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韩策三(1)

或谓韩公仲

[原文]

或谓韩公仲曰:“夫孪子之相似者①,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②,唯智者知之而已。今公国其利害之相似,正如孪子之相似也。得以其道为之,则主尊而身安;不得其道,则主卑而身危。今秦魏之和成,而非公适束之③,则韩必谋矣④。若韩随魏以善秦,是为魏从也,则韩轻矣,主卑矣。秦已善韩,必将欲置其所爱信者,今用事于韩以完之⑤,是公危矣。今公与安成君为秦魏之和⑥,成固为福,不成亦为福。秦魏之和成,而公适束之,是韩为秦魏之门户也,是韩重而主尊矣。安成君东重于魏,西贵于秦,操右契⑦而为公责德于秦魏之主,裂地而为诸侯,公之事也。若夫安韩魏而终身相,公之下服,此主尊而身安矣。秦魏不终相听者也,秦怒于不得魏,必欲善韩以塞魏。魏不听秦,必务善韩以备秦,是公择布而割也⑧。秦魏和则两国德公;不和则两国争事公。所谓成为福,不成亦为福者也。愿公之无疑也。”

[注释]

①孪子:双生子。此章系周赧王十三年事。②利害:得利与受害。有别于今天的“利害”之词,古今异义。③束:结约。④韩必谋:韩必定遭到秦魏两国的谋算。⑤完之:意思是说保全秦国的利益。⑥安成君:韩国大臣。⑦右契:古代契约以竹木刻制而成,分左右两块,左契留着自己准备对合,做为凭据。右契为讨债时所使用。⑧择布而割:意思指韩与秦魏的关系可以随意设计。

[译文]

有人对韩国的公仲说:“双胞胎长得十分相似,只有他们的母亲才能将他们正确的分辨出来;利与害看起来也十分相似,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将它们正确的分辨出来。现在您的国家利、害相似,就如同双胞胎那样。如果能用正确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就能让君主尊贵,自身安稳;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就会让君主卑贱,身陷危难境地。一旦秦、魏两国联合成功,但却不是您来促成的,那么韩国一定会受到秦、魏两国的进攻。如果韩国和魏国一样去讨好秦国,韩国就成了魏国的附庸,一定会被轻视,国君的地位就降低。秦国和韩国交好,秦国一定会安置它亲信的人,让他在韩国执掌政权,来巩固秦国的势力。如果这样的话,您就危险了。如果您能和安成君帮助秦、魏两国结成联盟,联合成功固然是好事,即使不成功也是好事。秦、魏两国如果联盟成功,而且是您促成的,这样一来,韩国就成了秦、魏两国交往的通道,韩国的地位一定会得到提高,国君也会更受尊重。安成君在东面受到魏国的重视,在西面得到秦国的尊崇,掌握着这样的优势。可以为您向魏、秦两国的国君索要好处,以后分封土地,成为诸侯,这是您最大的功绩。如果韩、魏两国能够相安无事,您就可以终身做相国,这是您稍差一点的功绩。这些都能使国君尊贵自身安稳。况且秦、魏两国是不可能长期结盟的,秦国怨恨得不到魏国,必定会亲近韩国来遏制魏国,魏国也不会永远听从秦国的命令,一定会想办法改善与韩国的关系来共同防范秦国,这样您就可以如同选择布匹,然后随意剪裁一样轻松地应对了。如果秦、魏两国联合,两国就都会感激您;如果不能联合,又都会争相讨好您。这就是我所说的成功是好事,不成功也是好事的道理,希望您就不要再犹豫了。”

或谓公仲

[原文]

或谓公仲曰:“今有一举而可以忠于主,便于国,利于身,愿公之行之也。今天下散而事秦,则韩最轻矣;天下合而离秦,则韩最弱矣;合离之相续,则韩最先危矣,此君国长民之大患也。今公以韩先合于秦,天下随之,是韩以天下事秦,秦之德韩也厚矣。韩与天下朝秦,而独厚取德焉,公行之计①,是其于主也至忠矣。天下不合秦,秦令而不听,秦必起兵以诛不服。秦久与天下结怨构难,而兵不决,韩息士民以待其衅②,公行之计,是其于国也,大便也。昔者,周佼以西周善于秦③,而封于梗阳④;周启以东周善于秦⑤,而封于平原⑥。今公以韩善秦,韩之重于两周也无计,而秦之争机也,万于周之时。今公以韩为天下先合于秦,秦必以公为诸侯,以明示天下,公行之计,是其于身大利也,愿公之加务也。”

[注释]

①之:犹言此。②衅:罅(xià下)隙,漏洞,此指机会。③周佼:人名,西周大臣。④梗阳:邑名。原属赵国,此时已属秦国。⑤周启:东周大臣。⑥平原:邑名。

[译文]

有人对公仲说:“现在有一种做法可以对国君尽忠,对国家有益,对自己有利,希望您能够去实现它。现在如果天下诸侯分散着去事奉秦国,那么韩国是最受轻视的;如果天下诸侯联合起来背离秦国,那么韩国将会是最弱小的;如果天下诸侯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的做法是断断续续的,那么韩国就会最先遇到危险,这是治理国家、统率百姓的大患。现在如果您让韩国先同秦国联合,天下诸侯跟从韩国,那么这这是韩国带领天下诸侯事奉秦国,秦国一定会深深地感激韩国。韩国同天下诸侯一样事奉秦国,却独自领受了秦国深深的感激,您实行这样的计策,对于国君来说,也算是最忠心了。如果天下诸侯不愿意和秦国联合,秦国发布命令也没有人听从,秦国必然会出兵讨伐不服的诸侯。秦国长时间地与天下诸侯结仇交战,战争没有结果,韩国就可以趁机休养士卒、百姓等待有利的时机,您推行这条计策,这对于国家,是非常有益的。从前,周佼让西周同秦国亲近,受封于梗阳;周启让东周同秦国联合,受封于平原。现在如果您让韩国同秦国联合,韩国的重要性比起两周来,简直无法比拟,而秦国争着与韩国结交的愿望,超过同两周结交时的万倍。现在您如果让韩国在天下诸侯之前同秦国联合,秦国一定会推举您做诸侯,来昭示天下,您推行这条计策,这对于您自身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希望您加紧努力实施。”

韩珉攻宋

[原文]

韩珉攻宋,秦王大怒曰①:“吾爱宋与新城、阳晋同也。韩珉与我交,而攻我甚所爱,何也?”苏秦为齐说秦王曰:“韩珉之攻宋,所以为王也。以齐之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面事秦。王不折一兵,不杀一人,无事而割安邑,此韩珉之所以祷于秦也。”秦王曰:“吾固患齐之难知,一从一横,此其说何也?”对曰:“天下固令齐可知也。齐故已攻宋矣,其西面事秦,以万乘自辅;不西事秦,则宋地不安矣。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秦、齐之交,伏轼结靷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轼结靷东驰者,末有一人言善秦者也。皆不欲齐、秦之合者,何也?则晋、楚智而齐、秦愚也②。晋、楚合必伺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决事。”秦王曰:“善。”

[注释]

①秦王:指秦昭王。②晋:指魏国。

[译文]

韩珉为齐国攻打宋国,秦王大怒说:“我喜爱宋国,与喜爱新城、阳晋是一样的。韩珉同我交往,却攻打我非常喜爱的地方,是什么原因呢?”苏秦为齐国游说秦王说:“韩珉攻打宋国,正是为了大王着想。凭借齐国的强大,如果再加上宋国的辅助,楚、魏两国一定惊慌,只要他们一害怕,就一定会到西面来事奉秦国。那时大王不损一兵一卒,不杀一人,不经过战争就可以割取安邑,这是韩珉为秦国祈求的事。”秦王说:“我原本就担心齐国的行动很难预料,一会儿合纵一会儿又联横,现在你又这样说,为什么?”苏秦回答说:“天下诸侯本来使齐国可以理解了。齐国原来已经攻占了宋国,如果他们向西来事奉秦国,就可以借助拥有万辆兵车的秦国辅助自己;如果他们不向西来事奉泰国,那么宋地也不会安宁无事。中原一带的白头说客,都在处心积虑的想离间秦、齐两国的联盟,那些伏在车前横木上,系好拉车皮带时刻准备向西而来的说客,没有一个说应该亲近齐国的;另一些伏在车轼上,系好拉车皮带时刻准备向东而去的说客,没有一个说应该亲近秦国的。他们都不愿意齐、秦两国联盟,为什么?这就是魏、楚两国聪明,而齐、秦两国太傻了。魏、楚两国联合一定会窥探齐、秦两国的动静,齐、秦两国联合必然要图谋魏国、楚国,还是由您来决断韩珉攻打宋国之事吧。”秦王说:“太好了。”

或谓韩王

[原文]

或谓韩王曰:“秦王欲出事于梁①,而于攻绛、安邑,韩计将安出矣?秦之欲伐韩以东窥周室甚,唯寐忘之。今韩不察,因欲与秦,必为山东②大祸矣。秦之欲攻梁也,欲得梁以临③韩,恐梁之不听也。故欲病之以固交也。王不察,因欲中立,梁必怒于韩之不与己,必折④为秦用,韩必举矣。愿王熟虑之也。

“不如急发重使之赵、梁,约复为兄弟,使山东皆以锐师戍韩、梁之西边,非为此也,山东无以救亡,此万世之计也。秦之欲并⑤天下而王之也,不与古同。事之虽如子之事父,犹将亡之也;行虽如伯夷,犹将亡之也;行虽如桀、纣,犹将亡之也。虽善事之无益也,不可以为存,适⑥足以自令亟亡也。然则山东非能从亲,合而相坚如一者,必皆亡矣。”

[注释]

①出事于梁:指对魏国发动战事。②山东:崤山以东,这里指崤山以东的诸侯国。③临:兵临。④折:反过来。⑤并:兼并。⑥适:恰恰。

[译文]

有人对韩王说:“秦王如果讨伐魏国,然后攻打绛地和安邑,那么韩国将怎样应对呢?秦国之所以出兵讨伐韩国,是想要尽快灭掉周王朝,只有这个才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倘若现在韩国不清楚这一点,打算与秦国联合,这必将是六国的大祸。秦国之所以想要讨伐魏国,是想要夺取魏国,以兵临韩国,因为担心魏国不听从命令,因此才想给魏国点颜色看看,以巩固秦、魏的邦交。大王倘若不清楚这些,而想要保持中立,魏国必定会很怨恨韩国不救助自己,魏国必将反过来为秦国所用,到时候韩国必将被攻取,希望大王您好好考虑考虑。

“您不如马上派遣特使前往赵、魏两国,与他们结成兄弟一样友好的同盟,让崤山以东的六国都派出精锐部队戍守韩、魏两国西面的边界,不这样做崤山以东的国家都将无法救亡图存,这是恩泽万世的长远之计。秦国想要吞并诸侯,称王于天下,它和以往的称王不同。即使是像儿子事奉父亲一样的去事奉秦国,最终仍然会被秦国灭亡;做事即使是像伯夷禅让王位一样高尚,也仍然会被灭掉;做事即使是像夏桀、殷纣那样无道,但仍将被灭掉。即使好好事奉秦国,也不会有任何好处,凭借这个不能使自己得以保存,反而会加速自己的灭亡。这样看来倘若山东六国不能建立合纵联盟,坚守盟约,团结一致的话,必将都会被秦所灭。”

谓郑王

[原文]

谓郑王曰①:“昭釐侯②,一世之明君也;申不害,一世之贤士也。韩与魏敌侔之国也③,申不害与昭釐侯执珪而见梁君④,非好卑而恶尊也,非虑过而议失也。申不害之计事曰:‘我执珪于魏,魏君必得志于韩,必外靡于天下矣⑤,是魏弊矣。诸侯恶魏必事韩,是我免予一人之下⑥,而信于万人之上也⑦。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昭釐侯听而行之,明君也;申不害虑事而言之,忠臣也。今之韩弱于始之韩,而今之秦强于始之秦。今秦有梁君之心矣,而主与诸臣不事为尊秦以定韩者,臣窃以为王之明为不如昭麓侯,而王之诸臣忠莫如申不害也。

[注释]

①郑王:指韩釐王。一说,指韩桓惠王。②昭釐侯:指韩昭侯。③敌侔(móu谋)之国:指国力相同的国家。④珪:帝王、诸侯在进行朝会、祭祀典礼时拿的一种玉。⑤靡:耗费。⑥免:通“俛”,即“俯”的异体字,犹言俯首,低头。⑦信:通“伸”。

[译文]

有人对韩釐王说:“昭釐侯,是一代明君;申不害,是一代贤人。韩国与魏国是国力接近的国家,申不害与昭釐侯手拿着珪玉去觐见魏王,他们并没有喜欢卑贱厌恶尊贵,也不是考虑不周议事失策。申不害谋划此事时说:‘我们手拿珪玉去朝拜魏国,魏王一定会对韩国志得意满,然后肯定会向天下诸侯用兵进而消耗魏国的国力,这样魏国慢慢地就衰败了。天下诸侯怨恨魏国必然事奉韩国,这样我们虽在一人之下低头,却可以高居万人之上。想削弱魏队,使韩国的权势得到重视,没有什么比觐见魏国更有效的。’昭釐侯听从意见并加以实施,他是一个明君;申不害考虑问题并说出来,他是一个忠臣。现在的韩国比以前的韩国弱小,而现在的秦国却比原来的秦国更为强大。现在秦王有魏王那样的野心,而大王和大臣们却不从事尊秦的活动,来安定韩国,我私下认为大王不如昭鳌侯英明,大王的大臣们也不如申不害忠心。

[原文]

“昔者,穆公一胜于韩原①而霸西州,晋文公一胜于城濮而定天下,此以一胜立尊令、成功名于天下。今秦数世强矣,大胜以十数,次胜以百数,大之不王,小之不霸,名尊无所立,制令无所行,然而春秋用兵者非以求主尊成名于天下也?

“昔先王之攻,有为名者,有为实者。为名者攻其心,为实者攻其形。昔者,吴与越战,越人大败,保于会稽之上,吴人入越而户抚之。越王使大夫种行成于吴,请男为臣,女为妾,身执禽②而随诸御③。吴人果听其辞,与成而不盟,此攻其心者也。其后越与吴战,吴人大败,亦请男为臣,女为妾,反以越事吴之礼事越,越人不听也,遂残吴国而禽夫差,此攻其形者也。今将攻其心乎,宜使如吴,攻其形乎,宜使如越。夫攻形不如越而攻心不如吴,而君臣上下少长贵贱毕呼霸王,臣窃以为犹之井中而谓曰:‘我将为尔求火也。’”

[注释]

①韩原:地名,位于今山西芮城东北方向。②禽:禽鸟,这里指拜见别人时携带的礼物。③御:下层的管事的人。

[译文]

“以前,秦穆公在韩原打了一次大胜仗,从此称霸西部,晋文公在城濮打了一次大胜仗,就占有了天下重要的地位。这些都是凭借一次大胜仗就称霸诸侯,名扬天下。现在秦国几代都很强盛,大的胜仗打了有几十次,小的胜仗就有上百次,打了胜仗未能称王,打了小胜也未能称霸,没有立下尊崇的名分,制度法令也未能得到推行,但是春秋时期使用武力战争,难道就不是为了立下尊崇的名分,扬名于天下吗?

“以前先王发动的战争,有的是为了声名,有的是为了实利,追求声名的攻其内心,追求实利的要攻其形体。以前,吴、越交战,结果越国惨败,在会稽山上得以保存,吴国侵入越国,监视、镇抚他们。越王勾践让大夫文种出使吴国,请求让越国的男子做吴国奴隶,女子做吴国人的小妾,并亲自带着礼品跟在管事人的后面。吴国人果真答应了他们的请辞,同越王议和,但是不和它结盟,这就是攻其内心啊。后来越吴两国再次交战,吴国大败,也请求让男子做越国的奴隶,女子为越国人做小妾,吴国反过来用越国事奉吴国的方式事奉越国,但越王却没有答应,于是就灭掉了吴国,擒获了吴王夫差,这就是攻其形体啊。现在如果想要攻心,就要像吴国那样;如果想要攻其形体,就要使自己像越国那样。倘若攻其形体没有越国那么彻底,攻其心理不像吴国那样宽容,君臣上下,无论长幼,贫富贵贱,都高呼称王称霸,我私下里觉得这就好比是自己掉进了井里,却对人说‘我将替你找火’一样。”

[原文]

第9章 秦策(4)第56章 赵策三(2)第67章 魏策二(2)第43章 楚策三(2)第91章 燕策三(1)第8章 秦策(3)第76章 韩策一(2)第92章 燕策三(2)第68章 魏策二(3)第91章 燕策三(1)第31章 齐策五(1)第82章 韩策三(2)第26章 齐策三(1)第24章 齐策一(3)第72章 魏策四(1)第96章 中山策(1)第12章 秦策二(1)第85章 燕策一(2)第95章 宋、卫策(2)第45章 楚策四(2)第20章 秦策四(2)第48章 赵策一(2)第58章 赵策三(4)第77章 韩策一(3)第12章 秦策二(1)第42章 楚策三(1)第3章 东周策(3)第74章 魏策四(3)第53章 赵策二(3)第81章 韩策三(1)第46章 楚策四(3)第15章 秦策二(4)第54章 赵策二(4)第52章 赵策二(2)第40章 楚策二(1)第93章 燕策三(3)第67章 魏策二(2)第67章 魏策二(2)第80章 韩策二(3)第45章 楚策四(2)第39章 楚策一(4)第14章 秦策二(3)第61章 赵策三(7)第80章 韩策二(3)第69章 魏策三(1)第81章 韩策三(1)第35章 齐策六(3)第46章 楚策四(3)第90章 燕策二(3)第65章 魏策一(3)第65章 魏策一(3)第40章 楚策二(1)第70章 魏策三(2)第94章 宋、卫策(1)第16章 秦策二(5)第54章 赵策二(4)第68章 魏策二(3)第52章 赵策二(2)第19章 秦策四(1)第57章 赵策三(3)第68章 魏策二(3)第71章 魏策三(3)第91章 燕策三(1)第36章 楚策一(1)第19章 秦策四(1)第30章 齐策四(3)第28章 齐策四(1)第71章 魏策三(3)第41章 楚策二(2)第28章 齐策四(1)第61章 赵策三(7)第60章 赵策三(6)第5章 西周策(2)第36章 楚策一(1)第42章 楚策三(1)第69章 魏策三(1)第61章 赵策三(7)第11章 秦策(6)第20章 秦策四(2)第44章 楚策四(1)第82章 韩策三(2)第37章 楚策一(2)第88章 燕策二(1)第6章 秦策(1)第36章 楚策一(1)第46章 楚策四(3)第91章 燕策三(1)第33章 齐策六(1)第43章 楚策三(2)第55章 赵策三(1)第96章 中山策(1)第79章 韩策二(2)第34章 齐策六(2)第57章 赵策三(3)第55章 赵策三(1)第33章 齐策六(1)第30章 齐策四(3)第95章 宋、卫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