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仲派苏代对向寿说:“野兽被困才能撞翻猎人的车。您打败韩国,又侮辱了公仲,将来他若收拾韩国残局来事奉秦国,自以为必定能够受到封赏。现在您却使秦国与楚国和解,又把桂阳封给小令尹。秦楚联合将再次攻打韩国,韩国肯定要灭亡。公仲将亲率自己的党徒,到秦国和您拚命,希望您认真考虑一下。”向寿说:“我把秦楚联合起来并不是想对付韩国,您替我把这事告诉公仲说:‘秦韩的帮交是可以缔结的。’”苏代回答说:“有些话想要再告诉您,俗话说:‘尊重别人所尊重的就会受人尊重。’现在秦王亲近您的程度,不如公孙郝;他信任您的程度,也不如甘茂。现在这两个人,都不能参与国事的讨论,而惟独您能与秦王决断国事,这是因为他们有了过失。公孙郝亲近韩国,而甘茂亲近魏国,因此秦王都不再不信任他们。现在秦楚争霸权,而您却亲近楚国,这将和公孙郝及甘茂一样走上同一条路。您和他们两个有什么区别呢?别人都说楚国是个多变的国家,可是您却一定要帮助他们,这是想自求富贵。您不如和秦王谋划对付楚国的善变,亲善韩国防备楚国,如果这样做就不会有祸患了。过去韩国先把国政交给公孙郝,而后把国政委托给甘茂,这样韩国才成了您的仇敌。如果现在您提出亲韩防楚的策略,就是所谓的外交活动不避开个人恩怨。”
向寿说:“我当然很想和韩国和好。”苏代回答说:“甘茂曾经答应公仲把武遂还给韩国,让宜阳的老百姓返回家园,现在您又下令收回武遂,想和好太难了。”向寿说:这么说那么怎么办才好呢?难道武遂永远不能收回了吗?”苏代回答说:“您为什么不依靠秦国的力量为韩国向楚国求取颖川?这是韩国的寄地。如果您能寻求到手,这是使自己的命令在楚国实行,并且韩国因为此事一定会感激您。如果您寻求不到手,这样韩楚之间的怨仇就无法解开,都会争前恐后地靠近秦国。如果将来秦楚争霸,您就以攻打韩国的事指责楚国,这是对秦国有利的。”向寿说:“那怎么办呢?”苏代回答说:“这是好事情。甘茂曾想靠魏国夺取齐地,公孙郝也曾想靠韩国夺取齐地,现在您以夺取宜阳为战功,再联合楚韩使他们相安无事,并且可以指责齐魏的罪过,因此,公孙郝和甘茂都将为这事失去权势。”
或谓公仲
[原文]
或谓公仲曰:“听者听国,非必听贵也①。故先王听谚言于市,愿公之听臣言也。公求中立于秦而弗能得也②,善公孙郝以难甘茂,劝齐兵以劝止魏③,楚、赵皆公之仇也。臣恐国之以此为患也,愿公之复求中立于秦也。”公仲曰:“奈何?”对曰:“秦王以公孙郝为党于公而弗之听④,甘茂不善于公而弗为公言,公何不因行愿以与秦王语⑤?行愿之为秦王臣也公,臣请为公谓秦王曰:‘齐、魏合与离,于秦孰利?齐、魏别与合,于秦孰强?’秦王必曰:‘齐、魏离则秦重,合则秦轻。齐、魏别则秦强,合则秦弱。’
臣即曰:‘今王之听公孙郝,以韩、秦之兵应齐而攻魏,魏不敢战,归地而合于齐,是秦轻也,臣以公孙郝为不忠。今王听甘茂,以韩、秦之兵据魏而攻齐,齐不敢战,不求割地而合于魏,是秦轻也,臣以甘茂为不忠。故王不如令韩中立以攻齐,王言救魏以劲之⑥,齐、魏不能相听,久离兵事⑦。王欲则信公孙郝于齐,为韩取南阳、易谷川⑧以归,此惠王之愿也。王欲则信甘茂于魏,以韩、秦之兵据魏以郄齐,此武王之愿也。臣以为令韩以中立以攻齐,最秦之大急也。公孙郝党于齐而不肯言,甘茂薄而不敢谒也,此二人,王之大患也,愿王之熟计之也。’”
[注释]
①听者:即听政者,处理政事的人。听国:即听于国人,从国人那里听取意见。听贵:即听于贵族,从贵族那里听取意见。②中立:此处指不亲齐、魏任何一方而保持中立。③止魏:进攻魏国。④秦王:指秦昭王。⑤行愿:人名,秦国大臣。⑥王言救魏以劲之:姚本此句“王”字上有“齐”字,鲍本:“‘王’上衍‘齐’字。”从鲍本。⑦离:通“罹”。⑧谷川:即谷水。
[译文]
有人对公仲说:“处理政事的人要多从老百姓那里听取意见,并不一定要从贵族那里听取意见。因此先王从市井中听取俗谚,希望您也能听一听我的意见。您向秦王请求要让韩国不倾向齐、魏任何一方,秦王没有答应,您就亲近公孙郝为难甘茂,勉励齐队并鼓励攻打魏国,楚国、赵国因此都成了您的仇敌。我担心韩国将以此为祸患,希望您再次向秦王请求允许韩国保持中立。”公仲说:“那要怎么办呢?”那个人回答说;“秦王认为公孙郝亲近您,因而不会相信公孙郝,甘茂同您不友好也不会替您说话,您何不让行愿帮您给秦王传话呢?行愿做秦王的大臣的时候很公正,我请求让行愿替您对秦王说:‘齐国、魏国联合与分裂,哪种情况对秦国更有利?齐国、魏国背离与联合,对于秦国来说,哪种情况会使秦国更强大?’秦王一定会说:‘齐、魏分裂,秦国地位就显得重要,齐、魏联合,秦国就无足轻重。齐、魏背离,秦国就会更强大,齐、魏联合,秦国就会变得弱小。’
“我就会让行愿说:‘现在大王听信公孙郝,用韩国、秦国的军队联合齐国而去攻打魏国,魏国不敢应战,将土地归入齐国,同齐国联合,这样秦国就变得无足轻重了,我认为公孙郝不忠心。现在如果大王听信甘茂,用韩国、秦国的军队防御魏国攻打齐国,齐国不敢应战,不要求魏国割让土地就同魏国讲和,这样秦国也会变得无足轻重,我认为甘茂不忠心。因此大王不如让韩国保持中立来打击齐国,大王宣称要救援魏国来壮大魏国的声势,齐国、魏国彼此无法联合,一定会长时间遭受战事的困扰。大王想这样做,就可以让公孙郝取信于齐国,替韩国攻取魏国的南阳,换得韩国的谷川归属秦国,这是惠王的愿望。大王想那样做,就可以让甘茂取信于魏国,用韩国、秦国的军队防御魏国来打击齐国,这是武王的愿望。我认为让韩国保持中立来攻击齐国,是秦国最重要的事。公孙郝亲近齐国而不肯对公仲说,甘茂受到冷遇而不敢进言,这两个人,是大王的祸根,希望大王认真考虑这件事。’”
韩公仲相
[原文]
韩公仲相,齐、楚之交善①。秦、魏遇,且以善齐而绝齐乎楚。楚王使景鲤之秦②,鲤与于秦、魏之遇。楚王怒景鲤,恐齐以楚遇为有阴于秦、魏也,且罪景鲤。为谓楚王曰③:“臣贺鲤之与于遇。秦、魏之遇也,将以合齐、秦而绝齐于楚也。今鲤与于遇,齐无以信魏之合已于秦而攻于楚也,齐又畏楚之有阴于秦、魏也,必重楚。故鲤之与于遇,王之大资也。今鲤不与于遇,魏也绝齐于楚明矣。齐信之④,必轻王,故王不如无罪景鲤,以视齐于有秦、魏,齐必重楚,而且疑秦、魏于齐。”王曰:“诺。”因不罪而益其列。
[注释]
①齐、楚之交善:姚本此句“善”字下有“秦”字,鲍本无,从鲍本。②楚:姚本此句无“楚”字,鲍本:“王’上补‘楚’字。”从鲍本。③为谓楚王曰:有人替景鲤对楚王说。④齐信之:姚本此句作“齐楚信之”,“楚”字为衍文,删掉。
[译文]
韩国的公仲做了相国,当时齐、楚邦交和睦亲善。秦王、魏王在边境上不期而遇,计划用亲善齐国的策略来断绝齐国同楚国的邦交。恰好此时楚王派景鲤出使秦国,景鲤参与了秦王、魏王的会见。楚王对景鲤非常生气,担心齐国会认为楚国参与了秦王、魏王的会见,私下里同秦、魏有来往,就想要治景鲤的罪。有人为景鲤对楚王说:“我向您祝贺景鲤参与了秦王、魏王的会见。秦王、魏王会见,是想要用联合齐、秦的策略来断绝齐国同楚国的邦交。现在景鲤参与了秦王、魏王的会见,齐国没有相信魏国联合秦国攻打楚国的说辞,齐国又惧怕楚国私下里与秦国、魏国有来往,一定会尊重楚国。所以景鲤参与秦王、魏王的会见,对大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现在如果景鲤没参与秦王、魏王的会见,魏国想断绝齐国和楚国邦交的行动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齐国如果听信了秦国、魏国,一定会轻视大王,因此大王不如不治景鲤的罪以表示齐国有秦国、魏国的支持,齐国一定会重视楚国,而且会使秦国、魏国怀疑楚国同齐国有牢固的联盟。”楚王说;“好吧。”于是非但没有降罪景鲤还提升了他的官位。
王曰
[原文]
王曰①:“向也子曰‘天下无敌’,今也子曰‘乃且攻燕’者,何也?”对曰:“今谓马多力则有矣,若曰胜千钧则不然者②,何也?夫千钧,非马之任也。今谓楚强大则有矣,若夫越赵、魏而斗兵于燕,则岂楚之任也哉?且非楚之任,而楚为之,是弊楚也。强楚,弊楚,其于王孰便也?”
[注释]
①王曰:此章应为《楚策·虞卿谓春申》一文,脱简误衍于此。②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译文]
魏安釐王说:“过去你说‘天下无敌’,现在你又说‘准备攻燕’,这是为什么?”虞卿回答:“如果说马的力量很大,确实是事实,如果说马能力拖千钧就不是事实,为什么呢?千钧的重量,不是马所能胜任负担的。如果说楚国强大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要说跨越赵、魏,去和燕国交战,这难道是楚国力所能及的事情吗?再说,楚国不能胜任却偏要去攻打燕国,这无疑是自我实力的削弱。即使楚国再强大,还是会变得衰败,这两种情况哪一种对大王您有利呢?
或谓魏王
[原文]
或谓魏王:“王儆四强之内①,其从于王者,十日之内,备不具者死。王因取其游之舟上系之②。臣为王之楚,王胥臣反,乃行。”春申君闻之③,谓使者曰:“子为我反,无见王矣④。十日之内,数万之众,今涉魏境⑤。”秦使闻之,以告秦王。秦王谓魏王曰:“大国有意必来,以是而足矣。”
[注释]
①强;通“疆”,指边界。②游;即“旆”,古代旗边上下垂的装饰品。之:犹言于,在。舟:同“辀”,车辕。③春申君:即黄歇,楚考烈王的相国。④王:指楚考烈王。⑤今;犹言即,就。
[译文]
有人对魏王说:“大王告诉境内的百姓,那些想要跟从大王出征的,十天之内,如果兵器没有准备好就要杀头。大王就取下旌旗上的装饰系在车辕之上以壮声势。我为大王出使楚国。大王等我返回,就出兵。”春申君听说后,对魏国的使者说:“您为我回去吧,不用再拜见楚王了。十天之内,数万楚队,就会抵达魏国边境。”秦国的使者听说后,把此事报告了秦王。秦王对魏王说;“大国有意来攻,用你们自己的军队就足够了。”
观鞅谓春申
[原文]
观鞅①谓春申曰:“人皆以楚为强,而君用之弱,其于鞅也不然。先君者,二十余年未尝见攻。今秦欲逾兵于渑隘之塞,不使②;假道两周倍韩以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且旦暮亡矣,不能爱其许、鄢陵与梧,割以予秦。去百六十里③。臣之所见者,秦楚斗之日也已。”
[注释]
①观鞅:鞅通英,即观津人朱英。当时楚考烈王为纵约长,令春申君联合五国西伐秦,兵败,迁都陈地。楚王疏远春申君。②使:应作便。③去百六十里:此处似有脱文,意谓秦兵去陈百六十里。
[译文]
观津人朱英对春申君说:“人们都认为原来的楚国非常的强大,然而由于您的执政使得楚国衰弱下来,我对这事却不这么认为。在您前边那些执政者,二十几年来国家未曾受到攻伐。当时秦国如果想跨越渑隘塞口,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若想向两周借路,背对韩国去攻打楚国,更不行。现在情况却不同,魏国在旦暮之间将要灭亡,当然不能吝惜他们的许地、鄢陵、梧地,任凭它把土地割让给秦国。楚军驻扎的陈地距离秦兵只有一百六十里。我所看到的景象是秦楚搏斗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公仲数不信于诸侯
[原文]
公仲数不信于诸侯,诸侯锢之①。南委国于楚,楚王弗听。苏代为②楚王曰:“不若听而备于其反也。明③之反也,常仗赵而畔楚,仗齐而畔秦。今四国锢之,而无所入矣,亦甚患之。此方其为尾生④之时也。”
[注释]
①锢之:锢,紧锢。不采纳他的建议。②为:下脱谓字。③明:应作朋,即公仲。④尾生:古代传说讲信义的人。
[译文]
公仲在各诸侯面前多次不讲信用,因此各诸侯国都不相信他说的话。他到南边去要把国事委托给楚国,楚王也不相信他。苏代为公仲去对楚王说:“不如姑且相信他这一次,再防备他反复无常。公仲做事不讲信用的时候,常常是仗着赵国背叛楚国,仗着齐国背叛秦国。现在四国都不相信他的话,他也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钻空子了,况且他对这事也很忧虑。这可正是他变成尾生的时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