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吃到火燒心?中醫授3招避免胃食道逆流:養胃消脹氣

蓝田马光中医何盈颖表示,胃食道逆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当胃酸倒流至食道,会引起灼热感、泛酸等不适症状,尤其在享用富含脂肪和调味料的传统节日食物时更易发生。 图/Shutterstock

在端午节品尝美味的粽子是传统节庆中不可或缺的仪式感,这些美食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会带来胃食道逆流的不适。胃食道逆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当胃酸倒流至食道,会引起灼热感、泛酸等不适症状,尤其在享用富含脂肪和调味料的传统节日食物时,更易发生。

近来门诊开始出现较多病人觉得喉咙卡卡痒痒的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感冒了,已经吃了很久的感冒药还是没有改善,接着伴随喉咙有异物感,咳不出也吞不下、常常会需要清喉咙,声音变得沙哑,甚至有灼热感,然后晚上翻来翻去不好入睡,好不容易睡着了半夜却被咳醒呛醒,有些更严重会有胸闷心悸的症状,以上这些都可能是所谓的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发生的原因

1.贲门松弛

先简单介绍什么是贲门,它是食道与胃中间的像是一道门的结构,当我们吃下食物后,食物会经由食道进入胃,为了避免胃中的食物与消化液因胃的蠕动而挤压回食道,贲门会在食物通过后关闭,如此一来食物才能沿着正确的路径继续向下走被消化。

平常没有进食期间贲门也会保持关闭,这样胃酸才不会对食道的黏膜造成伤害。而贲门松弛常发生在肥胖的族群,过去研究已经证实了,肥胖者会造成胃和食道交界处的组织型态改变,导致下食道括约肌(loweresophageal sphincter, LES)的压力降低,影响贲门收缩的功能,就有点像古代用绳子束住钱包的概念,如果绳子松掉里面的东西会容易掉出来。所以当贲门收缩功能不佳,就会增加胃酸上逆的机会。

2.饮食习惯

现在不论冬夏季,大家常爱吃麻辣锅,但要注意辛辣的食物会直接刺激我们下食道黏膜引起发炎反应,造成咽喉及心窝有灼热甚至刺痛感。

此外当我们吃东西的速度太快、三餐不定时,或手摇饮含糖饮料及高脂肪食物摄取太多,会降低胃消化食物的机能增加胃的负担,延长胃排空的时间,此时食物与胃酸就更有机会逆流到食道。一般来说胃排空的时间大约需4-5个小时,所以习惯吃宵夜的族群常常因为吃完东西不久就躺下睡觉,成为临床上胃食道逆流的好发族群。

•宵夜族饮食提醒

如果因为工作关系不得不吃宵夜的话,建议选择清淡一点的食物,避免过多汤汤水水。吃东西同时吞下大量水分和空气,会使腹压增加,推动食物跟着那些汤汤水水一起往上冲,大家可以想像我们的胃就像一个花瓶,平常浇花如果水太多是不是就会满出来。所以胃机能不佳的人吃饭时就要少喝汤或饮料。

•宵夜族睡眠提醒

另外怎么睡觉也很重要,门诊上我通常会建议夜晚症状明显的患者避免右侧躺。因为食物进入胃的方向则偏向右边,右侧躺的姿势会放松之前提到的下食道括约肌造成胃食道逆流;而解剖结构上胃和心脏一样位于人体的左半部,也就是说睡觉时采左侧躺的姿势,甚至枕头稍微垫高,可借由重心让胃酸与食物更容易停留在胃本体,就可以降低胃酸上逆的不适,可以有较好的睡眠品质。

中医观点看胃食道逆流

中医大致将胃食道逆流分为寒症和热症,详细诊断及用药方法当然须经由专业医师透过把脉及问诊评估后而决定,千万不要自行乱服药,如果上述生活型态及饮食习惯调整后症状没有改变,甚至胃酸伤害到声带引发声音改变,建议就要立即就诊,避免因为胃酸长期刺激黏膜组织而造成癌化的可能。

•养胃饮食推荐

有些天然食物有助食道与肠胃黏膜修复,因此可以适量食用,例如可修复胃黏膜的高丽菜、紫甘蓝菜,富含果胶和黏液蛋白可保护胃壁的秋葵、南瓜、白木耳、山药、莲藕、香蕉、带皮苹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养胃穴道按摩

临床上发现,胃肠胀气的患者其背部软组织几乎都呈现僵硬紧绷的状态,从筋膜学角度来看,若胸腹腔筋膜长期处于张力过高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消化不良,适时放松背部肌群可以有效帮助消化,其中按摩刺激位于第7-8节胸椎之间旁的膈俞穴更能预防饭后胀气的发生。

所谓「内关心胸胃,肚腹三里留」,即说明了人体内关穴和足三里穴是中医治疗消化道障碍的首选穴,除了上述膈俞穴,平日保养也可以选择按摩这两个穴位来加强肠胃机能减缓不适感。

饭后则可以搭配一些消食化积茶饮来促进消化,首选山楂2钱、陈皮2钱、乌梅1颗,用300-500cc热水冲泡,微酸甘甜好入口,大人小孩都能接受。

内关穴(左)与足三里穴(右)。 图/马光医疗网

消食化积茶饮。 图/马光医疗网

养胃食物与穴道推荐。 图/马光医疗网

图/马光医疗网

本文转载自《马光医疗网》,原文为:端午粽子安心吃,中医师教你这样避免胃食道逆流

│更多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