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复苏另一面:原材料大面积涨价!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汽车11月份销量达到277万辆,创下今年新的月销量纪录。截至目前,汽车产销今年已经连续8个月呈现增长,其中销量已连续7个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汽车市场的复苏,拉动了不少原材料的价格。经济观察报记者获悉,用于汽车内饰的ABS树脂、用于轮胎的天然橡胶、合成橡胶,以及热轧卷的市场价近几个月一路上涨。
受此影响,不少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宣布提高产品价格。据不完全统计,进入12月份,已经有青岛双星、山东元丰、山东华盛等10多家轮胎企业宣布涨价,上调幅度多在2%-6%之间。其中主营轮胎业务的上市公司青岛双星、贵州轮胎近期已经对产品价格作出调整。青岛双星12月10日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轮胎制造成本相应上升,公司决定将对部分轮胎产品价格进行上调。”
此外,其他原材料包括钢铁等也出现了价格上涨,做为连锁反应,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也随之宣布涨价。
实际上,早在今年3、4月份,不少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因复工、交通运输受阻等原因,曾宣布上调产品价格,这其中包括芯片、汽车电子、底盘、内外饰等多领域。下半年,不少轮胎企业又多次宣布上调产品价格,与疫情期间涨价原因不同,后续几次涨价主要是与原材料价格上涨有关。“后端市场好了,自然就会涨价,加之疫情因素,有些零部件或是原材料更是不对称涨价。”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表示。
那么此轮零部件企业上调产品价格,会使车企的利润进一步被压缩吗?同时会否影响到汽车市场终端价格?
车市复苏原材料应声涨价?
据日经中文网统计数据显示,ABS树脂的亚洲地区价格在11月底涨至14000元/吨左右,约是4月低点的2倍。热轧卷在东亚市场的价格为3850-4050元左右。相比1个月前上涨11%,与5月前半段低点相比上涨39%。
原材料的涨价直接传导至汽车零部件领域,“受近期钢材价格上涨影响,公司近期也对多款产品价格进行了调整,小幅上浮,主要是针对原材料价格上涨进行的合理调整。”12月17日,国内一家主营空气悬架、多功能稳定杆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向记者表示。
中国汽车市场的复苏被视为这些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中国车市近几个月恢复迹象十分明显,中汽协数据显示,1-11月份,中国汽车产销2237.2万辆和2247万辆,同比下降3.0%和2.9%,降幅与1-10月相比,分别收窄1.6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中汽协预测,2020年全年汽车销量跌幅或将在2%以内。
一些原材料今年的价格走势与汽车销量走势大体保持一致。以天然橡胶上海市场价来看,今年4-11月,除6月份价格环比略跌0.42%以外,其余7个月份天然橡胶价格均保持环比增长,其中今年10月天然橡胶价格更是环比增长22.92%。在汽车销量不振的2、3月份,天然橡胶价格也处于一个低点。
此外,有分析指出,中国汽车市场接下来仍将保持较为强势的表现,这也导致未来原材料价格仍会继续提升。根据中汽协预测,2021年中国汽车总销量预计达2630万辆,同比增长4%左右。
涨价谁承担?
零部件企业上调产品价格,是否会进一步传导至整车企业,压低车企利润?对此,曹鹤表示:“(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的)主要是零部件企业,特别刚性的才能传导到整车。”至于消费端,由于目前车市竞争激烈,终端车价调整的可能性并不大。
不过,一些规模较小的汽车厂商,议价能力较弱,会受到较大影响,这也会加速汽车行业的洗牌。从上市公司的业绩来看,今年因疫情原因,不少车企在财务上都承受着更大压力。
在经济观察报记者统计的28家(包含乘用车、商用车)上市车企中,今年上半年有一汽夏利、众泰汽车、力帆汽车3家车企因债务爆雷陆续被“*ST”(存在退市风险)。其余车企中也有不少企业的风险指数偏高,有13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过70%;大部分上市车企的毛利率也有所下滑。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多种原材料的价格相比疫情期间有大幅上涨,但相比去年同期,增幅要小很多。比如天然橡胶近期价格相比疫情期间增长一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增幅在10%左右。
数据显示,2019年天然橡胶的价格在10000元/吨至12200元/吨之间。去年12月份,天然橡胶价格处于当年的一个高点,价格在12000元/吨左右。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2月16日,天然橡胶的价格13500元/吨,同比上一年涨了14.3%,而今年12月份天然橡胶价格同比增长12.5%。
这一定程度上导致轮胎的终端价格上涨幅度有限,甚至有经销商表示一些轮胎企业宣布涨价有炒作嫌疑。“明涨暗降,如果下单很多、规模大,还比之前下单的每条便宜几十上百元。”有轮胎经销商表示。
另外,面对疫情仍有可能扩大的风险,一些零部件企业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公司抗风险能力,这也降低了未来零部件因原材料断供等原因而价格上涨的可能性。
“目前,公司的产品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国内供给。公司在今年年初疫情发生之初,即已对个别进口部件进行了国产替代的试验和转换,并且签订了多个替代品牌的国内销售代理权,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断供风险。目前,整体风险可控。”零部件企业东升股份12月17日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