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最適合首購族?專家示警「容易用低價藏陷阱」:預售屋最被低估

房市示意图。图/记者游智文摄影

网友提出一个问题:「月薪3.4万,存款340万,另外准备150万装潢款,想买40年以上老公寓,每月房贷希望控制在2万左右,该怎么买才划算?」这个问题道出许多中产首购族心声,让我们来分析这个案例。

首先厘清重要前提:本文所有贷款计算皆以70%贷款成数为基准,利率统一采用2.5%计算,还款年限则根据不同购屋策略有所调整。

买40年以上老公寓:可能是最传统但也最具挑战性的选择

以总价800万元的物件为例,自备款需要准备240万元(30%),贷款金额为560万元。若选择30年期房贷,每月还款金额约为22,100元;若选择40年期方案,月缴则可降至约18,500元。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老屋装潢的150万元预算必须精打细算,建议优先处理水电管线全面更新(约40-60万元)、基础防水工程(30-50万元)和结构安全检测(10-15万元)等关键项目。

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地段通常较佳且土地持分大,但缺点是隐藏修缮成本高,且贷款条件相对较差。

考虑20年内中古屋的话:购屋者会面临不同的权衡

以总价900万元的物件计算,自备款需270万元,贷款630万元。选择30年期房贷的月缴约为24,900元,这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多数银行建议的月收入1/2负债比上限(40年期方案,月缴则可降至约20,000元左右)。

这种方案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省去装潢费用,将150万元预算转为自备款或紧急预备金,且屋况通常较为理想。

但相对的,月缴压力明显增大,且这类物件的增值空间可能较为有限。

预售屋分期方案:是最被低估的选择、需要特别谨慎评估

以总价1,000万元的预售案为例,自备款约需300万元(含签约金、工程款等),贷款700万元。

这种方案的特殊之处在于资金压力可以分散在2-3年的工程期间,期间还能继续累积存款。

假设工程期为3年,购屋者等于有36个月的时间可以筹措资金,若每月能多存1.5万元,就能增加54万元的自备款。

不过必须注意建商财务状况、合约细节等潜在风险,且完工后的房贷月缴约27,600元(30年期)若以40年期方案,月缴则可降至约22,000元左右。

深入分析利率风险是每个购屋者都必须做的功课

当前2.5%的利率若上升至3%,各方案的月缴金额将增加约10-15%。

以老屋方案的560万元贷款为例,利率从2.5%升至3%时,30年期月缴将从22,100元增加至23,600元。

这种变化虽然看似不大,但对于月薪3.4万元的购屋者来说,每个月多出的1,500元可能会影响生活品质。因此,专家建议购屋时最好预留利率上升1%的缓冲空间。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老屋的潜在修缮成本

许多购屋者常低估40年以上老屋的结构补强费用,这部分可能追加50-100万元的支出。

一对最近在台北市万华区购屋的年轻夫妇就分享他们的经验:「我们买了42年的公寓,原本预算150万元装潢,后来发现需要做结构补强,又多支出了75万元。」这样的案例提醒我们,购买老屋时务必预留充足的修缮预备金。

预售屋虽然提供资金缓冲的优势,但风险管理更显重要。

建议选择上市柜建商的案子,仔细审阅合约中的「履约保证」条款,并定期查看工程进度。

同时要留意的是,预售屋在完工后可能面临房价波动的风险,这点在升息环境下尤其需要注意。

综合评估三种方案后,我们可以发现每种选择都有其适合的族群:

房产专家特别指出:「对月薪3.4万元的购屋者来说,预售屋分期可能是最稳健的选择。不仅能分散资金压力,工程期间还能继续累积存款,等于变相降低购屋门槛。」

最后要提醒所有购屋者的是,无论选择哪种方案,都要谨记几个重要原则:

买房是人生重大财务决策,与其盲目追高,不如选择最适合自己财务状况的方式,才能确保买得安心、住得放心。

◎本文内容已获 卖厝阿明 知识+ 授权,原文出处于此;未经同意禁止取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