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报道|7年过去了,习近平主席提到的那位在义乌开餐馆的约旦老板现在怎样了

“当时有人来告诉我,习近平主席讲话中提到了我。我说,这个事情不可能。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习主席怎么可能提到我呢?后来,我看了习主席讲话的视频,这才相信了。”当穆罕奈德跟记者忆起7年前的这段难忘经历,仍连连表示“感觉跟做梦似的”。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讲述了一个普通阿拉伯青年扎根中国、实现人生梦想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在浙江义乌开阿拉伯餐馆的穆罕奈德·沙拉比。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阿友好的一段佳话

2014年6月5日,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我的梦想可以在义乌实现”

在紧邻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稠州北路一带,有上百家各国风味的餐馆,其中有不少经营者外国人。穆罕奈德便是其中之一。

穆罕奈德来自约旦。2000年,二十出头的他来到广州,投靠在叔叔的餐馆里打工。2002年,他转到义乌开始创业开餐馆,在义乌一呆就是19年。

“他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饮食文化带到了义乌,也在义乌的繁荣兴旺中收获了事业成功,最终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把根扎在了中国。”习近平主席在讲述穆罕奈德的故事时这样说。

穆罕奈德与家人合影。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我当时的梦想就是要创业,成为老板。我觉得我的梦想可以在义乌实现,那我就留下来在义乌。”穆罕奈德操着流利中文说。

当时义乌已有不少来自中东和阿拉伯国家的客商,但有中东地区特色的餐馆却不多。于是,穆罕奈德抓住了商机,开始在义乌追逐自己的梦想。

如今,年过四十的穆罕奈德早已在义乌实现了当初做老板的梦想,和朋友合伙经营着一家新的阿拉伯餐厅,取名“贝迪”。

“贝迪”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它的中文意思是“我家”。

“贝迪”餐厅外观。图片为视频截图

“我确定要扎根在义乌”

“习主席点赞我以后,我更加确定要扎根在义乌,我要做好事,来回报义乌,”穆罕奈德这样说道。

刚到义乌的时候,穆罕奈德算是白手起家,他形容自己当时的境况是“什么都没有”。

不过,当地政府的开放政策百姓的热情包容给了穆罕奈德创业很大的鼓励。因此,他从心底里感谢义乌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们。

“从2004年到2014年,我有十年没回家,没离开义乌。”在穆罕奈德的心里,义乌早已是他的“家”。

2014年对穆罕奈德来说是个重要的人生节点。在义乌十多年,他已经完全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但偶尔也会问自己:“是否还想去别的地方闯荡?”

然而,习近平主席的一番话,不仅令他感动,更让他感受到一份责任,让他下定决心扎根在义乌。

穆罕奈德是个“热心肠”,总是把“我要多做好事”挂在嘴边。多年来,他帮助了不少初到义乌的外国客商,为他们介绍当地情况和营商政策,也会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今年5月,穆罕奈德又自己出资成立了公益组织“奈德之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带动身边的朋友,为当地社会再多添一份贡献。

穆罕奈德出资成立的公益组织“奈德之家”活动合影。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穆罕奈德之前的餐厅叫做“花”餐厅。提到这个名字的用意,他说:“我们做好事,要像花一样盛开,把幸福散播给他人。”

“我一辈子不会忘记他”

“一个普通阿拉伯青年人,把自己的人生梦想融入中国百姓追求幸福的中国梦中,执着奋斗,演绎了出彩人生,也诠释了中国梦和阿拉伯梦的完美结合。”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给予穆罕奈德这样的评价。

作为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穆罕奈德对中国梦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中国梦不仅仅属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任何人、任何国家,都可以拥抱中国梦,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他们也可以实现各自的梦想。

“中国梦就像一朵花,开花后,其他人全都可以闻到花香。”穆罕奈德说。

穆罕奈德在“贝迪”餐厅接受记者采访。图片为视频截图

在穆罕奈德的抖音和微信朋友圈里,会看到他转发了很多有关习近平主席的视频,并配以“中国国旗”“爱心”等表情符号。不大识汉字的他,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习近平主席的崇敬之情。“我感谢习主席,他给中国带来了很多改变,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机会来发展。”穆罕奈德说。

“我一直在转发习主席的视频,我学习他,他说的话有道理。他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很喜欢听他的。他关心我们,我一辈子不会忘记他。”质朴话语,满满的真情

出品人:周宗敏策划:班玮陈贽、何玲玲监制冯俊扬统筹:谢鹏辛俭强赵悦徐海静、闫珺岩记者:罗晨齐琪王志斌、王怿文、李涛王汉卿(报道员)编辑:辛俭强、李良勇陈怡王雅晨马晓燕、程大雨、唐志强旁白:俞启涵鸣谢: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国际部、浙江分社联合制作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