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层面浅论十二年国教~不上不下的学生「卡」住了

李春兴

今年启动的十二年国教政策影响非常深远,先不探讨理念是否合宜,且以入学方式的执行层面检视,实教人不免忧虑。

笔者从事第一线高中教学工作超过二十年,对于十二年国教的入学方式,有一些浅薄的意见,冀收抛砖引玉之效,实乃社会之福。

十二年国教之入学方式主要分二,一是75%的免试入学,二是25%的特色招生。

教育部规画,免试入学之招生先于特色招生。

免试入学的重点在于超额比序,也就是申请同一所学校学生数多于招生人数,必须决定谁能入学的比序,不论如何超额比序,可以想见,申请热门学校的国中毕业生们必有遗珠之憾。重点在此:带有遗憾的国中毕业生就得参加第二阶段各校办理的特色招生。

各校的特色招生怎么招?因为时候未到,目前各校尚在研议中。但无论如何,热门学校的竞争在所难免。辛苦的家长和学生们即将面临一项最天人交战的决定:到底该报名那一所学校呢?为了方便理解,以下的讨论必须简化。

假设某学生的竞争力在招生名额内,只要不失常,似乎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如果学生的程度是在招生名额边缘,这可有点令人伤脑筋,该报考第一志愿的学校,赌一赌运气呢?还是保守一点,改报考第二志愿的学校?依此类推,程度稍后者,是该报考第二志愿呢?还是第三志愿?这真是一项考验!因为如果特色招生再没有考上,学生就只能选择尚有缺额的学校就读。依正常的情况不难想像,在第一阶段的免试入学,所有热门学校应该都会额满。

相较于目前的「登记分发」制度,是依基测成绩分发,不致沦落于所谓的「高分落榜」且严重到没有想念的学校可以就学的窘境。换言之,十二国教的入学方式产生了几个可能的状况

第一、家长和学生必须审慎决定第一阶段报名那所学校的免试入学。

第二、如果第一阶段的免试入学没有被录取,就得好好思考第二阶段的特色招生该报名那一所学校?

第三、如果第二阶段又没被录取,就得有不知去那儿就读的心理准备

以下,举个例子,可能会比较清楚。假设台北市某国三男生,如果依「基测」的模式「登记分发」可以考上「建国中学」,在十二国教的政策下,第一阶段报名了「建国中学」但超额比序后并未录取。

然后呢?这可令人伤脑筋,因为建中的特色招生可能(目前未定案,准备采协商方式)只收原本招生名额的25%,理论上名额外的学生就考不上了,所以只好报名第二志愿?恐怕不是。

因为:

第一、学生并不知自己名列何处?第二、招生名额比起现今的「登记分发」更加缩水。

原本能考上建中的就被排挤到所谓的前三志愿外了,当然在此连锁效应下,原本可以考上第三志愿的学生,就得保守选择第五志愿之后的学校了。除非愿意冒着去念比较不热门的学校的风险

这样的情境意谓着什么?原本依考试成绩分发的公平性被打破了,当然打破「明星学校的迷思」可能正是教育部的用意?但家长们果真能接受孩子的入学方式如此缥缈扑朔?这恐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作者李春兴,彰化,国立彰化高商教师。以上言论代表本报立场。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