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大剧场-罗马悲喜剧,台湾上演中?
风雨飘摇的一九四九年是令人感慨悲歌、不堪回首的年代。数百万中国军民颠沛流离,随着国民党政府转进台湾,倏忽已经过几个世代。二○○九年正值许多官商、士兵、庶民「来台」六十周年纪念,难免激引人们对一甲子前尘往事的追忆与论述。
西方世界也有一则不易引人注意的小小剧场讯息,同样走过六十年。瑞士剧作家迪特马特的成名剧|《罗慕路斯大帝》,一九四九年于巴赛尔剧院推出,上演罗马帝国灭亡情节,与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史实有几分巧合。这出戏六十年来从未在台湾演出,或许是另种巧合。但在两岸追求和谐当下,它却似乎一幕幕正在台湾现实情境呈现。
《罗慕路斯大帝》中,皇帝罗慕路斯(亦译罗姆鲁斯)在日耳曼大军压境,到处弥漫着「坏消息」时,仍然生活悠闲、注意养生。他把精力放在养鸡事业,并为每一只母鸡,取一个罗马皇帝、皇后的名字,每天早上必吃一颗鸡蛋。皇后讥笑罗慕路斯本身就是一个日耳曼迷,皇帝不承认,他说:「乱讲!我爱他们还远不及爱我的鸡呢!」
罗慕路斯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一位皇帝,为了消灭罗马帝国,才由自己做皇帝,所以治国的理念就是什么事都不做。他从未离开宫殿,不知道帝国疆域到底有多大。内政部长、国防部长与大小官员跟着空转,不知所措。骑士队队长十万火急地从前线赶回罗马,报告日耳曼即将入侵的消息,却见不到这位宅男皇帝,只被交代要好好休息、睡觉。
裤子工厂老板凯萨路鲁夫向罗慕路斯建议让人民改穿裤子,并成为罗马人应尽的义务,才能抵挡日耳曼人,因为日耳曼人就是穿裤子才强大的。他还向罗慕路斯承诺,将以重金劝诱日耳曼首领退兵,条件是皇帝将女儿下嫁给他,因身为商人,思考要合于器官功能,不然就会破产。这出戏里还有两位陪伴东罗马皇帝伽利流亡的侍从,戏虽不多,却十分逗趣,随时提醒伽利言行进退要符合拜占庭的宫廷礼仪,例如开口就要先吟念成套的诗句与哀叹调。
迪伦马特在德语系戏剧界地位仅次于布雷希特,擅长以喜剧手法写悲剧。他处理罗马帝国灭亡的「非正式历史剧」,充满怪诞技法,却又与一般荒谬剧常以难以了解的对话,凸显人物角色荒谬性的手法不同。《罗慕路斯大帝》的人物性格与情节、对白都十分严谨,文词也很讲究,读起来趣味盎然。但是剧作家笔下,帝国的灭亡终究不是悲壮史诗,而是带着戏谑的闹剧。
《罗慕路斯大帝》中,少数主战派打算流亡到另一个小岛继续反抗,但他们后来不是死于海难,就是不知所终。戏剧的结局,日耳曼首领阿提亚克终于来了,他抢先向罗马帝国投降,罗慕路斯惊喜之余,任命阿提亚克为义大利国王。阿提亚克随即让罗慕路斯得到一栋别墅及优渥年金后退休,罗马帝国兵不刃血,「和平」结束。
罗慕路斯的悲喜剧与台湾的历史、人物、事件毫无关系,台湾人难以想像一千五百多年前罗马人在帝国灭亡时的心情,也不能拿台湾与罗马相提并论。但《罗慕路斯大帝》的风格、节奏,以及无厘头的人物、事件,却让台湾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当中国迅速崛起,吸引全世界目光,且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台湾向中国倾斜,不管几个decade,终极统一似有时间表,国防、外交部门已可逐渐缩减或委外经营。这种结局也许符合中国民族主义,以及台湾少数人(如企业家、大中华主义者)的利益与期盼,然而整个过程其实就是民国「预知死亡纪事」。就戏剧性而言,就算台湾人能到「内地」或「京城」追求功名利禄,曾经呼喊「中华民国万岁」或追求独立建国的人突然失去目标,少了激情,自然也无含泪收割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