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松访谈录发表 史学家:民主运动、文化文学史重要一页缩影

▲国史馆22日举行《台湾情民主路─刘峰松先生访谈录》新书发表座谈会暨个人史料捐赠仪式。(图/国史馆提供,下同)

记者陶本和/台北报导

国史馆22日举行《台湾情民主路─刘峰松先生访谈录》新书发表座谈会暨个人史料捐赠仪式。国史馆陈仪深馆长表示,刘峰松不仅是党外民主运动的前辈,参与过无数次的街头抗争运动,就从政资历而言,甚至早于同时代的美丽岛政团核心人士;李筱峰教授则表示,刘为人真诚、善良、无私、爱做梦,就像唐吉诃德一般,不畏困难,对的事,他一定坚持到底、非做不可,这本访谈录真实地反映了他的一生,更是台湾民主运动、文化史、文学史重要的一页缩影。

国史馆陈仪深馆长在开幕致词时表示,《台湾情民主路—刘峰松先生访谈录》的主人翁刘峰松先生不仅是党外民主运动的前辈,参与过无数次的街头抗争运动,就从政资历而言,甚至早于同时代的美丽岛政团核心人士,对推动台湾的民主独立、鼓吹言论自由的理念,始终如一。后来虽被罗织入狱,但出狱后仍持续投身环境保护、劳工权益、原住民族正名,以及文化保存等各种社会运动,一生的阅历精彩不凡。

陈仪深表示,刘峰松在「为国存史」方面,有杰出的贡献,不但努力保存党外运动相关的资料,并勤写日记,记录所见所闻。同时,更是著名的古籍和文物搜藏家,耗费许多心血、积蓄,努力搜购有关台湾的图书文献及器物,创设半线文教基金会和台湾文化资料馆,深获文史学界的信任与推崇。

陈仪深指出,他曾先后担任台北县长尤清任内的县立文化中心主任;2000年政党轮替后,应张炎宪前馆长之邀,担任国史馆主任秘书及国史馆台湾文献馆首任馆长,为民主转型中两个重要的国家史政机关立下许多汗马功劳。

陈仪深表示,刘峰松的著述多元丰富,最近几年在翁金珠前县长的协助下,整理旧作文稿,出版《刘峰松全集》。至于这本访谈录的缘起,则是2022年底,得知刘峰松先生同意本馆为其进行口述访谈,随即前往员林拜访,希望为其留下一份特别的访谈录;更为难得的是,访谈过程中,获先生同意捐赠毕生所写的日记及手稿文件,目前已陆续移转入馆典藏,并展开扫描、缮打的整编工作,期待来日尽快开放应用,可以让台湾民主运动史料更加充实丰富。

刘峰松致词表示,他年轻时阅读和写作,拓展了他的视野和思考,更酝酿了对台湾未来的理想与想像;而台湾文献资料和庶民生活器物—瓮缸、碗盘及古钟等文物的收藏,又让他成为一位「无可救药」的收藏家;不过,对于周遭生活环境的观察和体验,才是他触发关心现实、爱护乡土的真正原因。

他说,从国史馆台湾文献馆退休时,好友张良泽教授送给他一张「梦」的书法大字,现在还是每日作梦,甚至每日写《松梦记》。朋友总说他是一个感性浪漫、无可救药的人,但自认过去并不是「纯作梦」的人,打从年轻时进入小学教书,就自许做一个教育家,献身教育;后来担任法院观护人,也从事社会教育工作;在公务之余,从事选举、党外运动,最后当起了「媒人公」。

刘峰松指出,这些其实都是基于关怀乡土、改革社会、促进自由民主的理想。这几年在整编个人全集的过程中,也想写一些「回忆录」性质的文章,但往事实在太多,加上年代久远,在体力、脑力都已退化的情况下,很难动笔,即使动笔也不知道如何组织架构,所以后来就想找一位朋友来帮忙访谈纪录。这就是今天《台湾情.民主路—刘峰松先生访谈录》一书出现的原因。

在新书座谈阶段,第一位与谈人是刘峰松多年的好友张良泽教授,张教授称许本书是记录台湾60年来文化运动的忠实证言,因为刘峰松有写日记的习惯,用以佐证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真实。他更回忆与刘峰松初次碰面是在1976年7月29日台北光华商场的旧书店,两人共同出资买下日本文学家西川满的著作,是两人数十年友谊之开端。

李筱峰教授则表示,刘峰松先生有着多重身分,既是政治人物,也是作家、文物收藏家,不过他认为刘峰松先生的个性真诚,实在没资格当一名政客。他在担任台北县立文化中心主任时,议员质疑他是否懂艺术、文化时,刘先生竟回说他什么都不懂!李教授表示自己在编辑《亚洲人》、《暖流》、《台湾文艺》等刊物时,刘峰松先生都不断地投稿;他在从事台湾研究时,也常借用刘先生的藏书,而刘先生也都无私地提供。

李筱峰说,他为人真诚、善良、无私、爱做梦,就像唐吉诃德一般,不畏困难,对的事,他一定坚持到底、非做不可。这本访谈录真实地反映了他的一生,更是台湾民主运动、文化史、文学史重要的一页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