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习会」不要放弃最后的努力
据台湾媒体8日报道,2014年APEC峰会11月将在北京举行,马英九办公室发言人马玮国8日表示,马英九决定敦请萧万长担任代表,出席与会。几乎等于正式宣布APEC「马习会」没戏。大陆两岸问题研究机构针对「马习会」的可能性展开了一场近似于专题性的研讨。与会学者和坊间的普遍言论,认为11月份「马习会」不可能,对马英九任内能否举行「马习会」,也不抱乐观态度。香港「占中」问题,让台湾对「马习会」的意兴更加阑珊。尽管「马习会」举行的重重困难,笔者仍然希望两岸不要放弃各种最后的努力。
笔者从一年前就发表系列文章,对「马习会」的地点和形式及可能就进行过各种预测,对「马习会」的意义和变数进行分析,很多问题不幸而被言中。
「马习会」最有可能相会的时间和地点是11月份的APEC,由于种种原因而今似乎反而变成了最不可能。像笔者先前分析的那样,「马习会」对大陆来说,是害怕「马习会」因为国际场合而被马英九吃了豆腐--借国际场合增加台湾的能见度,并开启台湾参与国际事务的难以逆转的先例,或者让这百年难得一回的会面流于形式。尤其是执著于「家事无需在国际场合见面谈论」等。而台湾方面,由于马英九自身低迷的支持度,不但怯于民进党的压力也越来越受制于接下来频繁的各种选举,没有胆魄开启APEC之外的更容易彰显马英九身份的会面场合。
如果「马习会」APEC不能会面,之后能够会面的意愿和窗口期则更少。两岸如何才能为「马习会」做好最后的努力?
其一,两岸放弃各自的执念,从对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为「马习会」创造能够尽早相会的条件。
像夫妻、兄弟之间,有时不能执念绝对的对错,而需打破僵局一样,「马习会」也不能只求各自的最佳方案,而错失这样的良机。两岸曾经因为太执着谁是正统等名分而错失很多交流的机会:两岸最认同一个中国的时候,一方发誓要解放台湾,另一方则要反攻大陆;当两岸终于达成不再激烈对抗共识的时候,一方则坚持一个中国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两岸和平,大陆模糊了一个中国的表述时,台湾先是抛出两国论和一边一国。这种不能有特殊的气魄和勇气,总会比达成更大的谅解慢了半拍,是难以突破两岸无法建立长期和平架构的僵局的。
其二,不能给「马习会」赋予太多的、一步到位的内涵。
因为「马习会」难得,就希望「马习会」一见面就能确定两岸未来数十年的稳定架构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按照台湾现行的政治体制和运作机制,能否签订两岸长期和平的政治架构,都是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有先兆的,不会像是中苏领导人当年相会时,能够当场确定很多,让人震惊的条款和协议的。无论如何,「马习会」,即便谈得不那么深入,系统,但能够相会就是迈出了第一步,就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对两岸民众都是一个长期的鼓舞,对两岸交流都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和基础。
其三,「马习会」不到最后一刻,两岸不应放弃最后的努力。
北京APEC峰会,尽管按照会议规则,对「马习会」有诸多的限制,但北京总有东道主的优势,让大会暂时开启特例,允许马英九代表台湾参加,而又不成为其他同类的会议的常例。相信,为了能促进两岸的交流和和平,应该能够赢得大会的谅解,至少也应该做出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台湾方面也应该不仅仅为「马习会」会面而会面,希望能够借这类的机会,在会前或会后多参访一些大陆的城市,有机会多探讨一些两岸的问题。
诸多变数发生之后,「马习会」本身能够达成的目标和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尽管达成「马习会」相会的过程还有很多阻碍,如果放眼两岸未来发展的大局,对自己充满自信,彼此报以诚心,各种阻碍都是可以想出智慧的化解之道的。不到最后,希望两岸对「马习会」都不要放弃最后的努力。即便这次北京APEC不能相会,也要在其他场合创造机会完成这一历史性的会晤。
●作者毕殿龙,河南,资深评论员,台海评论家,以写国际时事和台湾评论为主。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