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孝亲本性 恒常道德

什么是孝?什么是经?邢昺的注解序文说:“孝者,事亲之名;经者,常行之典。???所以,孝就是奉事父母双亲;经就是要恒常力行的典籍,也就是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如果根据不同的环境产生变化,就不能称为经典。譬如现在的法律、规章、制度,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有法律,企业有规章制度,这些都是要根据时代进行调整修订的,就不能称为经。经是永恒不变、古今不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叫真理,所以不是所有的典籍都能称为经。儒家的十三经,是学者们必读的,但不是每一部都称为经。《易经》是经,《孝经》也是经,然如《周礼》、《仪礼》、《礼记》就不是经,因为这些礼根据时代的不同会有变化,而经所说的义理是不能改变的。

经就是“道”、“德”,古人讲“道德”。道,它是德的体,本体就是道。“道”,不是人为创造的,是自然而然就有的。宇宙自从生成开始,道就存在了。甚至说宇宙还没有生成以前,道就存在了,道不随宇宙生灭而生灭。

邢昺序文:“道常在心,尽其色养,中情悦好,承顺无怠之义也。”

这是解释“孝”字的含义。首先讲“道常在心”,说明道是本来就有的,正如《三字经》开篇所讲:“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不是人刚出生的时候,真正的意思,人之初是讲人的本来面目,在父母还没生我们之前的本来面目,即“性本善”。“性”就是讲我们的心性,本善即本来是善,纯善无恶,这是我们的本性,这就是道。

所以道常在。常在是不生不灭,亘古至今都没有中断过,它不会被破坏,不会动摇。我们现在学习圣贤之道,心里要存着道,存着道就是跟本性本善相应,所以“道常在心”。心里常有道,表现出来的必定是孝顺,因为孝也是本性的本善。孝的体就是道,就是本善,是我们现代人讲的爱心。每个人本有的爱心对父母表现出来了,必定是后面所讲的“尽其色养”。

色是表情、脸色,我们对父母,外表一定是真诚,毕恭毕敬,对父母以纯净的孝心去供养、孝敬,“尽”是毫无保留,没有夹杂。内心里面没有丝毫的不善、不敬、不诚,这叫“尽其色养”。

“中情悦好”就是要让父母生欢喜心,让父母高兴。悦亲,是讲孝敬父母不是只拿点钱供养父母,不仅是买点吃的用的,那固然可以说是孝,但是孝的层次太浅了。真正的行孝,是色养,即对父母恭敬,这是孝父母之心;买点吃用之物,是孝父母之身。“承顺无怠”,承,承欢于膝下,顺从父母的意思,绝对不会跟父母起对立、起冲突,孝敬父母毫不懈怠,绝无倦色。这是本性使然,不是造作出来的,如果造作出来的就会有懈怠的时候,如果是他本性的流露,本来就该如此,就不会有懈怠。因为已经习惯,不这样做反而会怪怪的,不舒服。“承”,还有承传之意,承传父母的志向,即养亲之志。父母的期望,我们要竭力做到。祖先的志愿,我们要帮助他们实现。孝包含了三层含义: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这样,孝才能够称为圆满。

第52章 博爱广敬 四海效法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国同理第176章 三罪致乱 杀身之祸第117章 深广解析 发明义理第199章 中华文化 家教为根第136章 详解配天 深体圣意第25章 成书宗旨 时代背景第238章 哀毁过情 伤生亏孝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据第128章 孝治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圣治第191章 敬君臣悦 一体相连第101章 天时地利 节用孝亲第229章 气竭而息 声不委曲第213章 至诚有孝 通晓天地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礼义第104章 节用爱亲 同胞一体第78章 志道修德 回归本性第35章 领袖德教 爱民大孝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隐微第28章 开宗明义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3章 天台体例 五重玄义第71章 基金如子 报恩不溢第84章 再三述及 谨慎言行第140章 亲严有度 中庸有立第51章 天子博爱 苍生如己第159章 菏泽孝子 创造奇迹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应道交第73章 骄奢淫逸 富贵难保第8章 德为道相 道为德体第174章 亲权处分 治罪不孝第25章 成书宗旨 时代背景第150章 纪孝行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圆满第14章 持戒有定 学业早成第139章 父严远子 问一得三第9章 慈孝存心 行而有德第3章 天台体例 五重玄义第229章 气竭而息 声不委曲第39章 有机素食 大孝国民第56章 自行爱敬 慕化天下第54章 汉文尝药 孝感天下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终追远第165章 为下不乱 恭谨事上第34章 契入境界 当机受益第213章 至诚有孝 通晓天地第39章 有机素食 大孝国民第150章 纪孝行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见他过第113章 众之本教 敬养慎行第187章 圣人之礼 反求诸己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绵延第240章 三年之丧 中庸有度(1)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实孝亲第112章 一事可称 行成名立第104章 节用爱亲 同胞一体第244章 实学活用 如法教化第194章 行孝于内 化自流外第48章 游学海外 怀亲念亲第176章 三罪致乱 杀身之祸第212章 感应第179章 遵循法则 回归本善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见他过第143章 美国案例 凶德报应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应第25章 成书宗旨 时代背景第72章 恢复古寺 养亲之志第20章 历代帝王 首重《孝经》第239章 圣贤制礼 旨在教化第156章 老莱斑衣 存心悦亲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肃而成(2)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见他过第203章 敬事爱物 行成名立第25章 成书宗旨 时代背景第85章 净意戒心 改变命运第42章 行孝立德 当下显亲第177章 圣人法则 垂训后世第43章 孝无始末 终身奉行第203章 敬事爱物 行成名立第34章 契入境界 当机受益第12章 十一龄童 浅解《孝经》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国同理第18章 明师贤母 志在圣贤第24章 曾子请益 夫子述作第84章 再三述及 谨慎言行第112章 一事可称 行成名立第90章 忠于职分 天地护佑第179章 遵循法则 回归本善第85章 净意戒心 改变命运第57章 天子匹夫 为仁由己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圣治第184章 政和乐安 政乖怨怒第15章 事业有成 孝为本源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5章 天经地义 法宝民行第24章 曾子请益 夫子述作第247章 源头活水 此母此子第3章 天台体例 五重玄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