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门规范食品安全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设立赔偿金专管账户并用于公益

人民网北京6月8日电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6月8日消息: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最高人民法院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粮食物资储备局、中国消费者协会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探索建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座谈会会议纪要》(以下简称《纪要》),进一步规范各地对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探索实践。

此前在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探索建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部署下,各级检察机关在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中积极探索提出惩罚性赔偿诉讼请求。据统计,2017至2019年,全国检察机关在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中共提起惩罚性赔偿公益诉讼800余件,共提出惩罚性赔偿金诉讼请求11亿余元。

与此同时,各地在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实践探索中提出了不少问题,如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的功能定位、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与私益诉讼惩罚性赔偿的关系、惩罚性赔偿数额的认定标准、赔偿金管理使用等。

针对目前我国法律司法解释对通过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提出惩罚性赔偿诉讼请求的规定还不够明确,实践探索中还存在一些不同认识。《纪要》指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地方执法、司法部门稳步推进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实践探索。

在惩罚性赔偿诉讼请求的适用条件上,《纪要》提出,应当根据侵权人主观过错程度违法次数持续时间受害人数、损害类型经营状况、获利情况、财产状况、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提出惩罚性赔偿诉讼请求。具体情形主要包括侵权人主观过错严重,违法行为次数多、持续时间长,违法销售金额大、获利金额多、受害人覆盖面广,造成严重侵害后果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具有其他严重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

关于认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标准,《纪要》认为是否侵害众多不特定消费者合法权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应当以是否存在对众多不特定消费者造成食品安全潜在风险前提,不仅包括已经发生的损害,也包括有重大损害风险的情形,可以结合鉴定意见、专家意见、行政执法机关检验检测报告等予以认定。向众多不特定消费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认定为侵害众多不特定消费者合法权益,对众多不特定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产生公益损害风险,构成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在惩罚性赔偿金的管理使用上,《纪要》指出应坚持用之于公益的原则。各地可以探索把惩罚性赔偿金纳入专门公益基金账户统一管理,依法统筹用于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

此外,《纪要》明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食品安全有关部门、消费者协会应当加强沟通联系,相互配合支持,建立健全办理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案件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完善案件线索移送和信息共享机制。食品安全有关部门可以在检验检测、鉴定评估等方面为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消费者协会提起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的,人民检察院可以采取提供法律咨询、协助调查取证、提交支持起诉意见书、出席法庭等方式支持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