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中华文明为主体的中国

中国时报》最近以社论提倡我们都是中国人。过去,「我们都是中国人」是不可质疑的官方定说,然而自中华民国接连从国际场域上败退后,「中国」已然成为专属中共而非中华民国的代名词

西方船坚炮利攻陷古老中华文明后,其价值观思想观带给我们深刻的影响。在台湾,西方的民主制度一直是主流思维;在大陆,虽然官方提倡「中国特色」,不过追根究柢,不论是「市场经济」或者是「马克斯列宁思想」,也都是西方的产物;对于「台湾」或「中国」的概念统一或独立的未来,两岸也在西方的「民族国家框架下讨论。

其实,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正蕴藏着两岸冲突解方。在我们的传统上,「中国」是一个广博的概念,中华文明与其衍伸出的国家观,根本异于西方在1648年《西伐利亚条约》之后才形成的民族国家观。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作《春秋》的标准,按韩愈的说法就是「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在中华五千年文化源源长河中,胡汉混血之例所在多有,是不是中国人,并不是靠血缘,更不是靠国号,根据的是文化。最显著的例子便是楚国。楚国的先祖是帝颛顼高阳氏,也是黄帝子孙,但其初建时,国君熊渠却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僭号称王,时人亦以夷狄视之;其后,文明程度加深,终至能与中原各国会盟,中原各国不再视之为夷狄。

然而,尽管不再视楚国为夷狄,甚至楚国还成为之后中原各国赖以抗击秦国主力之一,不过,终此春秋战国时代,不会有人称楚国与晋国为同一国,各国合纵连横也是当时的「国际关系」;三国时代,魏、蜀汉、吴鼎立,更不会有人称有不共戴天之仇的魏蜀是同一国。战国有七国,汉末有三国,但是都是中国的历史,它们都属于中国。如果将这些「国家」套用西方的民族国家框架,又何以解释这么复杂的国际与国内关系呢?

实践上真正达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国家其实是少数,西方的民族国家理论并非牢不可破。尽管中华文明在经历百年来的坚苦卓绝后,总算有重新发光发热的趋势,然而两岸在政治上却仍习惯以舶来的价值观相互对抗,这实在值得有识之士重新思考。

中华民族要真正站起来,如中共的理想达到「伟大复兴」,就必须建立以中华文明为本位的价值观、思想观甚至是国家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可以让「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互包容,没有谁是夷狄,两岸同属中国。

「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举,乍看似乎是「两国」,但是仍逃遁不出「中国」的概念之外。套用名家语法,「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但中国不是「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一个有包容性而非独占性的中国,才能为两岸所共举,重新成为一致的认同,也才有助于两岸间的和平共荣。(作者中国国民党青年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