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此,吕仓门下的说客对周文君说:“一个国家每做出一项决策必然会受到毁谤和赞美,忠臣会把毁谤都算在自己的头上,而把赞美都归功于君主。宋国的君主强迫百姓在农耕时节为自己建造游乐台,从而遭到民众强烈地非议,这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忠臣愿意代他受过。之后,忠心耿耿愿意代他受过的大臣子罕辞去相位而改任司空,民众就非议子罕,却赞美了宋君。在齐恒公的宫中,总共有7个市场和700个青楼妓院,齐国的民众都非议他,于是齐国的相国管仲就故意在自己家中筑台,并把它命名为‘三归台’,目的是替齐桓公掩盖错误,并非他自己有意要去伤害百姓!《春秋》中记载臣弑君的事例数以百计,这些人之前都是一些受赞誉的大臣。由此看来,大臣受赞誉对国家来说并非好事。所谓众人成强、增高成山。”周文君这才没有罢免吕仓的相国的职位。
温人之周
[原文]
温人之周,周不纳①。客即对曰:“主人也。”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②而诵涛,诗曰:‘普③天之下,莫④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注释]
①不纳:不许入境。②少:少年时,读去声(shào)。③普:遍。④莫:无定指代词,没有什么地方。
[译文]
温地人到东周去,而周吏却不让他进城门。温人就说:“我是周国人。”周吏于是问他所住地方的巷名,温人回答不上来,周吏于是把他囚禁起来。周君派人去问温人说:“你并不是周人却自称是周国当地人,这是为什么?”温人回答说:“我少年时读过《诗经》,《诗经》上说:‘普天之下没有哪个地方的土地不是王的土地;沿着疆土水泽走,没有哪个人不是王的臣民。’现在周君既然是天下人的君主,那么我必然就是天子的臣民,这怎么又成了外地人呢?所以说是我是周国当地人。”周君听罢,让官吏放他出狱。
或为周最谓金投
[原文]
或为周最谓金投①曰:“秦以周最之齐疑天下②,而又知赵之难子③齐人战,恐齐韩之合,必先合于秦。秦、齐合,则公之国虚④矣。公不若救齐,因佐秦而伐韩、魏,上党长子赵之有已。公东收宝于秦,南取地于韩,魏因以因⑤,徐为之东,则有合⑥矣。”
[注释]
①金投:赵国大臣。②秦以周最之齐疑天下:这里指的是,周最曾经仕于秦,秦王派他前往齐国,导致天下诸侯怀疑秦齐两国已经联合在一起了。③子:应为“予”,通“与”。④虚:通“墟”,废墟。一说国中无人为虚。⑤因:应为“困”。⑥有合:即是指齐赵之联合。
[译文]
有人作为周最的说客对金投说:“秦国派周最到齐国去,目的就是让天下诸侯疑心秦齐联合,从而产生畏惧之心,而且秦国又深知赵国的实力难以和齐国相抗衡,恐怕在齐韩联合之前,齐国必定有意先和强大的秦国联合。如果齐秦联合的话,您的国家赵国就要面临化为废墟的风险了。以我之见,您不如事先前去辅助齐国,然后回过头来再帮助秦国去征讨韩魏。这样一来,上党的长子就必然归于赵国所有了。从东方您可以获得秦国馈送的宝物,从南方您又能得到韩国的土地,而魏国将因此而变得弱势,如贵国再渐渐地向东扩张,这样一来,齐国必然无他路可走,只有求和的份了。”
周最谓金投
[原文]
周最谓金投曰:“公负合秦与强齐战①。战胜,秦且收齐而封之,使无多割②,而听天下之战;不胜,国大伤,不得不听秦。秦尽韩、魏之上党太原,西土秦之有已③。秦地,天下之半也,制齐、楚、三晋④之命,复⑤国且身危,是何计之道⑥也。”
[注释]
①负合:依仗联合。②使无多割:秦使齐不要多割让土地,以此再引起齐与其他诸侯国作战。③已:同“矣”。④三晋:指韩、赵、魏三国。⑤复:通“覆”。⑥何计之道:犹盲其计不足道。
[译文]
周最对金投说:“您依仗联合秦国与强大的齐国作战。假如你们打了胜仗,秦国必然收服齐国并封锁齐地,从而迫使齐国不能多割让土地给别国,这样一来,秦国就会听任天下诸侯之间互相混战;如果你们打了败仗,那么贵国必然元气大伤,这样一来,就不得不听从秦国的号令了。秦国的目的是要完全吞并韩国、魏国的上党以及赵国的太原,这样西边的疆土就完全归秦国所有了。秦国的疆域已雄踞大半个天下,假如再掌控齐国、楚国、韩国、赵国、魏国的命脉,那么赵国必将颠覆,您也自身难保,这样的计谋是不足道的。”
石行秦谓大梁造
[原文]
石行秦①谓大梁造②曰“欲决霸王之名,不如备两周③辩知之士。”谓周君曰:“君不如令辩知之士,为君争于秦。”
[注释]
①石行秦:周人,事迹不详。②大梁造:亦作“大良造”,即秦爵第十六级之大上造,执政而兼统军队。③两周:指东、西周。
[译文]
石行秦对大梁造说:“想要成就霸主的威名,不如慎重地对待东、西周那些雄辩之才。”石行秦又对周君说:“您不妨借那些雄辩之才的能力,为您在秦国争取尊贵的地位。”
谓薛公
[原文]
谓薛公曰①:“周最于齐王至厚也而逐之②,听祝弗③,相吕礼者,欲取秦。秦、齐合,弗与礼重④矣。有周、齐⑤,秦必轻君。君弗如急北兵趋赵以和秦、魏,收周最以厚行,且反⑥齐王之信,又禁天下之变⑦。齐无秦,天下集⑧,弗必走,齐王谁与为其国?”
[注释]
①薛公:此薛公指田文,即孟尝君。②齐王:即齐湣王。③祝弗:齐人。④弗与礼重:指齐、秦联合,祝弗和吕礼都将受到齐国重用。⑤有周、齐:犹言吕礼有了周室和齐国的支持。⑥反:挽回。⑦变:指齐、秦联合,祝弗与吕礼受到重用,薛公将受轻视。⑧集:指齐不与秦联合,则天下之兵力必集合攻齐。
[译文]
有人对薛公田文说:“周最对齐湣王可谓功不可没,却遭到驱逐,就是因为听信了祝弗的谗言而任用吕礼当相国的缘故,并且在此二人的怂恿下,一味想争取秦国的援助。一旦秦国和齐国联合,祝弗和吕礼必然会受到重用。吕礼有了周国和齐国撑腰,秦国必定要怠慢您。您不如趁早向北进军,促成赵国与秦、魏两国的议和,再任用周最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样做不但可以挽回齐王的信誉,而且能抑制天下政治形势的万变。一旦齐国失去秦国的援助,天下诸侯的矛头都将对准齐国,祝弗必定为求自保,仓惶逃跑,齐王又能用谁来治理他的国家呢?”
齐听祝弗
[原文]
齐听祝弗外①周最。谓齐王曰:“逐周最、听祝弗、相吕礼者,欲深取秦也。秦得天下,则伐齐深矣;夫齐合则赵恐伐,故急兵以示秦。秦以赵攻,与之齐伐赵,其实同理②,必不处③矣。故用祝弗,即天下之理也。”
[注释]
①外:排挤、排外。②同理:同样的目的。③处:安稳。
[译文]
齐缗王最终还是采纳了祝弗的建议,而排挤了周最。那个人又对缗王说:“驱逐周最、听信祝弗、任命吕礼为相国,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取与秦国结成邦交。因为一旦齐秦联合,秦国便可以取信于天下诸侯,这样一来,齐国将会受到沉重的打击。另外,齐秦联合的话,赵国必定会对秦国心生畏惧,必将会迅速以攻打齐国的方式来向秦国示威。秦国利用赵国去攻打齐国,与其驱使齐国去攻打赵国,其实际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一旦这样做了,齐国将会永无宁日了。因此可以说,任用祝弗为相国的话,天下诸侯必将臣服于秦国。”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
[原文]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曰:“君不如令王听最以地合①于魏,赵故必怒②,合于齐。是君以合齐与强楚,事产于君,若欲因③最之事,则合齐者,君也;割地者,最也。”
[注释]
①合:联合、结盟。②怒:当为“恐”,害怕。③因:借助。
[译文]
苏厉替周最对苏秦说:“您不如说服齐王答应周最割让齐地,用以和魏国结盟,赵国一定会害怕齐、魏联合起来攻赵,那他必然有意和齐国结盟。这样一来,您就可以利用齐国联盟的实力与强楚抗衡。这件事的发起人是您,如果可以再借助周最的东风,齐国将免受他国的侵扰,得以保全,这个功劳当之无愧的将归之于您;而割地给他国的责任,却将归之于周最的过失。”
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
[原文]
谓周最曰:“仇赫①之相宋,将以观秦之应赵、宋,败三国②。三国不败,将兴赵、宋合于东方以孤秦。亦将观韩、魏之于齐也。不固,则将与宋败三国,则卖③赵、宋于三国。公何不令人谓韩、魏之王曰:‘欲秦、赵之相卖乎?何不合周最兼相,视④之不可离,则秦、赵必相卖以合于王也。’”
[注释]
①仇赫:宋相国。此指周最在齐欲相韩魏。②三国:齐、韩、魏。③卖:泄露国家秘密。④视:通示。
[译文]
有人对周最说:“赵臣仇赫出任了宋国的相国,其目的就是要看秦国是否能够与赵、宋两国联合起来一同击败韩、魏、齐三国。如果韩、赵、魏三国没有被击败,他将促使赵、宋两国和韩、魏、齐三国联合起来,共同孤立秦国,同时,他也要衡量韩、魏两国和齐国的关系,见机行事;如果这三国关系并不牢靠,他就会促使赵、宋两国和秦国联合起来去攻伐韩、赵、魏三国,在这一系列的谋划中,赵、宋两国仅仅是他利用去引诱三国的饵而已。鉴于这样的形势,您何不派人去事先知会韩、魏两国的国君:‘如果想要让秦、赵两国互相利用,从中坐收渔翁之利的话,最好任命周最同时兼任韩、魏两国的相国,这样就表示两国的关系牢不可破,鉴于此,秦、赵两国必将互相利用,并且还会竞相和韩、魏两国联合。’”
为周最谓魏王
[原文]
为周最谓魏王①曰:“秦知赵之难与齐战也,将恐齐、赵之合也,必阴劲之。赵不敢战,恐秦不己收②也,先合于齐。秦、赵争齐,而王无人焉,不可。王不去周最,合与③收齐,而以兵之急则伐齐,无因④事也。”
[注释]
①为周最谓魏王:记周最去魏之齐时事。②不己收:意谓违背助己的诺言。③与:指齐国。④因:顺当,方便。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