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俄罗斯,这家中国企业竟然只用了不到20人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孙萍 赵宇 王申)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横跨中俄不到20人的队伍,在短短4年里竟然撬动了俄罗斯的物流和银行系统,也改变了俄罗斯人的生活。
从莫斯科到喀山,中俄合作开花结果。中国资本和技术,正在悄然改变俄罗斯。
【归功于国货物美价廉】
“莫斯科城”是莫斯科的中央商务区,摩天大楼林立,在四周一片苏式建筑中显得卓尔不群。阿里巴巴速卖通的办公室就位于“莫斯科城”帝国大厦16层。
一进门,记者就看到一面红框照片墙,马云和普京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的合影非常醒目。在明亮的落地窗前,“双十一”的红色标志让记者恍惚回到了中国。
阿里巴巴速卖通去年年底才开始在帝国大厦办公。办公室虽然不大,却见证了阿里在俄罗斯的大跨步。
马克·扎瓦茨基是速卖通派到俄罗斯的第一个员工,现在是阿里巴巴俄罗斯分公司总经理。3年前,这个曾经在香港当过记者的俄罗斯人成为阿里俄罗斯版图上最前沿的兵,当时他甚至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只能在家办公。
把一个个包裹从中国发到俄罗斯消费者手中、培养俄罗斯人的网购习惯,这就是阿里从2012年到2016年在俄罗斯完成的功课。在亚马逊等国际电商和俄罗斯本土电商的夹击中,阿里巴巴以绝对优势胜出,成为俄罗斯市场上最大的电商。
谈到成功的秘诀,阿里巴巴速卖通俄文站总监刘威轻描淡写地说,这一切主要归功于中国商品物美价廉。
刘威去年年底来到莫斯科工作,之前在杭州为阿里俄罗斯业务做支撑。谁都没有想到,刘威在杭州的12人团队加上马克在莫斯科的7人团队,在短短4年内竟然撬动了俄罗斯物流和银行系统,也改变了俄罗斯人的生活,书写了属于阿里的非凡奇迹。
【撬动俄物流和银行系统】
阿里巴巴刚来到这里时,发现俄罗斯人对网购并不热衷,电商在俄罗斯属于一个边缘产业。ebay、亚马逊在俄罗斯充分体会到水土不服的滋味,而俄本土电商也举步维艰。
这些电商卡在了两道难题上,首先是货源不足,因为俄罗斯大部分商品依赖进口;其次,俄罗斯国土面积大,物流系统落后。
背靠中国,阿里的货源自然不成问题,但物流难题横在面前,挡住去路。
俄罗斯邮政是俄罗斯老牌国有企业,与中国的邮政系统相比,俄邮的业务量和效率都处于低水平。记者曾看到一条帖子,吐槽“俄邮比树懒还懒,专注慢速300年”……除了速度慢,经常丢件也是俄网友的另一个槽点。
而2013年阿里速卖通在俄罗斯的一次大型促销活动更是将俄邮推到了风口浪尖。
当时,来自中国的包裹堆积在俄罗斯海关。以前一个月就能收到中国包裹的俄罗斯买家,发现这次竟然两三个月才能到货。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对俄邮的抱怨和指责,有人甚至给普京发了抗议俄邮的信件。俄政府反应神速,俄邮很快就换了新的负责人。
刘威说,阿里直接与俄邮以及俄海关对接,开会讨论对策。阿里帮助俄罗斯海关建立了电子清关系统,提高了清关速度。阿里还预先把电子订单信息发给俄邮,提高了送货效率。
俄邮还增加了可以处理国际邮包的网点,以前只有莫斯科一个城市,后来增加了圣彼得堡和叶卡捷琳堡。
回忆往事,刘威没有流露出丝毫不满。相反,他感到一种惊喜,因为“他们的进步速度很快”。现在,俄罗斯整个物流行业的业务量和服务水平都得到提升,为俄罗斯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阿里巴巴在俄罗斯总部办公区外的展牌。(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阿里在俄罗斯的成长不仅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也推动了银行系统升级。
两年前的“双十一”,有几家俄罗斯银行的系统堵住了。几百万买家同时提出支付请求,这是俄罗斯银行从未遇到的情况。后来,阿里帮助一些银行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在大促前提前沟通,让他们预估到规模。去年的“双十一”,俄罗斯买家普遍反映网上支付很顺利。
改变,不止发生在俄罗斯企业,也发生在普通俄罗斯人的生活中。
阿里一开始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俄罗斯人不仅不喜欢网购,如果网购的话,基本都是采取货到付款。这个现象说明他们不信任电商。
为了买到来自中国的商品,很多俄罗斯人办了银行卡,学会了网上支付,成为网购一族。在阿里巴巴强大的服务保障之下,他们接受了先付款后到货。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阿里做到了。
【帮助俄企走向全球】
今年年初,阿里在俄罗斯的员工快速增加,现在已经达到70人,大部分都是俄罗斯人。
本地化,是阿里今年启动的新业务,也是刘威来到莫斯科的原因。
过去几年,俄罗斯买家在速卖通平台上购买的大部分都是跨境运输的中国商品。而阿里正在将越来越多的本地商品卖给俄罗斯人,实现商品和商家本地化。
刘威说,本地商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俄罗斯企业在本地生产的商品;第二类是在俄罗斯有分公司、有库存的外国企业商品,比如三星、苹果、华为、联想等等。
本地化大大缩短了到货时间。从中国寄来的包裹至少需要20天才能到货,而目前莫斯科等大城市的买家购买电子产品、服装、电器、母婴产品,第二天就能到货。
发达的中国电商业,不仅培养了庞大的网购人群,也帮助无数中小企业借助网络销售发展壮大。而如今,阿里巴巴在中国的成功经验正在一步步复制到俄罗斯。
俄罗斯企业的品牌化意识不强,电商意识也不强,这对于阿里来说恰恰是机遇。
刘威说,在俄罗斯,一般商家不知道怎么在网上卖东西,怎么去发布商品、设定价格、做营销,怎么解决物流。“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挑选一些优质的商家合作,制造标杆效应。在最初阶段,商家仅需负责商品,阿里负责网络销售和物流。”
目前已经有一些俄罗斯企业入驻阿里速卖通,涉及家具、服装、小家电等行业。阿里希望这些俄罗斯商家通过与速卖通的合作掌握网上销售的技能,不仅扩大在俄罗斯市场的份额,同时也走向中国、欧洲乃至全球市场。
帮助俄罗斯企业走向全球,这是阿里在俄罗斯的最高使命。
【从适应到改变的征程】
在海尔公司2014年来到鞑靼斯坦共和国前,这里的外资来源国主要是美国、德国、土耳其,当地政府对中国公司不了解,也对中国不了解。
海尔在俄罗斯的征程是一个从适应到改变的过程。适应,主要是迎合俄罗斯消费者的生活习惯;而改变,则是对当地投资环境和产业结构的改变。
海尔在俄罗斯市场销售的冰箱很多都有两米高,这是为了适应俄罗斯人厨房空间狭窄;冰箱内有折叠搁物架,是为了方便俄罗斯家庭主妇放置大汤锅;海尔空调具有双向新换风功能,这是因为俄罗斯许多住宅通透性差。生活在一个能源充足又廉价的国家,俄罗斯人并不太在乎家电是否节能环保,但对于家电的智能化则比较关注。
据海尔项目经理孔凡强介绍,在冰箱的色彩上,俄罗斯人比较喜欢银色和橙色。银色看起来比较高端,而橙色属于暖色调,适合冬天漫长、缺少阳光的俄罗斯。
海尔来到鞑靼斯坦共和国时,这里已经有一家本土冰箱生产企业。对于海尔这种跨国巨头的到来,这家俄罗斯企业感到担忧,为此还找政府抱怨。
鞑靼斯坦共和国投资发展署认为,这是正常的市场竞争。而鞑靼斯坦共和国驻华经贸代表马赛尔·因萨福维奇认为,海尔带来了先进技术和高质量产品,有助于推动当地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本地化是海尔追求的目标。在人员方面,海尔已经实现本地化,海尔冰箱工厂从当地招聘了500多名工人,将他们分批送到中国培训。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海尔还建立了技术工人培训中心,当地居民可以申请来此免费学习焊接等方面的技术。
目前,在生产方面,海尔的本地化程度还不够,生产所需的配件大部分从国内运来。海尔目前正在寻找配套企业,当地政府也积极介入,计划引进一家生产金属配件的土耳其公司。
继冰箱工厂去年正式投产后,海尔目前正在筹划建立新的家电工厂,生产洗衣机、电视等产品。从配套到产品,一条完整的家电制造产业链正在形成。
海尔的投资和发展,推动鞑靼斯坦共和国政府加深了对中国企业的了解,也加大了对中国的招商引资力度。
鞑靼斯坦共和国总统明尼哈诺夫多次要求官员设法多引进中国企业。这两年,当地有越来越多官员和企业家来到中国,一方面是为了亲眼目睹和感受中国文化和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找合作伙伴。
【贸易结构有待改善】
多年来,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集中在油气管道等政府推动的大项目上,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的投资相对较少。在贸易领域,矿产资源等大宗商品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双方贸易结构有待改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刘华芹说,中国制造业发达,俄罗斯资源丰富,双方合作具有互补性,前景很好。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政府推动的合作多,而民间自发的行为少。中国需要把改革开放的经验推广到俄罗斯,引导俄方在政策开放度和市场化方面取得进步。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许文鸿认为,中俄两国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为促进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提供了更多可能。庙堂之上的“民心相通”正通过一个个电商包裹将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变为生活中的一个个现实。
俄罗斯冬天长达半年,万物在冰雪之下蕴育生机。在中俄合作大潮中,改变正在积蓄力量。期待更多改变,等待更大收获。
(原标题:改变俄罗斯,这家中国企业竟然只用了不到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