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拟取消食物日期标示为减少浪费 台湾可行吗?

▲为减少食物浪费德国拟取消日期标示。(图/食力food NEXT提供)文/食科专家周志辉个人一直都对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研究深感兴趣,对有关食物浪费的议题新闻都会特别注意,虽然很多未开发国家的粮食短缺并非由食物浪费直接造成,但无意识的浪费食物无论是对环保或资源分配利用都会带来严重的冲击

调查显示,德国平均每人每年竟然会把多达81公斤以上的食物丢弃,整个欧洲更估计高达1亿公吨,当中有一大部份是未变质、仍可食用的食物,甚至是尚未开封的产品,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资源浪费。因此,德国政府过去几年就开始对这些浪费问题展开关切,试图透过教育消费明白问题的严重性,鼓励大家购买较小包装的食物,尽量将吃剩的食物吃完,减少浪费,可惜最后成效非常有限。

「此日期前食用」与「最佳食用期限」的差异在欧洲,有15~33%的食物是由于民众不太了解包装上的标示日期,看到已过了最佳食用日期(best before date)而将之丢弃,近年有针对欧盟的消费市场调查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消费者能正确了解最佳食用日期的意思。我在以前的专栏中曾经提出,产品日期标示有很多种,在德国就有「此日期前食用(use before)」及「最佳食用日期」等标示,前者算是大家熟悉的有效期限后者通常只作为产品新鲜度的参考,与安全性无绝对关联,超过这个日期并不等于食品已变质或不安全,由于后者订的期限较短,往往成为食品浪费的帮凶,类似问题在其他国家也相当普遍。

也许有人会觉得结帐了产品就是自己的,凡事安全第一,过期的食品遭丢弃是理所当然,也是个人的权利,只可惜这些被丢弃的食品往往毫无安全疑虑。由于以推广教育的方式,始终未能有效减少因过期而丢弃的食品浪费行为,德国拟取消食品最佳食用日期的标示,理由是许多可正常摆放2~3年的产品(如:义大利面),即使过期几年仍然是可安全食用。其实,欧盟和美国也同时在讨论相关的议题,希望能改善日期标示及食物浪费的连带问题。

德国先针对长期保存的食物调整目前德国所提到要取消的标示,主要是针对可长期保存的食品(如:盐、糖、醋、米以及面等),以考虑只标示制造日期,而不再标示产品期限,交由消费者自行判断是否食用,而一些容易腐败的生鲜食品(如:生肉乳品等)则仍然会标示安全食用期限。德国的配套方案是推广新的智能包装(intelligent package),例如:在包装贴上可变色标签,又或是一些对温度反应晶片,借此呈现产品的新鲜程度。然而,相关改革的立意是好,但技术成本上仍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就像贴在包装外的标签能否检测包装里面的真实变化,是技术上的一大难题,很多智能包装的概念目前都仍在研发阶段,能否成功仍有待观察。

台湾取消产品期限可行吗?在台湾也一样存在食物浪费的问题,包装食品的浪费也许未有欧美国家的严重,但宴席后剩下半桌食物并不罕见,德国的新策略未尝不失为提醒众人减少食物浪费的一记鸣钟!但类似做法换作在台湾可行吗?由于国情舆论和消费文化的不同,目前许多民众都有「食物恐慌症」,可以预见在台湾将有很多的障碍要面对。

有人也许会觉得德国这些颠覆的做法与食品安全背道而驰,没有期限又怎能知道食品是否可安全食用?这个忧虑可算是食物恐慌的副作用之一,其实,厂商所生产的食品固然要必须符合食品安全的法规,但要真的确保食品安全,民众不应只盲目依赖一堆数字,很多人都忽略正确储存方式这一环,要注意各种食品的储存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阳光包材等,才能保持食品的品质或安全,否则再严格的标示规定或在包装上强制展开再多资讯,也都只是一堆安慰自己的符号

本文从减少食物浪费讲到食品安全,除了希望能让民众了解何谓最佳食用日期,也期盼能让更多人注意食物浪费的议题。平心而论,法可以修,习惯可以改,但要真正实践减少浪费和提高食品安全,民众对食品营养科学有更多知识可以判断愈发重要。

你应该要知道的食事各国食物浪费的问题近年来受到关注,许多食物被丢弃的原因是食品包装上的标示日期,德国拟定针对可长期保存的食物取消保存期限,希望能教育消费者学习参考标示但避免过度着重。本文由食力foodNEXT 【为减少食物浪费 德国拟取消日期标示】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