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四)

由夏入秋,几乎就是转眼间的事,由秋入冬也是犹如飞一般的迅快。

天气一天天的转凉,院中的落叶也一日多过一日。落叶多了,总免不了有人会想到废物利用一下。

宣徽院的隔壁是群牧司。韩冈所在主院的隔壁,便是群牧使的公厅。除了韩冈担任同群牧使的那段时间,群牧使的公厅一天下来,有主人在的时候并不多——群牧使一向是枢密院都承旨兼任,群牧制置使更是枢密使或是枢密副使的兼差。

这时候,群牧使也照常不在。不知那边的官吏趁机在烤些什么,香味都飘到了宣徽院这边来了。

“群牧司在闹什么?”

时近傍晚了,乍闻到香味,沈括立刻就感到自己肚子饿了。由于要自重身份,口气就变得很不快。

“三班吃香,群牧呢?能吃什么?!”

韩冈放下手中笔,对沈括笑说着。

“玉昆。你也是做过群牧使的。这样说可不好。”

苏颂也从文稿中抬头,顺便摘下了眼镜,揉了揉酸胀的双眼。

“现在又不是了。”

韩冈望了望对面,可能是故意选了树下生火,烟气被树叶分散后就变得淡得看不清。

沈括转向苏颂:“子容兄,你也不管管?!”

苏颂摇摇头:“那是薛师正的差事,不好插手。”

“韩冈倒想起幼时了。扫起树叶,瞒着父母烤东西吃。”

韩冈说道。想当年他也是这样烤过红薯和玉米的。

“哦,不知那时候玉昆你烤的什么?”苏颂饶有兴味地问着。

韩冈心一跳。红薯、玉米这个时代可没有。想要引进,却隔着万里鲸波。他摇摇头,“还能是什么,野兔,山鸡,还有黄精、山药。都是些野地里找到的。”

并不是韩冈信口开河,也是在他的记忆中,他的两位兄长都曾经带着还年幼的他出去抓过野味,也掘过一些山珍。

不想在这事上跟人多说,韩冈又道:“不如让人端些菓子过来吧。对面在吃,这边肚子也饿了。”

“也好。”苏颂点头,老实不客气地又道,“再来些茶。”

“存中你呢?”韩冈又问沈括。

“一样吧。”沈括道。

很快,三名大臣便就着茶,吃起了糕点。下午茶的时间,公器私用的“《自然》编辑部”也轻松了下来。

第五期《自然》正在编纂中,沈括和苏颂都是为此而来。有了两人的帮忙,这一期的质量又上升了一个台阶。不过审核和校对的工作,依然繁重不堪。

韩冈、沈括和苏颂都提过,是不是该培养一批编辑来代替自己,处理一下基本的文字工作。可即便是最基本的文字修改,也需要足够的科学常识,有这方面能力的士子,比三条腿的蛤蟆还少些。不论是韩冈还是苏颂,都不放心将这方面的工作交给外行人。

到现在为止,也只是培养出几个拆信的文书,让他们检查以稿件的名义送来的信件里面,到底真的是稿件还是别的无关之事。

沈括又吃了块绿豆糕,用浓茶清了清口。指着桌上的堆成山的稿件:“也不知要几天才能看完。就像沙子里掏金子,一天下来也不一定能淘到几粒金砂。”

“这事要有耐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真要等到开花结果,就像玉昆之前说过的,”苏颂冲韩冈笑了笑,“要穷十年之功。”

“要真的有十年功。存下来的稿件怕是要堆满几间屋子了。”

沈括看了眼地上存着废稿的木箱,被他们三人集体否定的稿件,全都会丢进这个木箱中。箱中积存的稿件有上百封之多了,但没审核的还有更多。

《自然》已经到了第五期,前几期所引发的回应也越来越多了。如同潮水,涌向了京城。投稿络绎不绝,在剔除了近三分之一,求官、讨好、申冤、求助,以及满篇诗词歌赋的信件之后,剩下的投稿依然有五百余封。而其中有价值的,其实不及十分之一。

前几期被淘汰和录用的投稿,都按照时间和录用与否,分别打包存放了起来。并不会销毁掉。但时间长了,就免不了像沈括说的一样,堆满几间屋子。

“几间屋子的事还好说。”韩冈说道,“除了那些乱七八糟的信,现在能给《自然》投稿的,率为有心于格物之辈。不论本心为何、见识高低,都是值得鼓励的。像这样只是收下就没了回音,说起来有些伤人心啊。”

“那怎么办?又不可能一个个都回信。每一期最后都说了抱歉了吧?”

按照韩冈的提议,现在都在每一期最后一页刊登致歉声明,对无法回信表示歉意。不能回信也许是现实,但人心必须要考虑到。

苏颂也摇头。一一回信的确不可能。他也想勉励那些有心格物却不知从何入手的投稿者,但现实的情况不允许。

如今私信,绝大多数都是托人转交。有的是拜托亲友,还有的则是借助稳定的来往于商业路线上的商人来传递。朝廷的驿传,虽说大臣们偶尔可以借用,但如此大数量的回信,就绝不可能。

而且投稿人来自天南海北,现在最远的已经有陇西和福建的投稿,可以想见,在未来,岭南、甚至甘凉的投稿也会有。不说数理化,就是将各地独特的地理风貌记录下来,便能登入《自然》之中的地理一科了。那样的情况下怎么给人回信?

韩冈自是知道《自然》的发行和收录,需要一个遍布全国的邮驿系统。但他没想到会这么快就需要了。原本他都做好了连着两三年都没有合格投稿的心理准备。但现在,情况比他预计的要乐观很多,寄来的信件中,有价值的比例比预计的要高不少。估计两三年之后,就得改为月刊,才能安排下版面了。

“如果要能借用朝廷的驿传,办理民间的邮政那就是好了。”韩冈决定先敲敲鼓,没必要多拖了,“现成的驿站车马,走惯了的路线,更有大量的人手。”

“不可能吧,朝廷怎么可能会答应。不说干扰军情递送,就是花销……”沈括说着说着就停了口,惊问韩冈:“要收钱的?!”

“当然要收钱。从东京送到交州是一个价,从东京送到南京则是另一个价。路程越远,邮递价格就越高。但不管路程远近,朝廷的驿传肯定要比民间托人带信要快。”见沈括想要说话,韩冈又补充道,“我是说平均速度。”

民间都是顺带送信,不可能像驿传一样,目的就是送信,能一程程地送下去。有一些人会比朝廷的步递要快,但更多的却会更慢,而且是慢得多。

沈括皱着眉头:“就算收钱,可驿站传信也只能送到驿馆。还是说送到官府,然后通知人去领?”

“当然不是。”韩冈解释道,“路、州、县、乡都设专门的邮局,一层层地将信转发下去,也一层层地将信收上来。就像是衙门一样,乡镇、县监、州郡,然后到路中,最后汇集到京里。驿传不正是这样用吗?”

“玉昆,说明白点。”苏颂道,放下了手中的茶盏,摆出了洗耳恭听的姿势。

“如果韩冈在巩州陇西县的乡里,有信要寄到同一州的宁远县。可将信送到乡中的邮局,如数付了钱。然后当天乡中的邮局就将信送到县中邮局,县中的邮局再送到州治的上级邮局,在那里进行分拣。确定是本州的宁远县,然后就是让负责这条线的人送下去,传到宁远县中。”

“下面呢?怎么送?”苏颂追问道。

“具体到城中,就要先做好准备。必须每一家每一户都要有个门牌号。厢、坊、街巷,然后是街巷中的第几户人家。比如存中府上,正门开在宣化坊北亭巷中,所以便开封府旧城右军第一厢宣化坊北亭巷一号……从东头数第一家嘛。”韩冈冲沈括笑了笑,继续对苏颂道,“只要知道了门牌号,这样本城的邮局,就能顺利地将信投递到府上。”

“如果是本路寄信就在路中多一重转送。如果是隔着好几路,那就是从京城转送了。是不是这样的?”苏颂说着,问韩冈。

韩冈点头,“其实东南、河北,中原,西南、这样的大区域,都要设一个转运的中心。免得两浙送江东的信,要到京城走一遭。”

“乡间呢?”苏颂又问道。

“邮送不可能到村中。但每个村子都可以在乡里或镇上的邮局设个专属的邮箱,存放本村的邮件。等村里有人到乡中、镇上的时候,顺便就能带回去了。邮箱可以安锁,邮局和那个村子各拿一把,免得给外人偷拿走。”

“能到乡镇就不错了。的确用不着到村里。”

苏颂闭起眼睛,在头脑中过了一遍。很快就点起了头。有已经成型的驿传系统在,将民间的邮政纳入进来,还是很容易的。一个达到乡、镇一级的邮递系统,这对国家的意义可想而知。

第二百八十二章 微澜(下)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一)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愿博轩冕(上)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二)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温春常早(四)第五章 九州聚铁误错铸(一)第四章 素意兰心得君怜(下)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九)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十三)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五)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京师(六)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二)第三十七章 蒿目黄尘顾世事(下)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七)第三十八章 一夜惊涛撼孤城(中)第四十七章 岂意繁华滋劫火(中)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三)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二)第四十二章 望断南山雁北飞(上)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十)第八章 太平调声传烽烟(五)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七)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十)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五)第六十二章 宴火(四)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梳理(六)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剑履(十)第一十六章 夜凉如水无人酌(中)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十二)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三)第一百七十章 暗潮(五)第一十七章 家事可断百事轻(中)第一百八十五章 变迁(十二)第三百一十二章 权相(上)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二十七)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一)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七)第三章 参商稻粱计(下)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十六)第六章 征近伐远方寸间(上)第四十一章 辞章一封乱都堂(二)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十)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五)第九章 旧日孤灯映寒窗(中)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岁期行旅(七)第一十六章 夜凉如水无人酌(下)第四十五章 千里传音飞捷奏(中)第三十章 臣戍边关觅封侯(四)第六十六章 宴火(八)第三十四章 雨泽何日及(二)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十四)第一十七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十)第二十四章 南国万里亦诛除(三)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六)第六章 征近伐远方寸间(上)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郁苍(上)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二十一)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八)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八)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十)第一十一章 五月鸣蜩闻羌曲(四)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十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十四)第三十七章 长安道左逢奇士(下)第三十九章 铜戈斑斑足堪用(中)第五十四章 南北(十四)第一百一十六章 庆雷(下)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十七)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九)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三)第四十七章 不知惶惶何所诱(中)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三)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七)第一十六章 庙堂(七)第一十九章 城门相送辙痕远(下)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五)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一)第三十七章 异乡犹牵故园梦(上)第九章 长戈如林起纷纷(四)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七)第三十章 虚实(十)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十五)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二十)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三)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一)第一百八十八章 借款(二)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一)第一百二十九章 后顾(中)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三)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五)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五)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三)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八)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