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雍氏五月
[原文]
楚围雍氏①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殽②。韩又令尚靳③使秦,谓秦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觳。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召尚子人。宣太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归书报韩王,韩王遣张翠④。张翠称病,日行一县。张翠至,甘茂⑤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张翠曰:“韩未急也,且急矣。”甘茂曰:“秦重国知王也,韩之急缓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张翠曰:“韩急则折而入于楚矣,臣安敢来?”甘茂曰:“先生毋复言也。”
甘茂入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师,故敢捍楚。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觳,是无韩也。公仲且抑首⑥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如此则伐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师于殽之救韩。
[注释]
①雍氏:韩地名。②殽:殽山。③尚靳:韩国的臣子。④张翠:韩国的臣子。⑤甘茂:秦国的大臣。⑥抑首:低着头。
[译文]
楚国已经围困韩城雍氏五个月了,韩国派遣使者前往秦国求救,使者的车辆络绎不绝,但秦国的军队始终没有东下殽山。韩王又派遣尚靳出使秦国,尚靳对秦王说:“韩国对秦国而言,平常的时候韩国是秦国的屏障,战争之时是秦国的先锋。现在韩国有难,秦军却一直没有东下殽山。我曾听闻,如果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就会感觉寒冷,希望大王您能认真的考虑一下。”宣太后说:“韩国来了那么多使者,只有尚靳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把尚靳召来。宣太后对尚靳说:“妾身我服侍先王,先王把他的大腿搭在我身上,我会十分困不能支;但先王把整个身子都压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却并不觉得重,这是为何呢?因为稍微有些好处。现在救援韩国,倘若兵力不足,粮食不多,就不足以救援韩国。解救韩国的危机,一天就要耗费千金,难道连稍微给我些好处都不行吗?”
尚靳回来向韩王上书报告,韩王就派遣大臣张翠再出使秦国。但是张翠声称有病,一天只能走一个县的路程。张翠到了秦国,甘茂说:“韩国形势非常危急了吗?先生病重还要前来。”张翠说:“韩国形势并不危急,只是快要危急了。”甘茂说:“秦国强大大王贤明,韩国形势是否危急,没有什么不知道的。现在先生却说不危急。
甘茂入朝秦王提到这个事情,说:“倘若公仲能够掌控秦军,就能够对抗楚国。现在韩城雍氏被困围,但秦军却不东下觳山出兵救援,这样秦国就会失去韩国这个盟国。并且公仲耷拉着头也不上朝,公叔必定会和南面的楚国联合,如果楚、韩联合的话,魏国就不敢不听从楚国,如此一来楚国就会利用楚、韩、魏三国之力对秦国有所图谋。那么讨伐秦国的联盟就建成了。难道不知道是坐等被人讨伐好还是讨伐别人好吗?”秦王说:“好吧。”于是果然发兵东下觳关去救援韩国。
楚围雍氏
[原文]
楚围雍氏,韩令冷向①借救于秦,秦为发使公孙昧②入韩。公仲③曰:“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于南郑、蓝田④以入攻楚,出兵于三川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奈何?”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谋⑤。楚威王攻梁,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梁,魏折⑥而入于楚。韩固其与国也,秦孤也。故不如出兵以劲魏。’于是攻皮氏。魏氏劲,威王怒,楚与魏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今也其将扬言救韩,而阴善楚,公恃秦而劲,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公战胜楚,遂与公乘楚,易三川而归。公战不胜楚,塞三川而守之,公不能救也。臣甚恶其事。司马康三反之郢⑦矣,甘茂与昭献遇于境,其言曰收玺⑧,其实犹有约也。”
公仲恐曰:“然则奈何?”对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⑨,秦必委国于公以解伐。是公之所以外者仪而已,其实犹之不失秦也。”
[注释]
①冷向:韩国的大臣。②公孙昧:秦国的大臣。③公仲:韩国的相国。④南郑、蓝田:韩地名。⑤祖张仪之故谋:即言效仿张仪以前的计谋。⑥折:反过来。⑦郢:楚国的都城。⑧玺:在此指兵符。⑨公不如:姚本此句“公”字前有“以”字,“以”字为衍文,删掉。
[译文]
楚国围困了韩国的城邑雍氏,于是韩王就派遣大臣冷向前往秦国求援,秦国因为此事派遣公孙昧前往韩国。韩国相国公仲问:“您认为秦王会派兵救助韩国呢?还是不救助呢?”公孙昧回答说:“秦王说:‘想要取道于韩国的南郑和蓝田来进攻楚国,发兵驻扎在三川,在那等您’,这样秦军和韩军大概不会会合。”公仲说:“那要怎么办才好?”公孙昧回答说:“秦王一定会效仿张仪此前的计策。那时楚威王讨伐魏国,张仪向秦王进谏说:‘和楚国一起讨伐魏国,魏国就会反过来事奉楚国,韩国本来和魏国就是联盟国,这样秦国就会很孤立。因此不如发兵援助魏国,使魏国态度强硬。’此时楚国正在攻打皮氏,魏国因为有了秦国的援兵而态度强硬,楚威王很愤怒,楚国和魏国大战,秦军却趁机夺取了魏国的西河之外的土地返回秦国了。现在秦国也将会宣称救援韩国,但背地里却与楚国交好,您自认为有秦国的援助,态度就更为强硬,与楚交战时必定会轻视楚国。而楚国却私下里知道秦国不会真的援助韩国,必定会很轻易地就与您开战,如果您打败了楚国,秦国就趁机和您一起占领楚地,再用占领的楚地换取韩国的三川之后就返回了;如果您无法打败楚国,而秦军已经驻扎在了三川,三川之地易守难攻,您也没有能力解救三川。我十分讨厌这种事。秦臣司马康三次往返楚国的都城郢,甘茂和昭献在边境都碰到过他,他虽然声称是要制止楚韩交战,收回兵符,事实却是双方在暗地里约定讨伐韩国。”
公仲害怕地说:“既然这样,那么该怎么办呢?”公孙昧回答说:“首先您一定要考虑好韩国的实力,然后考虑秦国的援助,先用自身的计谋,而后考虑张仪的帮助,您不如赶快让韩国同齐国、楚国结成联盟,秦国一定会把国家托付给您,以解除可能遭到的攻打。这样您疏远的不过是张仪罢了,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秦国的邦交。”
公仲为韩魏易地
[原文]
公仲为韩魏易地①,公叔争之,而不听,且亡。史惕②谓公叔曰:“公亡,则易必可成矣!公无辞以后③反,且示天下轻公,公不若顺之。夫韩地易于上④,则害于赵;魏地易于下⑤,则害于楚。公不如告楚赵,楚赵恶之。赵闻之,起兵临羊肠;楚闻之,发兵临方城,而易必败矣。”
[注释]
①易地,对换土地。此章系周显王十二年。②史惕:周臣,史佚的后代。③后:应作复。④上:指魏国。⑤下:指韩国。
[译文]
公仲为韩魏两国对换土地,公叔竭力劝说不可,可是公仲却不听从他的意见,于是公叔准备出走。史惕对公叔说:“如果您出走,那么互换土地的事必然成功了!您将没有借口再回来。并且天下人还会因此而看轻您,您还不如顺势而行。如果把韩国土地对换给魏国,就要损害赵国利益;把魏国土地对换给韩国,就要损害楚国利益。您不如把对换土地的事情告诉楚国和赵国,楚赵两国都会厌恨这件事。若是赵国知道了这个事情,就会发兵逼近羊肠;若是楚国知道了这个事情,就会发兵进驻方城,这样互换土地的事必然失败了。”
锜宣之教韩王取秦
[原文]
锜宣之教韩王取秦①,曰:“为公叔具车百乘,言之楚易三川,因令公仲谓秦王曰:‘三川之言曰,秦王必取我,韩王之心不可解矣②。王何不试以襄子为质于韩③,令韩王知王之不取三川也。’因以出襄子而德太子。”
[注释]
①锜(qí其)宣:韩国人。取秦:争取与秦国联合。取,犹言争取联合。②不可解:不知道如何处理才好。③襄子:秦国公子。
[原文]
锜宣劝说韩王如何争取与秦国进行联合,他说:“替公叔准备一百辆车,宣称要去楚国,要用三川交换楚地,然后再让公仲对秦王说:‘三川一带流传一个说法,说秦王一定要夺取三川,韩王心里不知如何是好。大王为什么不试着让襄子到韩国做人质,使韩王知道大王没有夺取三川之意。’这样即可以让秦国派襄子来做人质,又可以让秦国太子感激我们。”
襄陵之役
[原文]
襄陵之役①,毕长②谓公叔曰:“请毋用兵,而楚、魏皆德公之国矣。夫楚欲置公子高③,必以兵临魏。公何不令人说昭子④曰:‘战未必胜,请为子起兵以之魏。’子有辞以毋战,于是以⑤太子扁⑥、昭扬、梁王皆德公矣。”
[注释]
①襄陵之役:周显王四十六年,楚破魏襄陵。②毕长:魏人。③公子高:魏公子,当时在楚为质,楚王欲置公子高为魏太子。④昭子:即昭扬,即楚怀王之上柱国昭阳。⑤以:衍文。⑥太子扁:疑即太子伯婴。
[译文]
在襄陵战役中,毕长对韩公叔说:“请您不要出兵,那么楚魏两国都会非常感激您的国家。楚国想要拥立公子高为魏太子,就一定会发兵威逼魏国。您何不派人去劝说昭阳,就说:‘这次战争您未必能取胜,请让我替您出兵去攻打魏国。’您当然能找到托辞不战,那么太子伯婴、昭阳、魏王都会感激您的。”
公叔使冯君于秦
[原文]
公叔使冯君①于秦,恐留,教阳向说秦王②曰:“留冯君以善韩臣③,非上知也。主君不如善冯君,而资之以秦。冯君广王而不听公叔,以与太子④争,则王泽布,而害于韩矣。”
[注释]
①冯君:韩人。此章系周赧王十五年事。②秦王:昭王名稷。③韩臣:臣应作辰,韩辰,韩相国。④太子:韩襄王十二年,公子咎与伯婴、几瑟争夺国权。此处似指公子咎。
[译文]
公叔派冯君出使去秦国,但又害怕被拘留起来,就告诫阳向去劝说秦王说:“如果想通过拘留冯君来达到结交韩辰的目的,这可不是什么聪明的事。大王不如结交冯君,并且用秦国的财物资助他。这样冯君定会宣传大王的声威,不再听从公叔的指挥,您可以凭着这些帮助几瑟,与太子咎争夺韩国的权利,再说大王的恩泽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更何况还能损害韩国的利益。”
谓公叔曰
[原文]
谓公叔曰:“公欲得武遂子秦,而不患楚之能伤河外也。公不如令人恐楚王①,而令人为公求武遂于秦。谓楚王曰:‘发重使为韩求武遂于秦,秦王听②,是令行于万乘之主也。韩得武遂以限秦,毋秦患而得楚③。韩,楚之县而已。秦不听,是秦、韩之怨深而交楚也。’”
[注释]
①楚王:指楚怀王。②秦王:指秦昭王。③毋:通“无”。得:通“德”。
[译文]
有人对公叔说:“如果您想从秦国要回武遂,那么就不要害怕楚国会骚扰河外之地。您可以先派人去警告楚王,然后再派人替您到秦国索要武遂。派人对楚王说:‘公叔已经派出重要的使者前往秦国索要武遂,秦王如果听从,这就表明韩国的命令在万乘之主中能够行得通。韩国要回武遂就可以限制秦国,没有秦国的祸患,并且也会感激楚国。这样韩国就如同楚国的一个郡县了。秦国如果不答应,就会使秦、韩两国的怨仇结得更深,使它们争着来同楚国结交。’”
谓公叔曰
[原文]
谓公叔曰①:“乘舟漏而弗塞,则舟沉矣。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②,则舟覆矣。今公自以辩于薛公而轻秦③,是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也。愿公之察也。”
[注释]
①此章意为有人用坐船作比喻,劝公叔像重视波涛那样重视秦国,否则会招来灭顶之灾。②阳侯之波:大波浪。阳侯:陵阳国之侯,溺死于水,其神能为大波。③辩:与“办”同,能力。
[译文]
有人对公叔说:“如果乘坐的船漏了,而不去堵塞,那么船就会下沉。如果堵塞了漏船但却忽视了狂风巨浪,那么船就会倾覆。现在您以为自己的能力超过薛公而轻视秦国,这就好比是堵塞了漏船但却轻视狂风巨浪一样不会有好的结果。希望您能明白这一点。”
齐令周最使韩
[原文]
齐令周最使韩①,立韩扰而废公叔②。周最患之,曰:“公叔之与周君交也③。令我使韩,立韩扰而废公叔。语曰:‘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齐,无奈何也,必绝周君而深怨我矣。”史舍曰④:“公行矣,请令公叔必重公。”
周最行,至韩,公叔大怒。史舍入见曰:“周最固不欲来使,臣窃强之。周最不欲来,以为公也。臣之强之也,亦以为公也。”公叔曰:“请闻其说。”对曰:“齐大夫诸子有犬,犬猛,不可叱,叱之必噬人⑤。客有请叱之者,疾视而徐叱之,犬不动;复叱之,犬遂无噬人之心。今周最固得事足下,而以不得已之故来使。彼将礼陈其辞⑥而缓其言,韩王必以齐王为不急,必不许也。今周最不来,他人必来。来使者无交于公,而欲得于韩扰,其使之必疾,言之必急,则韩王必许之矣。”公叔曰:“善。”遂重周最,王果不许韩扰。
[注释]
①周最:周之公子,亲齐而仕于齐。②韩扰:韩国的公子。③公叔之与周君交:言公叔与周君相善,而最乃周之公子,故不可以废之。④史舍:与周最同使韩国的齐国使者。⑤噬人:食人。⑥礼陈其辞:按照礼仪慢慢地陈述。
[译文]
齐国派遣周最出使韩国,胁迫韩国免掉公叔,另立韩扰为相国。周最因为此事非常苦恼,他说:“公叔和周君的关系很好,派我出使韩国,劝说韩国废掉公叔而立韩扰为相。俗话说:‘在家里生了气的人也会把怒容带到外面去。’如果公叔怨恨齐国,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可是他一定会和周君绝交从而痛恨于我呀。”史舍劝道:“您就去吧,我会让公叔尊重您的。”
周最来到韩国,公叔大为恼怒。史舍进见公叔说:“其实周最本来是不想来韩国的,是我私下里强迫他来的。周最之所以不想来,是因为您的缘故;我强迫他来,也是为了您的缘故。”公叔说:“请你说说你的道理。”史舍回答说:“齐国有一个大夫养了一条狗,这条狗非常凶猛,因此不能呵斥它,否则它必然会咬人。有一位客人想要试试呵斥它,先小心地看着它,小声地呵斥,狗没有反应;又大声呵斥它,狗竟然没有咬人的意思了。现在周最有幸能够事奉您,这次是实属无耐才出使韩国的。他将会礼貌地慢慢陈述齐国的要求,韩王一定以为齐王并不着急要这样做,肯定不会答应这个要求。如果周最不来的话,齐国也必定会派别人来出使的。如果派来的人与您没有交情,又想要讨好韩扰:出使肯定会很快,说话的口气一定很急切,那么韩王一定会答应他。”公叔说:“很好。”于是就很敬重周最。结果韩王也没有让韩扰代替公叔做相国。
韩公叔与几瑟争国
[原文]
韩公叔与几瑟争国①。郑强为楚王使于韩,矫以新城②、阳人合世子③,以与公叔争国。楚怒,将罪之。郑强曰:“臣之矫与之,以为国也。臣曰,世子得新城、阳人,以与公叔争国,而得全,魏必急韩氏;韩氏急,必县命于楚,又何新城、阳人敢索?若战而不胜,幸而不死,今且以至,又安敢言地?”楚王曰:“善。”乃弗罪。
[注释]
①几瑟:韩襄王太子。②矫:假托。③世子:即太子几瑟。
[译文]
韩公叔帮助公子咎与几瑟争夺太子之位。楚臣郑强为楚王到韩国出使,假传楚王的命令,说准备把楚国的新城、阳人赠给几瑟,以此来帮助几瑟与公叔争夺太子之位。楚王很生气,将要降罪于郑强。郑强说:“我假传王命,送给几瑟土地,是为了楚国的利益。我以为,几瑟得到新城、阳人两块土地同公叔支持的公子咎争夺太子之位,如果真能成功,魏国一定会猛攻韩国;韩国形势危急,必定会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楚国,又怎么敢索要新城、阳人的土地呢?如果打不赢,就算几瑟侥幸不被杀死,恐怕现在就要逃到这里了,又怎么敢谈到要土地呢?”楚王说:“好。”这才没有加罪郑强。
韩公叔与几瑟争国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