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AI產業未必泡沫化 看長不搶短

全球产业最红火话题莫过于AI人工智慧。 (路透)

2023年以来且持续中,全球产业最红火话题莫过于AI人工智慧,几乎所有与AI产业供应链相关公司,都受到投资者特别青睐,股票价格与企业市值一飞冲天。

然而,最近欧美专家如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Robert Armstrong、美国银行全球研究首席投资策略师Michael Hartnett等,开始表达质疑之声,担心这可能是一种「初期泡沫(baby bubble)」,就像2021-22年出现的元宇宙(Metaverse)、非同质化代币(NFT)等一般地开高走低,最后造成投资者惨赔收场;甚至有人直言,AI可能像2000年的网路(.com),出现大型泡沫破裂危机。

持这种观点的预测专家主要依据以下三项理由:首先,目前全球AI新创公司股价炒作与估值,与2000年网路新创公司几乎如出一辙,强调虚幻「本梦比」而非适当本益比;其次,消费者愿意为AI产品与服务付出的代价,与这些公司股价估值完全不成正比,商业获利模式尚未明确;最后,同性质产品取代性强且快速,即便是红极一时的ChatGPT,市场份额迅速被他厂低价竞争者所瓜分。

今天高股价与市值的AI产业,究竟是一场由国际过剩热钱所主导,即将撑破的泡沫,或是值得期待的长期经济发展支柱,政府主管机关、企业、投资人,应该反复琢磨。

若要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须从AI价值基本面开始探索。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名词源于1956年,迄今超过68年历史,然而人工智慧实用化倚赖许多相关技术发展的成熟性,今日的AI仍处于技术发展成长前期,眼下爆红的生成式AI与即将出现的通用式AI(AGI),恐怕只是AI技术发展的中继阶段。假以时日,经量子计算增加算力与大型语言模型(LLM)提供加持后,AI发展将进入真正影响人类生活的阶段。

当然,以现有的领域专属型人工智慧(domain-specific mastery)技术,仍然足以在若干应用领域提供可观的价值,如人脸辨识、自动驾驶、金融投资辅助工具、医疗诊断、工厂自动化生产等,都值得务实期待。

另外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是,消费者愿意为即将出现的AI PC或AI手机,支付额外购买费用吗?还是如同手机相机画素,认为所谓内嵌式AI只是新产品自动的规格升级?

比对先前的网际网路发展经验,在初期,企业对企业(B2B)才是真正的获利模式,至于企业对消费者(B2C)服务与产品要能获利,恐怕需要较长时间的等待。

目前国际间对于人工智慧技术与应用,仍然存在许多瓶颈与障碍亟待解决,如美国AI七巨头:微软、苹果、谷歌、辉达、网飞、亚马逊、特斯拉,互相的竞争远大于合作、不同系统间缺乏标准互通,美中阵营基础研究与创新,相互牵制而不共享,AI伦理与法律相关议题完备性不足,以及高阶技术人力与应用领域专业人才极度欠缺、大量计算导致能源消耗,加重气候变迁之严重性等,都是致力AI发展与普及者所不能逃避的难题。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美中欧日等先进国家领导人,最近均曾表示将AI技术发展,视为未来国力之重要部分,然而这种竞争围堵与敝帚自珍思维,极有可能像过往的军事武器科技,长期将严重妨碍AI技术普遍造福人类的可能性,甚至大幅度限缩商业发展与获利范畴,致使有志企业徒呼负负。

由以上分析可知,AI技术未来发展进程,与利害关系人(stakeholders)利益与意向间,仍存在若干严重之矛盾。这点对于一般投资大众与技术研发者而言,人工智慧的应用普及似将不如今日线性预测般地乐观。

AI人工智慧无疑是21世纪对人类产生最大影响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于这项可能改变人类福祉,亦可能引发世界大战而造成重大伤害(马斯克之用语)的关键技术,若是利害关系人(尤其是各强国政府)以其他考量因素干涉其发展与普及,消费大众与投资者,恐怕只能靠等待与时间来解决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