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古道:沿着纤夫与诗人的足迹

如果说一个古代的旅人,行到三峡,情不自禁地吟出一句诗,那或许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是黄金水道、出川的走廊,舟船是主要载体。三峡一带水流湍急,江道切岭成峡、穿谷成沱逆水而上非靠人力拉纤不可。自从三峡有船通行后,峡江边就有纤道纤夫走的道)贯通。缓滩道路还好走,到了瞿塘峡——被比喻为“鬼门关”的夔门后,长江浪急、风大、滩险,两岸都是悬崖,就只能在峭壁凿孔开道了,这或许便是三峡古道的由来。

遗存的三峡古道。丁海笑 图。本文为作者丁海笑为 澎湃新闻 | 私家地理 栏目特约撰稿,谢绝转载。

三峡古道不能单单说是纤道,而是由不同时期、不同用途的古道共同组成的复杂交通系统。由于峡江古道的复杂,按通行功能,可把三峡古道分为:纤道、驿道、人行道。

按修建时的结构特点,三峡古道又分为:砭道、槽道、栈道。通俗地说,砭道就是山路;槽道是在临江绝壁上挖出的隧道,有时,也将槽道同称为“栈道”;栈道是在悬壁上凿孔架木修成的悬空道路。

三峡古道最经典的一段古道,是瞿塘峡古道(峡路),由砭道、槽道、栈道共同组成。瞿塘峡两岸的断崖峭壁高数百丈,窄处峡宽不及百米。在北岸的绝壁上,有一道人工开凿的瞿塘峡古道。

其中,草堂河至状元堆的那一段,长约九公里。岩壁上,并没有凿孔、插木为梁的痕迹,而是在悬崖中硬生生挖出一条“凹”形的槽道来,远望如刀削。在地势稍缓的坡处,再开凿砭道或以石垒砌道路,高出江面数十米。路面平直宽敞,能通行八人大轿。据可考的文字记录,该栈道是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开通的。栈道修筑后,当长江水涨封峡不能行船时,行人往来山路,肩挑背负,络绎称便……而随着三峡水库蓄水,古栈道已部分没入水中。

瞿塘峡全景

除了“峡路”,有学者认为,孟良梯、偷水孔(已完全淹没)、上天梯也是瞿塘峡古道的一部分。在瞿塘峡“粉壁墙”东边的绝壁上,凿有许多方形石孔,自下而上呈“Z”字形排列,一直到高不可攀的山腰。这列石孔,被人们称为“孟良梯”,据推断,这也是一段宋元时期未竣工的栈道。

民间相传,杨家将中的大将孟良为取回被奸臣所害的杨继业的尸骨敛葬,趁着夜色,在此绝壁上开凿石孔,攀援而上。不料石孔才凿到山腰,便被山间和尚发现,和尚假装鸡叫,使孟良误以为天色将明而折返,故孟良梯只修到一半。翌日孟良发现真相,将那个和尚倒吊在崖前石壁上。由此,孟良梯的顶端也多了一块名叫“倒吊和尚”的石头。

其实,据孟良梯起点孔侧石刻“宋开庆元帅臣”推断,这一栈道是南宋末年,抗元将领为加强瞿塘关的守卫和攻击能力,由当时的驻军首脑、夔州路元帅蒲择之吕文德指挥营造的。其确切时间是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即公元1259年。

徒步新三峡古道

在三峡水库蓄水前,中国一度盛行三峡徒步热。这条被称为“中国十大经典徒步线路”之一的“徒步三峡”,也因为古道的部分沉入水底,被逐渐冷落。除了并不与原来的古道重合的野径外,徒步三峡古道变得需要户外攀登,因此无法向普通旅行者敞开大门。

瞿塘峡与新三峡栈道

赤甲楼与新三峡栈道

2017年,奉节在白帝城通往三峡之巅(今赤甲山,《蜀川胜概图》上为白盐山)的路上,修了一条全长10.5公里的步行栈道。栈道由两部分组成。从白帝城景区赤甲楼东侧到拗口路段,被称为“诗意栈道”,全长1650米,设有四个观景台,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到瞿塘峡、丹青峡和犀牛望月。从拗口到三峡之巅山顶这一路段,被称为“步道”,需要较长时间攀登,途中会经过整修过的“危石鸟道”。

另外,奉节在赤甲楼东侧正在沿江新修一条“怀古栈道”,栈道平均海拔184米(175米是三峡工程目标蓄水高度),将沿着淹在水底的旧栈道的路线,仿造原来的面貌,以架空的形式展现出来。

徒步往返三峡之巅,最好预留一天的时间,乘坐渡船前往。渡轮码头的起点设在白帝城岛的远端,旅游者可购买景区门票由风雨廊桥进入白帝,之后乘船抵达古象馆(古象馆展出的是1990年在当地发掘的夔门古象),步行至猴区和三峡之巅。渡轮码头开放时间是8:30至17:30,建议旅行者在乘船前先查好末班渡轮的班次。

从古象馆出来后,经过一段不长的石阶,便能看见赤甲楼。从这里徒步至三峡之巅,单程需要4-6小时,往返10小时,沿途有多处观景台可从不同视角观看瞿塘峡。这里有令人惊艳的江景,还会路过一段贴着悬壁的步游道,有种凌空漫步的感觉。这段步道被称作“危石鸟道”,原诗取自唐代诗人刘长卿诗中的一句“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当年康熙帝欣赏夔州人傅作楫的学识,特御笔改书刘长卿六言诗条幅,赐傅作楫,其诗曰:“危石才通鸟道,青山更有人家。桃园意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从而与奉节发生联系,这块《康熙皇帝六言诗碑》,如今也在白帝城中。

当然,如果不想全程徒步,就用不着购买白帝城门票了。自驾从沪蓉高速草堂出口自驾17公里,可到山腰的观景平台,和山顶海拔1388米的三峡之巅俯瞰瞿塘峡。但上山路为砂石路,路面狭窄,须有山路驾驶经验。

危石鸟道

三峡古道与夔州诗

重走古道的意义,或许并不只是单纯为了怀古或寻回逝去的风景。游白帝城,走三峡古道,登上三峡之巅,这个过程也是对夔州诗词文化的一次巡礼。

公元759年,李白三过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正逢人生际遇转变,在一个朝霞满天的清晨,李白登舟江陵,过夔门时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而李白的灵感源泉是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七年后,杜甫到达夔州,两年作诗462首,在767年的一个秋日,杜甫登上白帝城附近的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登高》。公元812年,白居易看到瞿塘峡的夜色,写道:“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赤甲楼

瞿塘峡朝云暮雨,春夏秋冬的姿态不一,曙光、夜色、云雾、晚霞、红叶、赤壁,斑斓的色彩呈现出多样的峡江之美。千百年来,无数诗人在此留下浩瀚诗篇,皆因为这里的山河既有“西控巴蜀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雄伟画卷,又有“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的气势磅礴。

杜甫在《夔州歌十绝句》中写道:“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有人考证说,这个“白盐”,就指的是海拔1388米的三峡之巅。诗人陆游也有对赤甲白盐的描述——“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两山对崔嵬,势如塞乾坤,峭壁空仰视,欲上不可扪。”可见,三峡之巅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也是夔州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元素和特征。

或学李白登舟,或效杜甫登高,或徒三峡古道,你的每一步都似乎受到了诗人的感召。不妨也浪漫一番,难见此山川,又何必在乎远游的寂寞呢?

登上三峡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