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七)

韩冈看看左右。

厅室之中,人心惶惶,甚至还有好几个面色如土的。厅中人虽多,又已是春日,但还是让人感觉到了冬天的刺骨深寒。

只是议论了一下石岭关为何被破,好像倒是把人都给吓到了。

如果仅仅是太原知府的私心那还好说。但若是河东军内部的问题,导致了战斗力的急剧下降,可就完全不同了。只要明确了这一点,当然会让每一位河东文武官员都变得提心吊胆起来。

尤其是威胜军,从太原南下,可就是这里了。而直攻东京开封,占据世间最为富庶繁华的城市,对任何北虏都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枢副,当速向朝廷请求援军!”威胜军知军急声说道。

“这是自然的。石岭关到底怎么破的,为此寻根究底也挽回不了,先挡住辽人才是正经事。不过援军之事诸位可以放心,我出发时,枢密院已经在调遣人马,此时第一批应该已经启程了。”

韩冈的话让众位官员稍稍放心了一点,但依然是悬在喉咙里。援兵能不能赶得及,这还真不好说。毕竟太原近而开封远。

“那河外的兵马也得调回来,还有西军……”威胜军知军正说着,却不意发现韩冈瞥过来的眼神冷厉如刀,心脏猛地抽了一下,慌忙停了口,战战兢兢:“下官逾越了。”

韩冈笑着摇摇头,示意自己没放在心上,不必在意。可一众官吏哪个会当真,全都不敢再开口了。

十余人环坐厅中,却悄然无声。只有韩冈意态自如,喝了一口茶,只听他悠然叹道,“这一回总算是明白为什么后唐庄宗莫名其妙就败了。”

韩冈的话说得让人莫名其妙,这不紧不慢的态度也让人听着上火,威胜军的官员惶惑地眨着眼,都不知该如何接口。

“难道不是‘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田腴念着欧阳修的评语。河东的败局在开战前就已经决定,至少前一句正好能印证得上。

“那是国败,而不是军败。后唐庄宗之胜,胜在上下一心,其败,是败在失了军心。若军中将校皆忠于庄宗,仅仅是李嗣源、石敬瑭有反意又能作何为?北面的几个知府知州是否私心大过公心且不论,仅仅是将帅无能,难道其他人就没有问题?”

韩冈从身边的一名班直的身上抽出一柄腰刀,刀身上黑白纹路交织如花,识刀之人一看便知这是柄镔铁宝刀。

拿着刀,对着众人:“若是以刀来比官军。提刀的手是朝廷,将帅是刀柄,朝廷控制着将帅,而决定刀砍向何处。而士卒是刀锋,士卒越勇猛,刀刃也就越是锋利。一把名刀在手,便能万军辟易。而刀身呢?那是什么?”

将帅和卒伍之间是些什么人,答案人人知道,但厅中却没人开口。

“是杂阶的军校?”威胜军知军好歹给了韩冈一个面子。

“正是!刀身脆弱不堪,即便锋刃再利,也一样派不上用场。若是刀身坚固,则锋锐差一点也无妨。”韩冈笑了一笑,“你们也许不知道,马刀和斩马刀并不算锋利,甚至还有些钝。但刀身坚实,一刀下去,就算碗口粗的木头一样能砍断。若是杂阶的军校得力,这一仗不会打得那么难看。只是换个将帅,一两年的工夫,能跟皮室军打得有声有色的河东军,哪至于就变成了废物?!”

韩冈想说的是从队正、十将、将虞候,到都头、指挥使这一干不入流品的杂阶军校,也就是后世的士官。士官不得力,使得将帅们对战斗力的影响过于深重,而大宋为了防备五代之患弄了个“将不私军”出来,这就使得一支军队的战斗力随着将领的变动,而急剧波动。

韩冈一直都认为自己很重视参谋和士官制度,但现在回想起来,他在河东的时候,在这方面做得实在太少了。

将为一军之胆,也是首脑,而下面的军校则是骨骼、血脉。当有能力有声望的将校纷纷被夺职、左迁,剩下的士兵即便依然精锐,也不过是一堆派不上用场的死肉罢了,何况换上了一群废物,士兵们的战斗力如何可能保持下去?人心都散了。

这是世间的通论,之前韩冈和黄裳、田腴讨论代州之失时,也正是这么想的。但现在回想起来,却是犯了大错误。一个合格的组织体系,至少不能将希望放在一人的身上。

封建军队在组织力上与近代军队有着天差地远的距离,参谋体系以及士官培训制度便是其中原因之一。

“明明士兵们都有不弱的战力,甲胄兵械更是当世无双,但仅仅是将帅无能,却变得人见人欺,连险关要隘都没守住,这并不能视为理所当然。”“在幕中,是幕僚不得力,在军中,则是军校不得力!”

韩冈发了一番议论,打了一个岔,看似不着调地抱怨,使得厅中的官员们还是莫名其妙地面面相觑,但各人的脸色却都缓和了许多。

见威胜军的官员们不再为辽人而惶恐,韩冈也不乱开话题了,轻咳了一声:“说回正事。辽人这一回南下,攻下河东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意外。否则,就不会在攻下代州后,有近十天的时间没有南下的动静,仅仅是劫掠代州乡间。还有河北,竟然被阻挡在保州、霸州而不能深入,对北虏来说,就是一个失败。这也是证据。可见其内部并没有做好开战的准备,只是为了配合兴灵之争,而不得不仓促发兵。”

韩冈一扫厅中,见人们都在用心聆听,喝茶润了润喉咙后便继续说道:“不过对我皇宋来说,雁门关的失陷也同样猝不及防。朝廷整顿兵马需要时间,基本上要到半个月之后才能有大批的援军抵达。在援军抵达之前,还要靠河东上下一心。”

“枢副放心,威胜军上下一切遵从枢副之命。”知军起身,带着众僚属向韩冈表态。

韩冈满意地点点头,示意他们都坐下:“再说眼前事。石岭关日前沦陷,从石岭关至太原百里有余,又是谷道,即便占据石岭关后立刻发兵南下,现在最多也只是前锋攻到了太原。至于辽军主力想要进入太原腹地,至少还有两三天的时间,甚至更久。”

两三天时间其实也很短暂,只是没人敢说出口。

“诸位可知辽军进入太原府后,会先往哪边走?”韩冈用考官的眼光审视着威胜军的官员们,“太原四通之地,北虏会先攻何处?”

“是榆次!”其他人还在思考,一名官员却已经应声,“北虏入太原后,第一步当是榆次县!”

这名官员坐在下首处,只比县丞、县尉高一点,四十多岁,穿着八九品的青袍,听口音不是北人。

“你说说为什么辽人的第一目标为何绝不是威胜军,而是榆次?”

“榆次是井陉的出口,一旦北虏占据了榆次县,便能断了河北和河东的联系。倘若北虏直接南下,而不顾井陉,却有被河北军截断后路的危险。”

辽军的动向很容易猜,如果是在沙盘上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不过现在没地图、没沙盘,想要做判断,就要靠平日的积累了,需要在军事和地理上有一定的认识。

韩冈甚至有几分意外,从这个官员的外表上可一点都看不出来,“你是本军的陈判官吧?”

之前韩冈刚刚住进驿馆的时候,赶来求见的威胜军和铜鞮县的十余位官员一个个都自报家门,但韩冈哪里可能全都记下来。只有知军、通判和知县记住了。其他人只认了脸和官职,加上一个姓氏。

那官员站了起来,恭恭敬敬地回话道:“下官陈丰,今忝为军判。”

“不是进士出身?”

官员若是有进士资格,自报家门时不会不提,东华门外簪花游街那是一辈子的荣耀,但这位却没有提,应该不是进士。

陈丰话声顿时磕绊了一下,羞恼地涨红了脸,进士出身的官员看不起非进士出身,在官场上也是常例,但当着众人的面,由枢密副使问出来,却还是伤人得很。很有些勉强地说道:“下官是治平四年明经科出身。”

“十四年了。”明经科虽比不上进士,但在官场上也算是有出身,为官十四年只为一下军判官,算得上是升得慢了,“应该怎么做?”

陈丰闻言精神一振,又是喜色上面。韩冈正盯着他看,这一下子对陈丰的看法却顿时低了三分。忽喜忽忧,这城府心性上差了。

不过陈丰心中的激动远比脸上表现出来的更胜一筹。他都四十多岁了,还只是一个下军幕职官,多半一辈子升不上去,至于转官那根本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现在一个机会落在了眼前,陈丰怎么可能不激动。韩冈的幕府对他这一等小官来说,等于是龙门了。只要能跳过去,让韩冈满意了,虽不至于立刻就能飞黄腾达,但至少京官朝官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先要保住太原不失。只要太原城还在,北虏就不能肆无忌惮。”

“如何保住太原?”

“当速招援军。只要有大军在外,北虏便不敢随意攻城。”

“援军远来,一时间可派不上用场。”

“……也不必援军力战,只要让辽军和太原城中知道有援军就行了。”

陈丰虽不能说是对答如流,但每个问题,他也只是想了一想便能做答,这让韩冈很满意,可说是惊喜。

“表字呢?”

“呃。”陈丰一时没领会过来。

“我是在问军判你的表字。”

一阵狂喜涌上心头,陈丰连忙道:“不敢当枢副的垂问,下官草字公满。至公至正的公。满招损、谦受益的满。”

韩冈转头对威胜军知军道:“我来此仓促,制置使司连架子都没搭起来。现在身边缺一个掌机宜文字的,打算将公满暂借到制置使司中来,不知可否割爱?”

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二)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三)第四章 素意兰心得君怜(下)第七十四章 尘嚣(五)第二百八十四章 兴波(下)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八)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二)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七)第三十九章 苦心难成事(上)第二十四章 携眷西返家(中)第五十章 南北(十)第三百零七章 崩塌(上)第七章 烟霞随步正登览(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变故(十)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六)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十三)第二章 凡物偏能动世情(二)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一)第四十五章 成事百千扰(上)第二十一章 飞逐驰马人所共(下)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二)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十四)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二十三)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六)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一)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二)第九章 鼙鼓声喧贯中国(三)第四十三章 南北(三)第八章 战鼓尤酣忽已终(上)第三十四章 彩杖飞鞭度春牛(中)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八)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八)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八)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九)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梳理(一)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栖意欲迷(中)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时至(四)第五章 九州聚铁误错铸(四)第三十一章 战鼓将擂缘败至(六)第二百一十九章 变故(十六)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三)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六)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温春常早(三)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七)第五十三章 南北(十三)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十六)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五)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九)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六)第三十七章 相叹投残笔(下)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十二)第七章 君臣(上)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启昌运(下)第二百一十九章 变故(十六)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六)第三十七章 青山声碎觑后影(二)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二)第四十三章 竹纸知何物(下)第三十五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九)第六章 日暮别乡关(下)第四十一章 南北(一)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九)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十八)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五)第一十九章 波澜因风起(上)第三十五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九)第二十六章 西山齐云古今长(中)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五)第二百八十一章 微澜(中)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六)第一十三章 赳赳铁骑寒贼胆(上)第三十五章 甘霖润万事(下)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八)第一十四章 卧薪三载终逢春(下)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四)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郁苍(中)第一百七十五章 变迁(二)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一)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一)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六)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一)第四章 素意兰心得君怜(上)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五)第一百一十二章 密云(上)第二百七十二章 长风(九)第三百二十三章 说服(下)第四十一章 顺风解缆破晴岚(下)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岁期行旅(九)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八)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十)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四四)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十三)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七)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九)第七章 苍原军锋薄战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