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天问》 学生世代的纯真与反动
文/陶本和
苏迪勒台风来袭前夕,反课纲学生结束历经162小时的占领,从推倒拒马的那一刻到宣布撤离,学生穿上大人的盔甲,伪装起来抗争的17、8岁孩子,如果没有放下成见、放下蓝绿,他们的这个暑假多的将是些仇恨,而非多采。
每一个对抗都有它的情绪,蒋介石抗战时期的中国人,情绪是热血激昂的,同时也带着家破人亡的哀愁;白色恐怖时期的台湾人,人人自危,情绪是紧张而忐忑不安的。那么,现在的台湾人呢?当然也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情绪。
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天问》,通篇在描写屈原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现象的发问,从天地分离、阴阳变化、日月星展,一路问到战乱兴衰,其中找到一句对现代人来说最纯真,在懵懂无知的年纪,仰望天空时或许也提问过。
屈原是这样问的,「天何所遝?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白话文的意思是,「天与地为什么上下相合?12个星辰如何历志?太阳和月亮归属于何方?星宿依何种规则来排列呢?」
屈原的提问,看在现代21世纪的人眼里,犹如天真无知的小孩,是纯洁也纯真,但也因为如此,使得这些问题变得巨大,变得使人觉得深刻。
换言之,反课纲的孩子,穿上大人的盔甲,伪装起来坚强反抗,如果没有成见、蓝绿和对错的因素加入,他们向大人们提问,会不会因为纯洁和纯真而使得他们的问题和诉求变得更巨大、更深刻?
德国哲学家尼采晚年的代表著作《权力意志》,是他最有影响力的哲学作品,「权力意志」代表着精神力量,它的存在是永恒,但也非僵死不动,而著作的副标「重估一切的价值」正是尼采想表达的精随。
学生开始投入社会运动可以凸显台湾社会已经来到一个多元价值的时代,但一切价值得仰赖成熟的判断和思维,有些难度太高的,连大人也不一定承担得起,更何况是未熟的高中生。
学生有他们的梦,撤回课纲的梦,拒绝倾中教科书的梦,不管是什么梦,必须历经梦碎的过程,才能够真正的、深刻的梦醒,如今孩子们梦碎了,在梦醒时分,不必自责,不必反求诸己,因为梦醒后会发现,为台湾做了那么一点点改变,即便没有,排除做法和行为上的对错,至少大声表达了这个世代已经开始学会反动。
●作者陶本和,现任《ETtoday东森新闻云》要闻中心记者。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
►►►想看更多陶本和的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