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世界一流的充换电保障体系
编者按: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造车新势力相继登台亮相,传统车企探索转型之路,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蓬勃发展。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累计销量110.9万辆,同比增长3.9%。
近期,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印发,提出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不仅从顶层设计上为未来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具体路径,也为行业发展注入动能和信心。即日起,人民网推出“展望新能源汽车产业”系列观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剖析产业现状,前瞻未来走向。
在我国即将迈入“十四五”之际,回顾“十三五”时期,我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充换电服务网络。
一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从2015年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至今,我国先后发布《关于加快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等系列政策,全国已有23个省市出台了充电设施补贴政策和地方规划,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充电基础设施奖励资金45亿元,国家和地方政府多措并举鼓励充电基础设施发展。
二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20年10月底,我国建设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由2015年底的不足5万台增长到66万台,其中交流充电桩超过37万台,直流充电桩超过29万台,充电站超过5万座,换电站超过500座。私人专用充电桩超过83万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成为公共充电桩的主要集中区域,其中上海市、广东省超过7万台,北京市、江苏省超过6万台,浙江省超过5万台,山东省、安徽省超过3万台,河北省、湖北省、天津市超过2万台,10个省市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占全国总量的73%。
三是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已经形成传导充电、电池换电、无线充电的技术发展路线。直流充电功率模块全面实现国产化,100kW功率以上的快充桩数量持续提高,率先在国际上推出充电弓、群充群控等充电技术,大功率充电、有序充电等新技术实现示范应用,换电技术性能显著改善。
四是优势企业快速成长。目前超过一万台的充电运营商共9家,运营充电桩保有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超过90%,有力支撑公共充电设施运营服务体系。
当然,我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还存在布局不够科学合理、互联互通水平不高、综合利用率低,以及充电站建设用地不足、电力增容困难、老旧居民区建桩难等问题,但这些都是阶段性困难,相信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上下联动,引入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科学技术手段,推动构建充换电设施建设的基础保障能力,推动构建科学布局、安全高效智能、便利快捷的充换电服务网络,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将逐步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我国将有望首先建设形成世界一流的充换电保障体系,有力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作者系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