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此波通膨升温是短暂现象还是持久趋势?

工商社论

今年5月份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超过6%,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接近5%,引起市场一阵恐慌,最新公布的6月份美国核心CPI更到4.5%,是1992年以来最高。台湾方面5月份的CPI也到达了2.48%,究竟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进而使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Fed)提前调高利率?值得我们关切。

虽然美国5月份的CPI高达5%,引起市场震撼,但美国Fed老神在在,认为当前经济复苏超前,只是工人、产能还没跟上来,到了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通货膨胀率就会缓和下来。汇整主要观点包括,其一,美国5月份CPI虽然增加5%,(核心CPI增加3.8%),但按月计算,5月份CPI只增加0.6%(核心物价增加0.7%),增加并不多,只是用年计算,基期比较低所致。其二,美国有近800万人目前仍无法摆脱疫情、恢复过去的正常工作,主要是因为纾困救济金,以及疫苗尚未接种完全。

然而资本市场人士对Fed看法抱持怀疑的态度,他们认为通货膨胀会比预期来得久,综合主要论点包括:

第一,虽然美国打了疫苗,加上政府的纾困政策,美国复苏快速。但其他国家可没有这么幸运,不少国家还面临二波、三波、四波的感染,在经济复苏脚步不同之下,全球产能能否快速恢复,是一大变数。例如印度、巴西拉丁美洲欧洲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非洲等地,仍未完全复苏,会不会拖累全球经济复苏的脚步,值得进一步观察。

第二,各国纾困措施仍然是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例,川普时代的2兆多美元纾困金,接下来拜登发出1.9兆美元的纾困金,再下来还有2兆美元的基础建设投资,以及规划中的教育投资基金等。欧洲、日本看起来短期内也没有收手纾困措施的打算。全球第一次历经所有的国家都同样采取一致性的货币、财政宽松政策(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时,欧洲采取的是撙节的措施)。如此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流窜的资金,可能掀起更大的波澜

第三,通货膨胀会自我实现。当大家都发现到通货膨胀的阴影时,会更追逐稀少的物质,反而造成更大的通膨。

第四,中国大陆会不会输出通货膨胀?大陆政府最近在打压原物料价格,避免通货膨胀。但如果中国大陆打压不下来通膨。大陆以往是成本降低,对全世界出输出通缩。如果这次不同,物价控制不下来,并对全球输出通货膨胀,将使全球的通膨更不容易被压抑。

就台湾而言,台湾5月份的CPI较去年同月虽然上涨来到2.48%。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去年第2季的民间消费、CPI是负成长,相较之下自然会大幅攀升,当然原物料、石油价格,以及疫情开始,企业进行人力分流,导致成本上涨也有关系。同时,5月中旬爆发的二波疫情,对民间消费一定有冲击,也可能缓和物价的上涨。故央行认为,台湾的通膨只是短期的,央行不可能为短期的物价上涨,改变自己的货币政策。

不过,台湾处于全球经济体系,万一美国物价升温,以至于美国Fed升息,台湾也很难置身事外。一旦全球开始升息循环,台湾如果没有动作,则可能造成两地间的利差,使得资金慢慢流失,也会冲击房市、股市。因此,货币政策和美国接轨、连动的可能性很高。

在通膨还没开始升温之前,市场认为美国Fed在2022年年底升息的机率是8成,2023年上半年升息的机率几乎是100%。现在会不会提前也说不准。而且在升息之前会开始缩表(缩减资产负债表),回收QE。如果从市场抽走假设5000亿到1兆美金,则对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的冲击也会开始增加。因此,明年的房市、股市的波动会比想像中来的大,值得企业警惕。

鉴此,企业应该开始守住核心竞争力,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投资,降低房市、股市投资的比重。尤其是对不少厂商的访谈发现,在台湾的第一波疫情时,如果公司能进行数位转型跨域合作、线上电商的投资,比较容易渡过第二波的疫情。

在通膨可能升温,利率未来可能上升的同时,企业应逐步降低负债的比率,以免届时成本攀升。同时,在资金宽松利率低的时候,可以发行企业的公司债,取得低廉资金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投资,作为升级转型、跨域合作之需。

币值而言,如今美国因为经济逐步复苏,美元有走强迹象,然因美国大力纾困以及QE仍在进行,美元走强有限。又一旦非美元经济体也开始复苏,美元也会走弱。至于台币,因为基本面佳,外资汇入多,股市热络,加上疫情对台湾基本面,包括出口、投资的冲击不大,短期内恐怕没有太多贬值的空间。因此,新台币兑1美元在27~28的区间内游走,恐怕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