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管理需多管齐下大力推广适宜技术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病发病率不断攀升,慢性病医疗负担日益沉重。慢性病防控已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中之重。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慢性病管理大会上,专家表示,慢性病防控需人人参与、人人尽力,让每个人作自身健康管理的“第一人”。这不仅需要人们“管住嘴、迈开腿”,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也需要在慢性病防控中大力推广群众用得起、有效果的适宜技术,不断提高慢性病防控效果。

——多管齐下,改变生活方式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年)报告》,近10年来,我国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由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的86.6%,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高血压患者超过2亿,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

面对慢性病,我们应该怎么做?中华预防医学副会长、著名心脏病专家胡大一表示,慢性病管理要从根源上入手,要大力推进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服务。慢性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不能单纯地靠药物来改善,而是要综合采用五大处方,即药物、心理运动、营养和戒烟限制。

他表示,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慢性病防控体系,公共卫生预防和临床医学没有实现紧密结合。以冠心病治疗为例,医生过度强调外界对病的干预,哪个血管狭窄了就放个支架,而忽视了如果通过有氧运动、心理调节以及利用人自身的疾病预防能力、再生能力来提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技术创新,改善微循环是靶点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提出,要结合慢性病防治需求,遴选成熟有效的慢性病预防、诊疗、康复保健适宜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

胡大一表示,形成一体化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不仅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心理治疗师营养师等共同配合,还需要不断开发和应用群众用得起、看得到效果的新技术。

“许多慢性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或者是局部以及急性或者是慢性的微循环障碍。干预慢性病,改善微循环障碍就是一个新靶点。”他表示,人划伤手指后,不需要治疗或擦药,过一段时间伤口就会自行愈合,人体这样的再生修复能力也可以用到慢性病治疗之中。比如慢性病管理可以探讨采用生物电技术,即利用生物信号开启人体自身的再生修复系统,使受损的血管再生修复,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分离粘连细胞,从而预防及改善一系列与血管相关的慢性病。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罗伯特·贝克就指出,动物或人体受伤后,在受伤处的神经会产生瞬间电信号,当大脑接收到这一信号后,会立即启动再生修复系统,迅速指挥多种原胚细胞对创伤处的神经、血管、肌肉骨骼进行再生修复。

他表示,目前,国内这一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上海百慕迪再生医学集团研发的生物电技术即通过模拟并放射出创伤电流信号,“告诉”大脑开启人体再生修复系统,指挥细胞对血管、血液进行修复。

“使用这样的技术,可以观察到毛细血管新生,粘连的红细胞也分开了,血液循环明显加速。”胡大一表示,这样的效果直观明显,有利于提高群众使用新技术的依从性

——数据发力”,不断完善防控“工具库”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联网+”之风正刮向慢性病管理。胡大一表示,慢性病防控要以糖尿病、高血压等重点慢性病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防控手段,打造防控平台

他表示,以生物电技术为例,要加强数据的收集,通过使用该项技术和不使用该项技术的人群的对比,加强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该技术改善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此外,胡大一表示,打造慢性病管理平台,需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线下医疗服务紧密结合。除了线上的远程,慢性病患者也需要“地面部队”,即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医养4S店,从而加强医患互动,增强和患者之间的同伴教育,共同推动慢性病防控。

中国慢性病管理大会由国家卫计委主办,迄今已举办八届。会议旨在促进中国慢性病防控事业发展,尤其是进一步推动西部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升群众慢性病防治能力和健康水平,从整体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原标题:慢性病管理需多管齐下大力推广适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