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国营事业民营化的转折与绩效检验
「国营事业民营化」,这句话在台湾民主转型之前的戒严时期,曾经是当时党外人士、公民团体诉求倡议改革开放时,一再提出的一项主张诉求。而随着台湾民主转型的步伐,从戒严解禁、国会全面改选,以及经由总统直选,落实了三次的政党轮替,有关「国营事业民营化」这个议题,也已在相当程度上获得落实。演变迄今,包括朝野各界,几乎已经没有人再把它当成议题或话题。然而,这是否意谓着我们的国营事业民营化已经大功告成,因而不再是一个吸引人的话题?
检视国营事业民营化的改革转型过程,从数据来看,的确呈现了一定的绩效。包括经济部所属的中钢、台肥、台盐等公司,财政部管辖的三商银,以及交通部名下的中华电信等,经由释股的程序,名义上已经不再是公营事业。但实质上这些新样态的非国营企业,其中有不少主管部会透过掌握的官股,仍可实质掌控这些「民营」公司的经营权。在某些特殊案例上,如名义上已属民营的彰化银行,这些年来每逢董监事改选时,总要一再上演官股与民股合纵连横,竞逐经营主导权的戏码。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外界质疑,这种样态下的「民营」企业,是否真的已是民营化了,抑或只是披着民营外衣的另类公营企业?乃至于更尖锐的质疑这种面对「国营事业民营化」改革诉求下的回应模式,根本就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范例。而对这些「民营」公司来说,卸掉国营事业的身分,反而可以不必到立法院接受立委的质询监督,相应的其原主管部会则还是可以透过掌控经营主导权而更方便的来安插人事。
也许正是这种「半调子」的改革,让主管官署及各该公司发现摘掉「国营」的帽子,反而可以收「去虚保实」的外溢效应。因而成就了迄今包括财经交等相关部会,都可交出一份原辖公营事业转为民营化的成绩单。至于尚未完成民营化的公司,是否「改革尚未成功」,应该继续推动贯彻,也就不再有人关注。如此这般,让早已习惯既有国营企业营运作息模式的主管及员工,也乐得不必承受公司民营化的转型挑战,继续活在一动不如一静的「舒适圈」。
回顾「国营事业民营化」的转折过程,固然可以对比当初倡议者主张的陈义过高、不切实际,但是评估整个「民营化」的绩效,也许可以从已民营化或仍未转型的公司的对比来做观察。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已经民营化的中华电信,不止在不久前的五大电信竞标5G频谱的时候,豪气的大撒银弹领先群雄,这在国营事业时期,繁琐的行政流程根本就会框限中华电信做出即时回应。另外一个事例,则是中华电信最新公布该公司2019年来自转投资事业的收益约达16.5亿元。受此激励,中华电信宣称内部已设定一个「积极目标」,2020年将在系统整合、资安、大数据、云端及5G创新应用等五大领域,积极启动投资、并购,进行「广结盟」。很难想像,如果中华电信还是从前的国营事业,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惯性思维下,是否敢于以及能够设定出这样的一个积极目标?
朝民营化华丽转型的另一个案例,则是前属经济部的台盐。台盐在民营化后,面临产值有限的情势下,只好转型朝生技保养产品领域发展,结果不止闯出了一片天,甚至连尚未民营化的台糖,也邯郸学步的投入热门的美妆保养领域。但是按说台糖的本行应是蔗糖的生产供应,从严格的角度来讲,它并非像台电般具产业垄断性及公共服务性而以公营为宜。于今从成本效益来讲,台糖如果再专注于传统的蔗糖的契作生产,在经营上势必陷入困境,不如趁势转型民营化,也许可以杀出一条生路。但又因其拥有庞大的土地资产,因此只好落得甚至连加油站等副业都要多角经营,而唯独不再从事本业生产的特异企业了!
除此之外,另一个案例也具指标性,属财政部的烟酒公司,自从去掉烟酒专卖的保护罩之后,虽然仍继续经营本业,但也如同台盐、台糖般开发副产品,并在市场上有一定口碑。但是当被询问何以未见市场行销广为周知,却才发现受限于本身既是国营企业,而且以烟酒制造、产销为准,因此即便另有副产品,也不敢大肆张扬,以免被质疑公营企业为何「与民争利」?
总结这些传统国营事业民营化过程的众生相,既彰显做为企业体,除非特别肩负无可替代的提供公共服务之角色功能,否则终究要面对产业转型与市场竞争的挑战。继续维持公营企业身分,可能是保护伞,但更可能是框限之所在,如何拿捏,毋宁更值得正视与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