,更不是良策。”

“北夷若是国人,行汉礼,言汉语,却是无妨,只是魏贼窃据疆土数十载,对各夷族宽厚之,致使现在北夷各族势大,隐隐已有联合之势,这时若不一举灭之,就是心腹未平,难以图远,必趁他们没有真正联合,没有出得真王之时,当一举灭之!”

“陛下所言,皆是正理,以臣拙见,北夷虽然有数百万之众,但真正骨干不过十万,其余大多只是依附之,只要能把这十万人并他们心腹,或诛灭,或贬为奴,或发往军前效死,就能使北境安稳如山,臣以为,国人哭不如夷人哭!”

杨伊听了,不胜慨叹,喟然说着:“陈卿所言极是,现在时间,也断没有劳师数年,糜饷百万的道理,这事就这么办了吧。”

夷人的核心,必须全部诛杀,一个不留,还有就是这一代夷人中的男人都必须去死,然后才能让北夷的下一代迅速融和到国中。

对于羌人,就是行此策,短短三年,就卓见成效,不听话的,都被灭其族,皆贬为奴,听话的,也被迁往河湟之地,或者西域,或者南疆等等。

为大汉国族,开疆拓土,毕竟国民死不如夷民死,总要有人死的。

只是不少儒士,或有不满,不过此时也生不出什么事,就随着这些人,一起开疆拓土去是正好。

顿了一顿,杨伊又说着:“孤非只用霸道,这女人还有幼儿,分散留在我大汉勋臣之家,想必只要数年,都只说汉语了,因此下一代就可成佃户,再过几代就可成为国人了。”

“朕非是暴戾之君!”说到这里,杨伊看了众人一眼,目光注视着殿外,笑着说着:“朕如此作,自知千古之后,有伤德望,但是为了大汉社稷和万民,还是要行这事,这责任,自然由朕和社稷来担当,你们不要怕。”

众臣听着杨伊侃侃而言,却是背若芒刺,本来这策,应该是下面臣子献上,皇帝用之,那么这恶名就有臣子担着了,就像是当年的商鞅和晁错那般。

商君不必多说,晁错却是可惜了,高祖七年,晁错出生于颍川,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文帝时,因能文任太常掌故。

后朝廷征召研究《尚书》之人,晁错受太常派遣,奉命去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学成归来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

晁错任博士时,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通晓治国的方法,得到文帝赞赏,拜为太子家令,由于晁错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刘启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家誉为“智囊”。

文帝十一年,匈奴屡侵边境,侵扰狄道,文帝发兵征讨,晁错乘机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指出对匈奴的作战中器械要坚固锋利,士卒要精兵劲卒,将领要精通军事,君主要选择良将。

文帝很赞赏,赐给晁错诏书,以示嘉奖,但并未采纳晁错主动出击的建议。

晁错接着又向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被文帝所采纳。

于是晁错又上《募民实塞疏》,对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文帝十五年,晁错任太子家令时,文帝令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被推举为贤良士。

由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问题,提出征询,此时贾谊已死,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回答为最好(即《举贤良对策》),深得文帝嘉许,由太子家令升为中大夫。

此后,晁错曾多次上书文帝,提出削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议,文帝虽未采纳,但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太子刘启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袁盎等大臣并不喜欢晁错,持反对态度。

后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既是景帝;提拔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单独晋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信程度超过了九卿,许多法令是经他的手修改订立的。

丞相申屠嘉心怀忌恨,以晁错擅自凿开庙墙为由,报请景帝处死晁错,晁错提前得到消息,申屠嘉未能得逞,只得谢罪而退,不久患病而死,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愈加显贵。

景帝二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

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奏章送上去,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会讨论,因景帝宠信晁错,没人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窦婴不同意,从此和晁错结下了怨仇。

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

晁错更改了法令三十条,诸侯哗然,都强烈反对,憎恨晁错。

晁错强行削藩,冒着极大的风险,晁错的父亲劝解无效,服毒自尽。

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时逢窦婴入宫,请求景帝召见袁盎,袁盎曾当过吴国丞相,于是景帝问计于袁盎,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不足为患,并请求景帝屏退旁人,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

于是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

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景帝询问交涉进展。

邓公认为诸侯叛乱,清君侧只是借口,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平息。景帝深以为然,拜为城阳中尉,其后景帝降诏讨伐,不到三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这是史书上的记载,多有美誉,真实的情况,却是口口相传,不见于书,就和当年商君一样,商君死,则国安,谁要提出这等不顾自身的策,那么自身就陷于绝对的危难之中,随时就可能会遭遇反噬。

不过此时,杨伊却是说了此言,殿中群臣既谈不上羞愧耻辱,又谈不上喜悦。

第一百五十六章 天下难事纷纷来(一)第六十八章 一败第十九章 和珅的黑锅第二十五章 贼第十七章 强收徒弟(1)第十三章 底牌第四十三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二十九章 暗谋第四十七章 惩戒第十一章 夜话江湖第八十章 分手第六章 成果第九十四章 汉水血未休(十)第十六章 秘境(2)第一百七十一章 国事家事天下事(一)第一百八十三章 天命在汉不在夷(四)第四十五章 同学聚会第五十六章 诗成惊天下第五十二章 收获第三十九章 婚嫁第六十四章 妖女绾绾第五章 谋算第三章 争斗第五十七章 贡献第九十二章 南华第六十九章 各方反应第十章 震撼第三章 风云际会潜水游第七十三章 长公主荒凉一梦第三十五章 人中吕布第二十八章 暗战第八十三章第四十一章 青龙会(6)第十二章 根基第八十五章 搅动风云第四十八章 逃第七十六章 边线无战事第一百二十章 根源第五十五章 江湖事江湖了(4)第六十八章 天机(3)第五章 杨公宝库(2)第一百五十七章 生死符第二十四章 不过如此第五十五章 寿宴(2)第四十一章 天龙寺第二十四章 痛快一战第三十一章 俯首第二十九章 晋国第十九章 论剑(3)第七十七章 寇仲离长安第二十七章 灵气复苏第一章 战争前奏第六十章 玩家第七十三章 法师伊凡第五十章 大事件第四十三章 招兵买马第六十三章 武道宗师第五十章 一舞剑器动四方(5)第四十九章 闫式第十八章 强收徒弟(2)第一百零五章 袁公路一无所获第五十一章 至尊红颜第一百零五章 漫展(1)第一百三十四章 搜索引擎第九十章 汉水血未休(六)第八十六章第七章 一举成名天下知(终)第八十一章 江湖大世界第四十八章 先进技术第一百六十五章 国事艰难百战多(三)第一章 岌岌可危第一百四十三章 进退两难意徘徊(二)第十九章 和珅的黑锅第十六章 冲突(1)第七十四章 大战又起(四)第三十三章 见义勇为第一百六十七章 国事艰难百战多(五)第一百一十六章 你是谁第一百七十一章 国事家事天下事(一)第八十四章 天子居深宫第二十二章 飞马牧场(3)第四十七章 惩戒第四十六章 后路第三十三章 盗匪?第五十一章 一舞剑器动四方(6)第四十七章 突破第一百三十五章 变革第四十一章 再回华山第四十三章 小人物的未来第九章 我要当教授(2)第二十六章 援手第九十五章 汉水血未休(十一)第三十一章 剿灭第七十一章 杀上黑木崖(1)第三十四章 第一次玩家战争(1)第三十章 武当第六章 剑圣第二十七章 将计就计第七章 一举成名天下知(终)第五章 夏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