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维-破除高龄歧视 克服缺工洪潮
在工业与服务业领域,高龄就业者仍有相当的潜力来填补未来的劳动力缺口。图/本报资料照片
随着全球人工智慧(AI)的蓬勃发展,支撑其强大算力的先进半导体技术及其产业链,正显现台湾多年努力下的竞争优势。在百工百业亟待运用AI技术以提升竞争力的同时,台湾的劳动市场却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半导体产业将面临人力短缺,特别近期以中南部的第一线作业员需求尤为迫切;另一方面,台湾也将于明年迈入超高龄社会,届时每五人中便有一位年满65岁。
■2030年劳动缺口将达48万人
除了少子化的影响,疫情后的工作价值观转变,使得年轻世代寻求更弹性而非全职的工作。加上战后婴儿潮世代的退休浪潮,国发会预估到2030年,台湾劳动力市场的短缺将达48万人。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将人才有效配置到新兴科技产业,同时填补其他产业的人力缺口,已成为关键课题。除了延揽优秀的国际学生并改善移民的生活便利以扩大来源外,另一个解决途径是扩大65岁以上高龄人口的就业,以减缓劳动力流失。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高龄人口的健康大幅改善,使得他们仍具备为职场贡献的能力。高龄就业者拥有多项优势,例如,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特别是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建言。此外,高龄员工通常具备较强的责任感,离职率相对较低,这无形中能节省企业的招募成本。他们也能延续所累积的经验和技能给年轻一代。
根据主计总处「人力资源调查统计」,于2024年8月,高龄就业人数已达42.8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3.7%。与2012年的20.6万人相比,高龄就业人数翻倍,且逐年增长。从行业分布来看,高龄就业者约52%在服务业,其中以批发零售业(18.7%)、其他服务业(7.2%)及住宿餐饮业(6.8%)为主。另有26.87%的高龄就业者从事农林渔牧业,制造业和营建业则分别占13.1%和8.2%。
然而,若从各行业跨年龄层的就业结构来看,除了高龄就业者在农林渔牧业占比高达23.3%外,服务业、制造业和营建业的占比分别仅为3.1%、1.9%与3.8%。可见在工业与服务业领域,高龄就业者仍有相当的潜力来填补未来的劳动力缺口。
若要在未来几年内加速高龄就业的风气,环境建置与心理建设上则需突破几个关键。首先,针对高龄就业者常被认为体力和健康衰退的刻板印象,可透过弹性工时安排与辅具协助来克服。虽高龄者对新技术的适应速度可能较慢,但政府与企业能提供专属他们的培训课程。至于可能倚老卖老的问题,则可透过高龄职场的身心卫教课程来改善。
此外,相对年轻的主管在管理高龄就业者时,仍应先对个人有足够的理解。高龄者选择就业的理由不同:可能经济所需、想继续贡献或打发时间,而各自也对职场有不同的薪资、成就感及人际关系的期待。如何兼顾劳资双方需求,让他们仍能持续稳定贡献,是企业主管的培训课题。前述困难都可在适当的环境与法规建置下解决。
■企业应营造高龄就业友善环境
但最大的问题在于社会心理层面。高龄就业者的传统刻板印象,常在雇主或同事间形成歧视。然而,歧视不仅伤害个人,也会削弱劳动市场的经济效率。根据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ary Becker的理论,若企业因种族或性别偏见而非基于能力来选择员工,将错失聘用适切人选,进而降低生产效率。中研院院士谢长泰等人的实证研究亦指出,随着性别和种族障碍的减少,更多女性和少数族裔进入高技能职位,促进了经济成长。这些理论与实证显示,歧视不仅伤害个人,更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潜力。
高龄就业者在适切的环境建置中,将成为极具潜力的劳动者。若企业能够破除对高龄就业者的歧视,并提供适切的工作环境,便能享有聘任高龄员工的好处。如此,三到五年内,台湾将能更适切地将人力资源在高科技、非高科技制造业及服务业之间进行调整,促进整体产业在超高龄社会下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