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团诉求打高空 务实碳费制度才能有效推动低碳转型
▲ 5月30日环保团体聚集在行政院举行联合记者会,批评环境部于4月底公布的三项碳费相关子法草案严重违背「污染者付费」原则,但仔细检视会发现环团对经济现实的不甚理解,以及对高碳排产业的仇视心理。(示意图/《ETtoday新闻云》资料照)
● Bryant/产业研究与市场策略分析员
5月30日环保团体聚集在行政院举行联合记者会,批评环境部于4月底公布的三项碳费相关子法草案严重违背「污染者付费」原则,给予企业大量碳费折扣优惠,形同「碳费折扣大拍卖」。
这次抗议中,环团再度批评碳费草案给予高碳泄漏风险产业的2折折扣,以及非高碳泄漏风险产业2.5万吨免征额。他们认为,这将让企业负担过低的碳费、徒增行政成本,等于变相补贴厂商。环团也质疑,企业但凡提出自主减量计划,就可适用优惠费率,纵然往后没有达成目标,也不需要承担相关罚则、追缴衍生利息。因此建议环境部应该设计追缴罚则等制度,避免企业无视减碳责任。
环团的诉求是否合理?仔细检视会发现环团对经济现实的不甚理解,以及对高碳排产业的仇视心理,反而推导出难以实践的政策倡议,拖慢台湾净零转型的脚步。
「折扣大拍卖」论点的荒谬性
首先,环团称为「折扣大拍卖」的优惠措施,其实都是参考欧盟、新加坡等碳定价先进国家的作法,环团只看到政府给的优惠太多,却没有看到其他国家鼓励企业进行低碳转型的补贴更多。
被批评是「打2折」的0.2碳泄漏风险系数值(CL值),是为了给予在国际市场竞争、但又难减碳的产业更多时间调适,避免一下太苛刻的碳定价政策让产业无法生存,导致订单流失至其他环保法规较落后国家,破坏原先减少全球碳排放的努力。国际作法多直接给予免征,台湾不但仅给予折扣,未来也将分阶段调升。
▲ 0.2碳泄漏风险系数值(CL值),是为了给予在国际市场竞争、但又难减碳的产业更多时间调适,避免一下太苛刻的碳定价政策让产业无法生存。(图/台中市政府提供)
而2.5万吨的免征额(K值)的设计,则是为了「捉大放小」──先从资源相对充足、适应能力较强的高碳排大户起征,让产业上下游有时间适应碳定价实施后的新环境,再逐渐调降免征额,将更多中小企业纳入征收范围,这也才是降低、节省行政成本的务实错法。ESG 专家温丽琪日前也撰文表示,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交易过程的谈判空间小,可能是吞下最多碳费转嫁成本的群体。政府若不在政策中加入缓冲设计,对中小企业反而无法形成转型压力,而是会直接造成倒闭失业潮。
至于对自主减量计划审核没有罚则的批评更形荒谬,当企业未能达到自主减量计划目标,政府就会要求企业以一般费率缴纳碳费,缴纳碳费的多寡差异不应被称为「补贴」,更不是适用优惠费率就毫无减碳压力。
由此可见,环团苛刻的诉求,其实是对目前政策架构的严重误解。相比过度在意「污染者付费」原则下的碳费征收总额,务实的碳定价政策更能推动转型。借由分阶段逐步减少优惠、调升费率,企业才不至在唐突、莽撞的制度推行中休克而死。毕竟「净零减碳」的目标,只有在企业成功存活,符合「公正转型」精神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 「净零减碳」的目标,只有在企业成功存活,符合「公正转型」精神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外国优惠自助餐?制度参考不能去脉络化
除了碳费计算公式,环团也表达对环境部政策的强烈不满。环团认为,环境部碳费子法草案揭示10~15%的碳抵换基准远高于日本、南韩的5%,不仅破坏环境完整性,更令企业得以转嫁减碳责任。环团还数次提到碳定价先行国欧盟、加拿大、新加坡等,尝试用上述国家严格的碳定价标准,争取台湾设定高额碳费费率。
然而在参考国外制度时,应该留心他国完整的制度框架,并且考量到国家间实际的条件差异。如台湾给予较高的碳抵换额度,是希望鼓励企业在脱碳技术尚未成熟时,依旧能够利用各种方式减少碳排放量,更何况利用碳权折抵排碳量,也是联合国共识。
而以加拿大为例,该国确实在过去五年逐年调升碳税,但他们同时也实施碳退税(CCR)政策部分居民。根据加拿大议会预算办公室数据,约八成加拿大家庭从退税中获得的资金超过其缴交碳税的成本,低收入家庭比高收入家庭受益更多。政府在实施调高碳税时其实也有所妥协,去年10月宣布家用暖气用燃油可免征三年的联邦碳税,以减缓整体碳定价政策对一般老百姓的负担。所以不能只看到加拿大调升碳税税率,而忽略该国的其他配套措施。
▲ 加拿大政府在实施调高碳税时其实也有所妥协,如去年10月宣布家用暖气用燃油可免征三年的联邦碳税,以减缓整体碳定价政策对一般老百姓的负担。(图/CFP)
此外,各国的补助规模不同、物价水准不同,企业承受能力也有所差异。即使是号称亚洲最严格的新加坡碳税,起征价也仅仅新币5元,而且高能源密度与高贸易暴露产业可以申请临时性产业补贴。环团不应去脉络化讨论外国单一政策,否则仅会订出不切实际的费率。
真正落实减碳比「污染者」更重要
环团「污染者付费」的核心精神,是为了实践解决高碳排企业将成本外部化的问题,这也正是碳定价政策的原初目的。但是陈义过高的碳费倡议,不止让高碳泄漏风险产业面临订单流失的压力,更有可能重创撑起台湾繁荣盛况的广大中小企业。片面、去脉络化的政策参考,也会让台湾的碳定价制度沦为拼装车,无法因地制宜。
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减少碳排放量,而非僵持在「污染者付费」。费率过高、优惠太苛刻难以适用,都会让产业无法遵循,最终只会得到徒有其名的碳费政策,只有妥善平衡环境保护、产业实力,设计出温和、平稳的碳费收取制度,才能令「污染者」支付合理的费用,务实推动低碳转型。
▲ 设计出温和、平稳的碳费收取制度,才能令「污染者」支付合理的费用,务实推动低碳转型。(示意图/《ETtoday新闻云》资料照)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