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常识/好习惯不一定是健康的习惯
过去被称为成人病、文明病或慢性病的疾病,包括癌症、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肥胖等,如今已被医界统称为「生活习惯病」,因为这些疾病,都是在经年累月的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缓慢形成的,尤其是长期不良的饮食、运动与睡眠习惯,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疾病。
「生活习惯病」最大的特征是,侵犯人体不声不响,初始没有任何症状和感觉,当你发现时,或是等到有自觉症状时,疾病都已经在身体内部进行一段时间,通常都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一旦发病只能靠医药控制,无法根治和复原。但好习惯不一定是健康的习惯,破除好习惯的迷思、主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全身性的健康检查,才是预防与治疗的根本之道。
一般认为,吃五谷杂粮比一般的精制白米能摄取更多的营养,除了富含丰富的纤维质,也有助于降低血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但是五谷杂粮吃错了、吃多了反而会伤身。
像是有消化问题、肠胃疾病的人,吃五谷杂粮容易胀气不适,甚至妨碍其它食物营养素的吸收;而肾脏患者和痛风患者也建议吃精致白米,因为五谷杂粮的蛋白质、钾、磷含量偏高,会造成肾脏患者身体负担,而全谷类中的胚芽,普林含量高,会引发尿酸增高,对痛风不利;贫血、少钙的人也要注意全榖类的摄取,因为谷物中的植酸和草酸含量高,会抑制钙质和铁质的吸收。
此外,由于人体活动的热量来源主要来自燃烧脂肪,糖分只是辅助角色,只有在紧急状况、剧烈运动时,才会燃烧肝糖、动用糖分。但由于现代人饮食中,经常摄取过多的糖分,包括过多米饭、面食、面包、地瓜和马铃薯,或是经常喝含糖饮料、可乐、红茶、珍珠奶茶等,这些短期间内不断进入身体的高糖食物,让身体处于持续高血糖状态,转而以糖分回路为主要消耗机制,让脂肪回路封镇不用,造成三高、糖尿病、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发生。若能减少糖分和淀粉等热量摄取,多摄取蛋白质、蔬果及多喝水等,就能让身体恢复以脂肪为主要消耗热量的方式,降低「日常生活病」的发生。
运动完怕吃东西?吃饱运动怕不消化?
很多人担心,运动过后身体吸收较好,进食容易发胖,因此不敢吃东西,反而让运动后血糖降低的自己,更加饿得头昏眼花,适得其反影响健康。其实运动后身体代谢变好,饮食只要不过量,正常吃东西能补充流失的体力,也不会发胖。
饭后运动会影响消化吗?针对十二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让他们分别于晚餐前和晚餐后快走二十分钟,比较血糖质的变化,发现晚餐后运动血糖值会下降,对控制血糖有相当的助益,且能持续到下一餐进食之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反复持续的轻量运动,可改善体内对胰岛素的感受性,有益糖分代谢,对一般人来说也能预防糖尿病。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本期【魅丽杂志 99期/12月号】
更多精彩文章,请上魅丽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