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启第二十三

《奏启》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三篇,以“奏”为主,论述“奏”、“启”两种文体。奏、启和前一篇所论章、表,后一篇所论议、对一样,都是帝制时期臣下对帝王的政治性文件,和文学创作的关系是不大的。

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

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陈政事,献典仪①,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2,儒雅继踵,殊采可观。若夫贾谊之务农,晁错之兵事○3,匡衡之定郊,王吉之劝礼,温舒之缓狱○4,谷永之谏仙,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

【注释】

① 典仪:典章仪则。

○2疏:条列言事。

○3晁错:西汉政治家、政论家。兵事:指晁错的《上书言兵事》,即《言兵事疏》。汉文帝时期,匈奴常常侵犯边疆,晁错于是就军事问题向文帝献策讲解军事。

○4温舒:路温舒,西汉文学家。缓狱:指路温舒写给汉宣帝希望其尊崇德政,减轻酷刑的《尚德缓刑书》。

奏的含义我想是不用多说,臣子向皇帝陈述事情表达意见的官方文书。奏这种体裁,必须以明确可信和忠厚诚实为根本,辨别分析和通达事理为首位。意志坚强才能完成任务,见闻广博才能够把道理说得透彻,斟酌古代的经验教训来处理当今的事务,治理繁杂众多的情况而能够抓住要害,这些就是奏疏写作的基本要求。

读到这里,怎么能少了刘勰的大点名。这次可不得了,名单长的吓人,原因就是文人多入仕且敷奏有文辞之功。

“敷奏六名作”:贾谊的向汉文帝上疏陈述务农的重要的《论积贮疏》,晁错的向汉文帝上疏议论对匈奴用兵的《言兵事疏》,匡衡的向汉成帝上疏建议定郊祀之礼的《奏徙南北郊》,王吉的向汉宣帝上疏劝告实行先王的礼制的《上宣帝疏言得失》,路温舒的向汉宣帝上疏建议崇尚德政缓狱减刑的《尚德缓刑书》,谷永的向汉成帝上疏劝谏不要喜好神仙方术一类迷信的《说成帝拒绝祭祀方术》。这些奏疏,说理既肯切周到,文辞也通畅明白,可以说是懂得奏章的体制了。

“敷奏十名士”:杨秉向汉桓帝的上疏发表了对灾异现象的看法,陈蕃的上疏表现了对天子赏罚不合制度的愤懑和怨恨,奏疏敢于直谏,很有骨气。张衡向汉安帝上疏指摘了《史记》《汉书》中与经典不相符的地方,蔡邕向汉灵帝上疏论列了朝廷制度典章制度的不合;高堂隆上疏借天象变异来劝谏魏明帝修建宫室不要过于豪华,黄观上疏奏禀有关教学的事宜,王朗上疏建议节省的问题,甄毅上疏说明选拔要实行考核制度。刘颂在免除淮南王相的职务后仍然殷勤地关心国家大事,上疏陈述自己的意见;温峤看到太子修建西池楼观劳民伤财,便深感不安而上疏劝谏。

【论积贮疏节选•贾谊】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从这些文章就能看出来,实在是忠心耿耿啊!

按劾之奏,明宪清国

若乃按劾之奏,所以明宪清国……观孔光之奏董贤○1,则实其奸回;路粹○2之奏孔融,则诬其衅恶:名儒之与险士○3,固殊○4心焉。若夫傅咸劲直,而按辞○5坚深;刘隗切正,而劾文阔略?各其志也。后之弹事,迭相斟酌,惟新日用,而旧准弗差。

【注释】

○1孔光:西汉哀帝、平帝的丞相,以名儒称相,不敢弹劾董贤,王莽专政后,攻董贤,让孔光弹劾董贤。董贤:西汉哀帝的幸臣。

○2路粹:东汉末作家。曹操因孔融反对他,要杀孔融,便让路粹作奏章编织罪名诬陷他,把他杀死。

○3名儒:指孔光,他是孔子的十四世孙。险士:指路粹。

○4殊:异,不同。

○5按辞:指按劾的奏文。

没错,又是点名,弹劾写得好的,他居然就说了一个孔光还凑合,尊为“名儒”,反映了刘勰的偏见,范文澜已指出:“孔光虽名儒,性实鄙佞。彦和谓与路粹殊心,似嫌未允。”这是对的。但刘勰在《程器》篇又说:“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曾献媚董贤的孔光,在董贤死后却大讲其“奸回”,对这位孔子的后代,虽曰“名儒”,就成了无情的嘲讽。

刘勰一贯推崇儒家,讲到《诗经》《礼记》二经,儒家墨家,都有不当之处,甚至以孟子和墨子的互相谩骂,一概当做“躁言丑句”的典型而予以批评,这对儒家是颇为不恭的。他主张弹奏要“总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也说明刘勰并非在一切问题上独尊儒术。学的杂,没办法,但是刘勰的骨子里,还是个儒学家。

启乃心,沃朕心

启者,开也。高宗云“启乃心,沃朕心①”,取其义也……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必敛饬○2入规,促其音节,辨要轻清○3,文而不侈,亦启之大略也……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谔○4,事举人存,故无待泛说也。

【注释】

①“启乃心,沃朕心”:为高宗的话,见于《尚书•说命上》。乃,你。沃,灌溉滋养。朕,我,秦始皇以后才为帝王专用的自称。

○2敛:聚集,收拢。饬:整治。敛饬(chì):收敛谨饬,指启是短篇说的。

○3辨要:辨析要点。轻清:简明。

○4謇(jiǎn):正直,直言。谔:说话正直的样子。

“启”,就是开的意思。殷高宗说:“敞开你的心扉,灌溉我的心田。”就是取的这个意义。晋代以来,启这种文体非常盛行,作用兼有表和奏。陈述政见,讲明事实,即是奏这种文体的分支;辞让封爵,感谢恩典,也是表这种文体的别支。

文字必须收敛谨饬合乎规矩,使其音节短促,辩论扼要,文辞轻快,既讲究文采但又不侈丽,这些也就是写作“启”的大概要求,除了要求,还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原则:王臣不是考虑自身的安危,一定要说正直的话,要人活着政事就办好,所以不用说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