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台湾机器人第一把手 成鸿海军师
▲傅立成(中)的前方就是家用型机器人Julia,他访谈家庭主妇和社会人士,设计出会帮忙拿水、播放影片、能歌善舞的机器人。(图/商业周刊/摄影赖建宏)
文/李雅筑
这是我走入台湾大学电机系暨资工系特聘教授傅立成实验室,所见到的景象:
从行走辅助机器人、办公室机器人和家用机器人等,都排排站着。粉红色人形外观的家用机器人Julia站在一旁,我对她招手,声音甜美的她一边说「我来了」,一边滑行而来。她能辨识脸孔、叫名字,还能播报新闻、传递物品等。
眼前这位学者,最近多了一个身分:鸿海机器人领域的军师。日前,鸿海公布独立董事人选,他榜上有名。
台湾机器人学会常务理事宋开泰形容他:「台湾机器人领域中最top!」
29年前就成立机器人实验室
他如何与机器人共处?傅立成1987年从美回台后,在PC未普及的时代,便在台大成立「智慧型机器人实验室」。
当时,他花最多心思在工业机器人研发,让这些在工厂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提升生产效率。孰料,政府决定引进外劳的政策,打乱了全局。当有便宜外劳可用,原本的机器人计划,被骤然喊停。
这让他的人生大转弯,转向投入生活型机器人研究,思考如何让机器人应用到生活中。
放眼全世界的机器人研究,以工业型机器人为大宗,台湾也不例外。「除了美国iRobot的扫地机器人、日本软银的Pepper机器人,全世界几乎没有生活机器人的成功应用案例,」工研院机械所智慧机器人技术组长郭子鑫说,生活型机器人要懂得与人互动,「技术难度比工业型机器人高!」
傅立成解释,相较工业机器人在工厂生产线作业,要求动作标准、精细,才能将误差值控制在千分之一英寸以内。对生活机器人而言,「人类生活几乎没有一件事情是准的!」。
学生设计前,先读心理学
他几乎打掉重练。当机器开始要跟人互动,他找社会系、心理学等老师合作,台大社工系教授冯燕回忆,初期,「他是科学家出身,专注在技术,一心想用科技取代人力。」但冯燕提醒他:有些事终究无法被机器人取代,例如亲子互动。这让傅立成重新定位生活型机器人:辅助生活、取代人不想做的事。
「研究要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傅立成说,为了解决老人行动不便的问题,他阅读医学文献,访谈治疗师才知道,原来许多人不喜欢握着助行器走,宁愿推着菜篮车,因前者反会让行动不方便。
当时,他设计出行走辅助机器人的雏形,不断到桃园荣民之家做测试。当使用者将手握在这款机器人上,就能被带领前进,并借由压力感测器控制转弯方向,机器人不仅能协助做复健,还有投射脚步影像功能,让帕金森氏症患者能跟随步伐走,解决小碎步问题。他还加上荧幕,让患者一边复健,一边看影片、听音乐。
懂人性,会看也会听
两年前,鸿海找上他,或许是因他的机器人能懂人。
当时鸿海旗下12个次集团,各自接触多名机器人领域老师,提供技术指导,参加内部「机器人大赛」。傅立成协助研发一款商用服务机器人,能接待、对话,还能提供商品讯息,获得前三名成绩。
30年前,他选择投入一个回收期漫长的领域,只是一直想着:让机器人,真正在人的生活中出现,才有意义。
时光过去,他的想望就像眼前的Julia,没这么完美,但正真实的朝我们走过来。
【 更多报导 】
对爸爸大义灭亲、将妈妈开肠剖肚、追杀儿子...「民族英雄」郑成功根本不是正常人!
这个中小企业老板,宁愿月花15万聘高职生,也不愿请22K的科大毕业生
不是星巴克粉丝也值得一去!网友最爱的全台10大特色门市,第一名在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