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罗庆生》Quad不会成为「印太北约」

美国日本印度澳洲四国领导人(自左上角依顺时钟方向)12日晚间以视讯会议举行四方安全对话(Quad)2004年成立以来首次峰会。(美联社

拜登上任后努力推动联合盟国共同抗中的政策,迅速召开了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的第一届峰会,各方都关切Quad是否会打造为印度-太平洋地区版本的小北约。然而,会议主题似乎聚焦在经济与疫情方面,更令人意外的是,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居然连「中国」这个字汇都没有。

这表示Quad成员尚有顾虑,不愿制造会议是针对中国的印象。当然首次峰会要产生具体成果不容易,联合抗中还有持续努力的空间。日前国务卿布林肯与国防部长奥斯丁访问日本,即是寻求强化双边军事合作关系。不过,要将Quad打造为「印太北约」有结构性的问题,一个针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圈」可能只存在概念中。

大西洋与大平战略结构不同

北约正式名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最初构想是二战结束后针对苏联集体防卫。虽然1991年苏联瓦解,但北约这军事结盟不但没有消失,反而不断东扩,接纳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使成员国增加到30个之多。

为何如此?因为北约已经从对抗苏联入侵的「集体防卫」概念,演变成由大国提供保护伞的「准集体安全」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强调,对任何一个缔约国的武装攻击,就视为对缔约国全体的攻击。因此,虽然传统敌国消失,诸小国仍很愿意加入,以确保免受大国入侵;无论入侵的敌人是谁。

美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因此北约可视为美国对欧洲国家提供的国际公共财;只要加入,就由美国保护。欧洲国家无须建立强大军队,政府可以减少国防支出用于经济发展。但缺点也有,就是军队要交出给美军指挥,北约盟军作战司令部司令,一向是由美军上将出任。这使欧洲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是美国的军事附庸,只要北约存在,欧洲就不会出现足以威胁美国的军事强国

北约结构是历史因素造成的,美军因此可以指挥英、法、德、义等欧洲大国的军队;但太平洋地区的战略结构不同。

冷战时期,美国在太平洋并没有成立类似北约的组织,而是分别与各国签订双边的安保协防条约,包括日、韩、菲与中华民国;另与澳洲、纽西兰签订三方的《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其中与中华民国的协防条约,1979年因转换战略为「联中制苏」,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而宣布废止。美国在太平洋的安全部署,是以美国为中心,向各签约国扩散的扇形结构。其中最重要,能让美军稳定在太平洋的两个「锚」,就是日本与澳洲。

因此,美国在太平洋多国虽有驻军,但人数都不多,除了南韩之外,各国防务仍是由各国自己负责,美军只扮演协防角色。而南韩对美韩盟军的作战指挥权在美国人手上很感冒,因为南韩有60多万大军,驻韩美军只有2万多;因而不断要求指挥权移转,但美国迄未同意。

这样的结构,使得Quad要成为印太北约有困难,因为不符合各国的国家利益。冷战时期,欧洲各国愿意加入北约,不仅是苏联大军入侵的机率很高,更重要的是,美军愿意站在第一线阻挡入侵军,因而愿意将军队交给美军统一指挥。而现在,美国是出于大国竞争的理由,要扩大2007年即成立的Quad功能;欧洲大国如德、法想要摆脱美军,取回军事自主权困难重重,南韩也是,各国怎会愿意与美国军事结盟,交出军队指挥权?

事实上,美军实力超过解放军,如果美国真要动武遏制中国崛起,本身力量就够,而基于安保条约,日、澳也都会要给予美军后勤保障或其他支援。无须搞亚洲版本的「小北约」。但美国不循此途,将「亚太」概念扩充到「印太」,硬拉印度入伙,其战略构想有分摊战争风险的意图。

美国试图分摊战争风险

美国很早就意识到大国崛起对美国的挑战,1958年就有学者提出「权力转移」理论。苏联瓦解后美国没有对手,中国还实力孱弱,但2000年即有学者指出中国将是美国唯一潜在的挑战者。这些国际关系理论都是以大国崛起挑战美国时,如何避免战争为立论主轴。2017年,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正式提出「修昔底德陷阱」一词,公开讨论美中能否避开终必一战的历史宿命

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果,美国非常理解,战争无论胜败,原霸权国都会丧失既有霸权,让其他强国渔翁得利。美国自己就是如此将国际政治领导权,从欧洲转移到自己手上。美国也很清楚,今日的军事盟友就是未来的挑战者,因此,战争如果真的不能避免,也要将风险分摊出去。

但是对各国来说,出兵帮美国维持霸权不符现实利益。中国如果被击败,日本、印度就将升级为潜在挑战者。何况中国军事威胁不像当年苏联入侵欧洲那么明显,美军也不是站在对抗的第一线。

日本虽然和中国有钓鱼台岛主权纠纷,但那弹丸之地无论有多高价值,相较与中国开战的风险都不成比例。没错,美国将支持日本,美军肯定会来,因为有安保条约在;但美军不会像救火队般地冲到第一线,更可能像处理街头帮派斗殴的警察,等双方都打累了才出面收拾残局。二战时,美国即是在日军偷袭珍珠港后才加入战局,那时欧洲战场都已经打两年了。日本对大国竞争,找周边国家平衡对手的战略也非常清楚。日本自己就提供,甚至赠送先进巡逻舰给越南、菲律宾以及马来西亚。

对印度来说,逻辑也类似。边界纠纷只牵涉内部政治利益,那种不适人居的荒芜高地并没有太高价值,只是让步将遭到反对党攻击,冲击下次选举。但若因此和中国再打一仗,后果将难以想像。美国要协助印度壮大,欢迎,这次峰会就决议提供资金与技术让印度制造疫苗;但要印度挑战中国,恐怕胡萝卜给的还不够。

至于澳洲,支持美军作战当然是责无旁贷的事,但绝对没有,也轮不到澳洲挡在第一线。澳洲的角色就是支援或声援,类似北约中的加拿大。不过去年澳洲因严厉批判中国导致中国的贸易报复,令人印象深刻。中国市场大,可操作的筹码多,这杀鸡儆猴的效果警告了其他印太国家。这或许是这次Quad峰会不愿造成针对中国的原因。

总之,Quad举行联合军演、共同到南海执行自由航行任务,当然是合作抗中的展现,但那与「北约」的集体防卫,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