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署长张子敬:资源循环 低碳转型关键
台湾第一期温室气体阶段管制目标,是以2020年较基准年(2005年)减量2%,但外界认为碳排居高不下,数据成绩单不够漂亮,面对第二期目标来临,环保署长张子敬期许即便循环经济被认为「经济不可行」,也希望能透过法令、补贴让「资源循环」,只要能让资源循环起来,低碳转型就会成功。
张子敬表示,从一开始订出减碳路径时,已经预见到以2005年为基准点来规划路径,一开始缓升,之后才会向下降,「这是我们的预期」,第一阶段降低2%,原本还会觉得有些挑战。他解释,不是企业不愿意做,而是台湾最大的问题在于能源有98%都来自进口石化原料,如果没有改变燃料型态、要大量减碳真的很困难,要利用再生能源才有机会。
张子敬坦言,从现在看起来要达到2%,「这目标不是没有机会达到,只是还要很努力」,从温室气体排放量来看,现在已经回到2005年时的水准,今年还有机会继续减,离2%目标不会太远。
环保署下一阶段第二期温室气体阶段管制目标草案已出炉,明确规范能源、制造、运输、住商、农业及环境部门等六大部门在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上限,须较2005年基准年再减10%,同时订定电力排放系数目标:2025年每度电排放0.388公斤二氧化碳(CO2)。张子敬指出,这让环保署更进一步检讨温管法还有哪些要加强。
近期外界热烈讨论碳相关费用,传出环保署规划比照新加坡针对排碳大户课征「碳费」。张子敬解释,由于欧盟打算在2023年开始实施「边境碳税」,如果产业减碳不力,成本就会增加,台湾的高科技产业都是以外销为主,这样等于会增加另一层非关税的贸易障碍,这也促使环保署有更积极的做法协助企业达到减碳目标。
张子敬强调,过去碳费跟碳税都有讨论,但目前认为碳费最可行,而环保署在收费有空污、水污等经验,所以碳费设计方式也是希望能比照专款专用,对于努力减碳的企业可以获得适当的补助,而还没有开始减碳的企业则会面临收费的压力,「这是一个经济工具,不是财政工具」。
全球供应链对绿电需求越来越大,太阳能发电今年也在台湾的夏季尖峰用电贡献良多。张子敬说,环保署有些很显而易见的绿色政策,像使用绿色建筑、鼓励建筑建置绿篱、绿墙,「但这些都很治标」。
谈到减碳、低碳真正治本,张子敬强调,环保署长期推动资源回收,是希望「让资源动起来」。以玻璃为例,从矿石提炼、把玻璃熔化,两者相比耗能差很多,后者更减排、低碳,但要引导企业决定是否投入循环经济,最重要就是成本考量,最显易见例子就是再生纸,因为成本较原生纸更高,很难光靠经济效益建立循环。
「如果只讲循环经济,当企业觉得经济不可行的时候,就无法循环。」张子敬强调,站在环保署的立场,期待资源可以一直循环,所以在行政措施、法令上,甚至运用回收基金,透过适当的补贴,让资源循环动起来,就能实现低碳转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