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东周策(1)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原文]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①。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②。夫存危国③,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④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⑤,少海之上⑥,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⑦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⑧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涂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注释]

①颜率:周臣。②大国:指齐。③危国:指周。④陈臣思:齐威王的名将田忌。⑤晖台:魏国台名。⑥少海:故址在今开封附近。⑦醯:醋。:小口的坛子。⑧漓然:水急流的样子。

[译文]

秦国发兵逼近周国的边境,欲索取周国的传国之宝九鼎。周君内心感到担忧,就把这件事告诉颜率,颜率回答:“大王不要过于担心,我愿到东边的齐国去,借兵来救援。”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国现在不讲道义,发兵想夺取周国的九鼎。周国的君臣合计,与其给秦,还不如给贵国。拯救濒危的国家,是美名;得到九鼎之宝,是很实在的利益,希望大王能仔细考虑一下。”齐王听罢非常高兴,于是发兵五万,命大将陈臣思率领去拯救周国,秦兵于是撤回。

齐王于是向周国索要九鼎,周君再一次寝食难安。颜率这次又是自告奋勇:“大王勿忧,请让臣东到齐国去了结此事吧。”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周国幸得贵国仗义相助,社稷才安然无恙,我们愿意献上九鼎以表答谢意,就是不知贵国打算从哪条路把它运到齐国?”齐王说:“我打算借道于魏国。”颜率说:“这恐怕不妥。魏国君臣为得到九鼎,在晖台之下、少海之上谋划,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啦。九鼎既然入魏,岂有再出的道理?”齐王说:“那么取道于楚国,先生看怎么样?”颜率还是摇头:“不行,楚国的君臣也想得到九鼎,在叶庭之中密谋,也很久了。九鼎一旦送入楚国,哪能复见?”齐王于是问道:“那么依先生之意,我究竟该经哪条道方能运九鼎到齐国呢?”

颜率回道:“我们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谋划这件事。因为之所以称为‘九鼎’之宝,并非像醋瓶子或酱油罐子一类的俗物,提着掖着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弄到齐国;也不像雀鸟落、乌鸦飞、兔子跳、马儿跑那样可以一路顺风地到达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这九鼎之后,为了搬运其中一鼎就动用人力九万人,何况九鼎,那么九九就是八十一万人,此外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也要一应俱全。现在大王即使有这样的人力和物力,但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至齐国,这也是一个大问题。所以臣私下一直在为大王担忧此事。”

齐王说:“贤卿多次来我齐国,巧舌如簧无非就是不想把九鼎给我罢了!”颜率赶紧为自己开脱说:“我怎敢以这样的心思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即刻决定好从哪条路搬运,我周国君臣随时待命,准备迁移九鼎。”于是齐王打消了获取九鼎的念头。

秦攻宜阳

[原文]

秦攻宜阳①,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②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③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④之军二十万,景翠⑤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⑥,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

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⑦,官为柱国⑧,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⑨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于东周。

[注释]

①秦攻宜阳:指周赧王七年,秦武王派甘茂出兵宜阳。②拔:攻陷,攻破。③材士:材,同“才”,指英勇善战、训练有素的兵士。④公仲:指韩相国。⑤景翠:楚国之将。⑥甘茂:秦国的左丞相,楚国下蔡人。⑦执圭:指执玉圭上朝朝见君主,是一种高级爵位的象征。⑧柱国:指最高的武官。⑨弊:疲弊。

[译文]

秦派军攻打韩国的宜阳城,周赧王对下臣赵累说:“你认为这次战事如何?”赵累回答说:“宜阳城被秦军攻破,指日可待。”赧王说:“宜阳城虽然八里见方,可城内英勇善战的士兵有十万,粮食足以支用好几年;另外韩相国公仲的军队屯守在这里,足有二十万,更何况楚国景翠率领的兵士,依山扎寨,占据优势位置,一旦伺机发兵救援,秦国的败局已定。”赵累回答说:“甘茂此时只是寄居在秦国的客将,如果攻打宜阳城有功,自然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失败,势必将在秦国被罢免官职。秦武王既然不听从群臣父兄们的意见,执意要攻打宜阳城,一旦攻城失利,秦王会以此为耻。所以我说宜阳一定能被攻下来。”

赧王说:“那么你替我谋划一下,这该如何是好啊?”赵累说:“请大王对景翠说:‘你的爵位已经达到执圭,你的官职也已经是上柱国,这次你即使打了胜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如果打了败仗,那就必定是死罪了。不如见机行事,背离秦国去救援宜阳。一旦你出兵,秦国就会忌惮你三分,他们唯恐你乘秦军疲弊之时,去攻打它,那一定会拿出宝物来贿赂你。公仲也会敬慕你乘虚攻打秦国而使宜阳解了围,也一定会把他的宝物拿来孝敬你。’”

秦军一攻破宜阳,景翠果然发兵。秦国畏惧了,赶紧把煮枣割让给了景翠,韩国也果然献出贵重的宝物给景翠。景翠不但获得了秦国的城池,而且还获得了韩国的宝物,更重要的是让东周感激他的恩德。

东周与西周战

[原文]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为东周谓韩王曰①;“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案兵而勿出②,可以德东周③,西周之宝可尽矣。”

[注释]

①为:犹替。②案:通“按”。③德东周:使东周感恩戴德。德,感激。

[译文]

东周与西周之间开战,韩国欲出兵救助西周。有人作为东周的说客,前去对韩襄王说:“西周之前是天子的国都,那里器皿和宝物琳琅满目。如果贵国按兵不动,东周势必感激贵国的恩德,东周一旦得手,那西周的宝物也尽可以归贵国所有了。”

东周与西周争

[原文]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①于楚、韩。齐明谓东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不若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②。今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③。西周宝出,是我为楚④、韩取宝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注释]

①和,联合。②持二端:言东兵急则人,不急则已。③趣:通“促”,促使。④是:则。

[译文]

东周与西周发生冲突,西周想与楚国、韩国联手对付东周。齐明对东周国君说:“我担心西周会用宝物贿赂楚、韩,让楚、韩两国向东周发难,替自己索取土地。您不如先发制人,派人去对楚、韩两国说,西周也有送给你们宝物的打算,但现在还在两可之间。现在东周的军队如果不紧逼西周,西周就不会甘愿把宝物拱手送到楚、韩两国的手里。楚、韩想要得到宝物,就必定辅助我们东周去攻打西周。西周的宝物送出来,那是我们东周为楚、韩争得的宝物,是我们施予的恩德,这样西周就会软弱下来。”

东周欲为稻

[原文]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①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②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注释]

①苏子:即苏秦,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开始的时候主张连横,游说泰王但不被采纳,后主张合纵,被采纳。②病:害,损害。

[译文]

东周到了该种水稻的季节,但西周就是不放水,东周为此事很是忧虑,苏子就对东周君说:“请允许臣前去说服西周放水,好吗?”于是苏子到了西周,前去拜见西周国君,说:“您这次打错了算盘!现在您不放水,反而帮助东周富裕起来。现在东周的百姓都种植麦子,因为没有其他的可以种植了。您如果想要加害于东周,还不如为东周放一次水,这样一来就冲毁他们所种植的麦子。一旦放了水,东周必定再次种植水稻;种植了水稻,那么你就再次停止放水,让他们颗粒无收。如果这样做了,那么东周的百姓势必仰仗西周,因此就听命于您了。”西周君说:“你说的很对啊。”于是给西周放水。苏子因此也得到两个国家的赏金。

昭献在阳翟

昭献①在阳翟,周君将令相国往,相国将不欲。苏厉②为之③谓周君曰:“楚王与魏王遇也,主君④令陈封之楚,令向公之魏。楚韩之遇也,主君令叶公之楚,令向公之韩。今昭献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国往;若其王在阳翟,主君将令谁往?”周君曰:“善。”乃止其行。

[注释]

①昭献:楚相国。②苏厉:苏秦之弟。③之:代指周柑国。④主君:指周君。

[译文]

楚相国昭献到了阳翟,东周国君想派相国前去接见,未曾想相国却不愿意去。苏厉就替他前去对周君回复,说:“从前楚王与魏王之间会面,主君派遣陈封到楚国去,派遣向公到魏国去。楚国与韩国之间相会,主君派遣叶公到楚国去,派遣向公到韩国去。现在昭献并不是君主,您却派遣周国的相国去;假使他们的大王到了阳翟,您打算派遣谁去呢?”国君说:“对。”于是停止了相国前去的这次行动。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原文]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黡谓周君曰①:“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②:‘秦敢绝塞而伐韩者③,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使之楚④,秦必疑,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王⑤曰:‘韩强⑥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无辞而令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也。”

[注释]

①史黡(yǎn眼):韩国史官。②韩公叔:韩氏公族,鲁国大臣。③绝塞:横越边境的险塞。④重使:以重臣或公子做使者。⑤秦王:此指秦武王。⑥强(qiǎng抢):竭力。

[译文]

秦国借道东周用来讨伐韩国,东周担心借道给秦国会使韩国不满,如果拒不借道也会得罪秦国。史黡对东周国君说:“主君为何不派人前去对韩公叔说:‘秦国之所以敢于横越东周借道以攻打韩国,是因为信任东周无觊觎之意。您为何不拱手出让东周土地,另派有身份地位的重要的使者前去楚国?这样一来,秦国势必会怀疑楚国,对东周也心存芥蒂,韩国因此就不会再受到秦国的征伐了。’您再派人对秦王说:‘韩国执意要把土地出让给我们东周,借此使秦国怀疑我们东周,我们国君也实属无奈,不敢不接受韩国的赠地。’秦王必定没有理由不让东周接受韩国的土地。这样一来,东周既可以得到韩国的土地,又未开罪秦国。”

楚攻雍氏

[原文]

楚攻雍氏①,周②秦、韩。楚王怒③周,周之君患④之。为周谓楚王曰:“以王之强而怒周,周恐⑤,必以国合于所与粟之国⑥,则是劲王之敌也。故王不如速解周恐,彼前得罪而后得解⑦,必厚事王矣。”

[注释]

①雍氏:韩国的封地。②:粮米,此处活用为动词,供给粮米。③怒:怨恨。④患:担心,忧虑。⑤恐:担心、害怕。⑥所与粟之国:代指秦国和韩国。⑦解:谅解。

[译文]

楚国发兵围攻了韩国的封地雍氏。楚王也怨恨东周,就因为东周之前曾经拿粮食贿赂过秦韩两国,为此东周国君也异常忧虑。有人便对楚王说:“以大王您的国力之强大竟然对小小的东周动怒,东周必定为此事战战兢兢,他一定会倾尽举国之力与之前他供给粮食的秦、韩两国联手,以求自保,这样一来,恰恰增强了敌人的力量,所以我奉劝大王不如赶紧消除周君的恐慌。东周之前得罪了大王您,之后却得到您的原谅,势必将毕恭毕敬地事奉于您。”

周最谓石礼

[原文]

周最①谓石礼②曰:“子何不以秦攻齐?臣请令齐相子,子以齐事秦,必无处矣③。子因令周最居魏以共之④,是天下制于子也。子东重于齐,西贵于秦,秦、齐合,则子常重矣。”

[注释]

①周最:周君之子。②石礼:当为吕礼,齐国人。当时魏冉相秦,意欲杀吕礼,吕礼逃亡魏国时途经东周。③处:病痛,后患,忧虑。④共之:犹言以齐、魏共同事秦。

[译文]

周最对吕礼说:“您何不利用秦国去攻打齐国呢?请允许我说服齐王,任命您做齐国的相国,您可以借着齐国的名号,去服从秦国,一定不会有什么后患的。您还可以派我周最到魏国去做官,以便使齐、魏两国共同事奉秦国,这样,天下各诸侯都会受制于您。在东方您会受到齐国的尊重,在西方也会受到秦国的礼遇,秦、齐两国一联手,那么您将长久地受到敬重了。”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

[原文]

周相吕仓①见②客于周君。前相工师藉恐客之伤己也③,因令人谓周君曰:“客者,辩士也,然而所以不可者④,好毁人。”

[注释]

①吕仓:东周相国,②见(xiàn现):举荐,引见。③工师藉:在吕仓之前任东周相国。④不可:犹言不可听信。

[译文]

东周相国吕仓向周君举荐一位客人。但前任相国工师藉唯恐那个客人在周君前进谗言损伤自己的利益,便打发人前去对周君说:“这个客人虽然是一个能言善辩之士,可是,他之所以不可信赖,是由于他善于毁谤别人。”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

[原文]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相吕仓,国人不说①也。君有闵闵之心②。

谓周文君曰:“国必有诽誉③,忠臣令诽在已,誉在上。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子罕释相为司空④,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⑤宫中七市,女闾⑥七百,国人非之。管仲⑦故为三归⑧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春秋》记臣弑君者以数百,皆大臣见誉者也。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故众庶成疆⑨,增积成山。”周君遂不免。

[注释]

①不说:不高兴。②闵闵:忧虑的样子。③诽誉:犹言褒贬。④司空:管理工役的官。⑤齐桓公:春秋时齐僖公之庶子,名小白。⑥女闾:本义在宫中为门为市,使妇女聚居,以便行商,后专指妓院。⑦管仲:字夷吾,被荐之于齐桓公,任相国,辅佐齐桓公为霸。⑧三归:一说为管仲自筑之台名;一说为齐桓公赐给管仲的封地名;一说为娶三姓女。⑨疆:同“强”。

[译文]

周文君罢免了工师藉的职务,却改用吕仓为相国,周国的民众对吕仓有诸多不满。周文君为此感到很担忧。

第29章 齐策四(2)第20章 秦策四(2)第49章 赵策一(3)第60章 赵策三(6)第8章 秦策(3)第28章 齐策四(1)第64章 魏策一(2)第77章 韩策一(3)第35章 齐策六(3)第28章 齐策四(1)第43章 楚策三(2)第22章 齐策一(1)第5章 西周策(2)第51章 赵策二(1)第96章 中山策(1)第8章 秦策(3)第41章 楚策二(2)第18章 秦策三(2)第63章 魏策一(1)第73章 魏策四(2)第74章 魏策四(3)第49章 赵策一(3)第84章 燕策一(1)第40章 楚策二(1)第22章 齐策一(1)第56章 赵策三(2)第44章 楚策四(1)第68章 魏策二(3)第76章 韩策一(2)第22章 齐策一(1)第38章 楚策一(3)第30章 齐策四(3)第90章 燕策二(3)第13章 秦策二(2)第93章 燕策三(3)第70章 魏策三(2)第58章 赵策三(4)第66章 魏策二(1)第73章 魏策四(2)第37章 楚策一(2)第57章 赵策三(3)第89章 燕策二(2)第63章 魏策一(1)第44章 楚策四(1)第51章 赵策二(1)第32章 齐策五(2)第27章 齐策三(2)第73章 魏策四(2)第80章 韩策二(3)第15章 秦策二(4)第14章 秦策二(3)第66章 魏策二(1)第62章 赵策三(8)第69章 魏策三(1)第77章 韩策一(3)第22章 齐策一(1)第40章 楚策二(1)第52章 赵策二(2)第29章 齐策四(2)第75章 韩策一(1)第36章 楚策一(1)第91章 燕策三(1)第48章 赵策一(2)第53章 赵策二(3)第37章 楚策一(2)第30章 齐策四(3)第74章 魏策四(3)第28章 齐策四(1)第12章 秦策二(1)第90章 燕策二(3)第7章 秦策(2)第14章 秦策二(3)第37章 楚策一(2)第73章 魏策四(2)第86章 燕策一(3)第7章 秦策(2)第5章 西周策(2)第44章 楚策四(1)第25章 齐策二第84章 燕策一(1)第8章 秦策(3)第39章 楚策一(4)第30章 齐策四(3)第12章 秦策二(1)第68章 魏策二(3)第87章 燕策一(4)第35章 齐策六(3)第63章 魏策一(1)第37章 楚策一(2)第92章 燕策三(2)第49章 赵策一(3)第50章 赵策一(4)第65章 魏策一(3)第58章 赵策三(4)第46章 楚策四(3)第17章 秦策三(1)第12章 秦策二(1)第23章 齐策一(2)第14章 秦策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