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书摘》全岛快速升温中! 台湾冬天将「被消失」

(图/远见提供)

今年立冬,全台各地纷纷飙出高温。而这并不是偶发事件,因为统计110年的大数据,台湾平地温度平均上升1.6度,甚至超越全球平均。专家警告,未来台湾冬天恐「被消失」!

二十四节气的立冬,是象征冬季的开端。本该是「冬日将近」的时刻,然而,今年的立冬(11月7日),全台各地最高温飙至摄氏29、甚至33度。难道,冬天真的将从台湾消失吗?本世纪末的台湾,将会「冬日将尽」?

就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今年8月公布气候变迁第六次评估报告(AR6)隔日,结合国内多个单位的台湾气候变迁科学团队「台湾气候变迁推估资讯与调适知识平台计划(TCCIP)」也发布相关研究,可说是指标性的「台版气候变迁评析报告」。

当中最引人重视的关键发现,便是以台湾本地观测分析指出,从1911~2020年、过去台湾110年的平地年平均气温上升约摄氏1.6度,已超越全球平均增温的1.07度。对比近50年、近30年台湾的增温速度,皆有加速趋势。

不仅如此,过去110年台湾的季节长度变化,也产生明显改变。历史数据显示,夏季长度已逐渐增加至120~150天,冬季则缩短至约20~40天。

世纪末台湾:高温剧增,冬日将尽?

台版气候变迁报告更推估,未来台湾各地温度还将持续上升。采用全球暖化最劣情境(SSP5~8.5)分析,至21世纪中,台湾的年平均气温可能上升超过摄氏1.8度;至21世纪末,则可能超过摄氏3.4度。

推估未来极端高温现象,同样以最劣情境推估,至21世纪末、摄氏36度以上的高温日将增加48日;未来台湾的夏季长度最多将增长为210天,而冬季长度可能降至0天!

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气象组织(WMO)也指出,2013~2020年是史上最热的7年,在全球增温趋势下,台湾亦无法幸免。根据中央气象局测得的史上最高温纪录,百年以来,全台共出现23次超过摄氏39度以上的高温纪录,其中有6次都发生在去(2020)年。

升温「回不去了」,专家直言:令人紧张

过去国内气象局定义的高温是摄氏35度,但近年门槛已上调到36度,「全台愈来愈热,高温上升趋势已避免不了,发生频率也愈来愈多,」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许晃雄直言。

谈升温,不是只有想着要如何避暑。他说,一般人想到天气炎热,第一反应就是「躲进冷气房就好」,但庞大的用电量,也会对电力供应带来不小压力;靠天吃饭的农作物恐将影响生长,引发的减产或农业灾损皆不容小觑,这些连锁效应,都关乎你我生活。

气候暖化危机与急迫感,正加速到来。长年接触各类气象资讯、中央气象局气象资讯中心副主任沈里音对升温的变化,比一般人更有感。

「之前推估世纪中或世纪末才会发生的事,现在就发生了,时间点有点太早,的确是让人有一些紧张,」他说,去(2020)年夏天,台北多次创下破历史高温的纪录,更让他记忆犹新。

高温日增多,研究示警:注意「热伤害」风险

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暨研究所教授陈正达提醒,不只是平均温度上升,高温日数增多的现象,同样值得重视。

根据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研究员龙世俊的分析发现,台湾2000至2017年全岛平均日最高温超出摄氏33度的日数,由仅1日增加到超过1个月(37天)。再者,若进一步改以综合温度热指数(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WBGT)来观察,趋势更为显著。

WBGT也称为暑热压力指数,是结合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多重因子得出的温度指标。自2006年起,被日本运用做为判断热伤害风险的数值。

依据中央气象局、国民健康署、中央研究院合作的研究分类,将WBGT阈值分为注意、警戒、危险、高危险共四等级,WBGT小时最高值达32时便属于「注意」,意即民众须留意有热伤害风险。

龙世俊研究发现,台湾2000年还没有任何一日的全岛平均日最高温WBGT超过32,至2017年已增至79日。换句话说,如今台湾每年约有2.5个月,必须留意热伤害风险。

龙世俊针对未来气候变迁情境分析,不只平均温度增高,每日最高温及综合温度热指数的最高值均会随之增加。影响所及,中暑等热相关疾病之急诊、就诊人次及非意外之死亡人数,在这些热天也会增加。

根据她的研究分析,当最高温超过摄氏34度,热相关「急诊」会增加为原先4倍,其中女性患者增加7.5倍,65岁以上患者增加5倍;「就诊」人数增加70%,尤其对14岁以下民众影响最大。因此,她提醒,应及早针对热暴险脆弱度高的民众,如妇幼、长辈、户外工作者提高其因应能力,加强对大众热伤害宣导教育。

气候调适作为欠积极,不应只有「防灾」思惟

长年从事气候变迁研究的许晃雄主张,国内对气候变迁各项冲击仍不够了解,虽然零星研究很多,但还欠缺通盘整合的国家队。他以日本为例,定期推出5年、10年计划,「曾去参与他们会议都非常羡慕,一个执行气候变迁冲击的团队,大概有300、400研究人员,」许晃雄透露,因应气候调适的作为,也不能只有强化因应防灾措施,「修堤防、抵抗暴潮,这样思惟就不对了,」他强调。

为了能让国内拥有更多的科学数据、全面有系统研究成果,作为因应气候变迁政策拟定与推动的依据,台湾气候变迁推估资讯与调适知识平台计划(TCCIP)就希望能发挥关键智库的角色。

结合国内科技部、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中央气象局、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以及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共同参与,TCCIP以产制符合台湾气候变迁研究所需气候资料、提供加值与服务为主要任务,从事相关科学与技术研发,并将成果与应用服务汇集于整合平台。

没有人是局外人,各部会该有气候变迁对策

至于国内因对气候变迁的调适作为,在立法委员洪申翰眼中,以环保署作为气候调适的主管机关,显得能力有限,「环保署能做的事情很少,我更希望中央的主责单位能拉到国发会等级,」他直言。

今年初他提出的温管法修法版本,便主张要由行政院成立「气候会报」,不仅将国发会列为要角,更条列13个部会的权责,强调各部会都是「气候变迁部」。

今年10月,环保署终于公布《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修正而成的《气候变迁因应法》草案,提出2050年温室气体排量,减为2005年排放量一半的政策目标,由环保署为中央主管机关,并由行政院永续会负责跨部会协调。

草案亦提及「调适专章」,指出应由科技部与气象局进行气候变迁科学及冲击调适研究发展,综整易受气候变迁冲击领域的风险评估资讯。而最受外界注目的,还有碳定价机制,宣示未来将针对温室气体直接或间接排放源进行碳费征收。

草案看似跨出一步,但仍受外界抨击为「三无」,也就是没有明定权责、没有规划路径、碳定价机制也不明确。如今,眼看台湾百年来的升温现象,已经超车全球,数据历历在目,不难理解外界为何如此心急如焚。

「人类的红色警戒」已敲响,对应气候变迁,不论净零排放、提高能源使用率,还是国土重新规划、学习调整生活模式,若再不急起直追,距离台湾成为被烤焦的「红番薯」,还剩下多少时间?

本文作者:林珮萱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12月号426期》)

《远见杂志12月号4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