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推动“低碳发展”转型

“十一五”科技新亮点

开栏的话 今年是“十一五”计划收官之年,当我们盘点这五年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进程,可以发现,以国家之力推动实施的一大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如同一个个新的动力系统,驱动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向前的步伐。这些人类智慧凝结而成的力量,我们有必要从它改变人类生活的那一刻开始,认识它,了解它。

我们特别选取了一批近五年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还原它的立项过程,再现它的艰辛攻关,展示它的最新成果。本报从今天起,特开辟“‘十一五’科技新亮点”专栏,为您作连续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讯 (记者韩士德)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正在推动中国走向“低碳发展”的模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来武透露,“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累计安排节能减排研发项目经费超过100亿元,在煤燃烧、煤气化、煤液化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制氢,生物催化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基础研究成果,为国民经济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耗能钢铁、电力、建材、化工、农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新技术已经大面积应用,不仅降低了能耗,还大大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张来武举例说,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取得突破并在国内多家钢铁企业实现了工业应用,依托曹妃甸工程建立了洁净钢生产平台,每条生产线平均节约50万吨标准煤;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在燃煤电厂的装机容量已达0.8亿千瓦,每年减少标准煤耗2940万吨;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集成技术实现了工业应用,年发电量达2736万度,减少标准煤耗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万吨;铬盐清洁生产工艺实现了万吨级工程示范,推广后全国铬盐30%以上将实现清洁生产;大田膜下滴灌技术系统应用面积已达500多万亩,比常规灌溉省水50%、省肥20%、增产20%。

此外,我国已抢占一批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制高点,不断攻克可再生能源与化石燃料高效清洁利用技术难关。建立了世界上首座500瓦燃料敏化太阳电池示范系统,1.5兆瓦直驱永磁式风电机组研发成功并实现产业化,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获工程,世界上首套年产60万吨煤制烯烃工业装置也即将建成,中国实验快堆已经实现首次临界。

节能减排科技重点示范工程也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来武说,“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已在21个试点城市推广应用160万盏以上各类LED灯具,年节电超过1.64亿度;“金太阳”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已有100多个光伏发电项目获得国家财政补贴约20亿元,在上海世博园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系统;符合欧Ⅲ标准的柴油车/摩托车尾气净化研制成功并实现了产业化,金属载体催化剂占国内摩托车净化市场60%以上。

作为国家863计划10年前启动的项目,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在已经形成了以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汽车以及动力系统和动力电池、蓄动电机、电池控制系统为核心技术的“三纵三横”矩阵式产业化研究布局。张来武介绍,“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在25个城市开展试点,已累计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5000多辆,实施财政补贴9.7亿元,并在上海世博会上实现了当前世界最大规模的千辆级商业运行示范。目前已制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42项,发明专利申请1600多项。

资料显示,除自主研发外,我国还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交流合作。目前已与97个国家签署了104个科技合作协定,并将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列为优先合作领域,积极参与ITER等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科学工程的实施,与美国合作建设中美清洁能源中心。目前中德电动汽车合作也已全面启动。

张来武表示,面对工业化带来的挑战和人类文明的共同需要,在绿色科技上必须打破国际壁垒,进行充分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我们希望以国际最通行、最愿意接受的方式和框架与美国等国家进行这方面的合作,引进美国和发达国家这方面的技术。我们也愿意把我们任何先进的技术,同样以国际规则的方式传播和交流到世界任何国家和任何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