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湾独立音乐环境的失望─我的「非主流」演唱会经验

图、文/notaku

我喜欢听非主流音乐,比起大众偶像我更偏好小众,尤其是那些常常叫不出名字的欧洲团。像是Two Door Cinema Club、The Big Pink或是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等等。Radiohead是我的音乐圣经、John Lennon是我的摇滚神,这样的人,或许常常会被冠上文青封号。以上人名觉得很冷门吗?我原本也是这样以为,直到我去日本唱片行看到以上团体的CD被大大的呈列在热门专区时,我才知道,原来这些团体一点都不冷门,只是不同于你我熟悉的音乐大厂牌,是独立厂牌的发行,只是缺乏了大量的媒体宣传与曝光管道,于是,那些团体,无论多么享誉国际,在台湾仍然只属于「小众」。▲日本的CD店呈列着满满的「冷门音乐」,其中有许多CD台湾不是很少进或是根本没有代理。 (图/notaku拍摄)

台湾的演唱会场地是多么地不健全,这点有去过小巨蛋还是TICC看过演唱会的人或许都曾有过这般感触,主流演唱会是如此,非主流演唱会的境遇更是惨烈。对于那些独立团来说,别说办在小巨蛋了,连TICC都是不可能的任务。于是,小咖一点的办在只能容纳百人的The Wall、Legacy..等Live house里,于是每次开唱,稍微热门一点的团常常是超卖的情况,让花钱入场的消费者得忍受拥挤、闷热又音场不佳的次级享受。而更有名的大团,可能在国外有几万的票房号召,但在台湾,顶多也只能办在「南港展览馆」,甚至是「台大体育馆」。

2009年我的第一个摇滚美梦成真了,90年代开启「英伦摇滚」旋风的大团「Oasis绿洲合唱团」来台, 这是多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在独立乐迷中心其震撼度绝对不会输当年的麦可杰克森或后来的Lady Gaga来台开唱,但是,即使是这样重量级的乐团来台开唱,所获得的,仍然只能在「南港展览馆」开唱。

▲可惜这样世界级规模的演唱会享受无缘在台湾重现。 (图/notaku拍摄于香港MUSE演唱会场)能在台湾,自己从小生长的环境亲眼看到自己从小的偶像,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经验阿,但是,台湾演唱会环境的设备不佳、主办单位动线规划不妥善、看个演唱会居然得排队6个小时歌迷随便一跳感觉地板很软Q...等等鸟事,让我的观赏经验夹带着失望。

2012年,Radiohead来台。乐迷们依然青春热血、南港展览馆的地板依然软Q,但,怎么过了三年,台湾的演唱会场地完全没有进步呢?一样的南港展览馆、一样的为了抢票失神、一样的排了6~7小时的队才能看场演唱会,诚如我在我之前曾发表过的文章「圆一场青春的美梦 2012.07.25 Radiohead台北演唱会」中提到

『台湾的演唱会为什么一定要请工读生阿?!一群工读生不会规划动线、不会管理秩序、连最基本的大声公都没准备?!就这样放我们在户外烈日白白曝晒。果然最后进场的时候,工作人员根本就没认真看号码,进场后根本就是变相百米赛跑,排一上午的队已经很累了,进场还要赶紧从一楼冲到四楼,我后方的人还大聊,「领号码牌没用嘛,只要跑快一点挤到前面就可以拉」,害我一把年纪了还要拼了命的在楼梯间向前冲刺,觉得领号码牌真得是领心酸的。我不懂,回想我在香港与日本的看团经验,开演前都可以悠哉的逛周边,入场也都很有秩序,让我想要呐喊:为什么在台湾看演唱会一定要这么累?!香港、日本做得到,台湾为什么不行?!』

▲井然有序的日本人,演唱会的散场也十分有规划。 (图/notaku拍摄于2010年日本Summer Sonic演唱会场)我知道为什么不行,因为台湾的独立音乐市场被认为是「没有票房」,即使电台头最后售出上万的票房,仍然被认为「这只是小众」,我真不晓得是哪里出了问题?让我们的媒体变得只崇尚主流。当艺文领域以利益挂帅的时刻即象征了文创精神的抹煞,这或许不只是文化也是政策的问题?维护艺文产业、独立精神的工作真的需要政府的重视与帮助,虽然我不是挺绿的,但当年绿党执政时,的确对于发展独立音乐等文创文化给了许多空间与资源,当时也的确创造了「海洋音乐祭」、「野台开唱」的盛事,但如今「野台开唱」停办了,知名连锁超商品牌进驻「海洋音乐祭」,原创独立精神不见了,只剩下毒品酒精。正如同我们担忧电视上愈来愈少国际新闻,台湾是否走向了另一种锁国?同样地,对于台湾接收国外音乐等艺文讯息的匮乏与政府对于音乐文化产业的不重视,难道这不也是一件值得令人担忧的事情吗?

▲NO MUSIC NO LIFE? 还是NO MONEY NO LIFE呢? (图/notaku拍摄)

●作者NOTAKU,授权文章内容刊登至ETtoday新闻云论坛。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