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一个山寨老粗 如何变宾士最大股东?

中国吉利汽车创办人李书福。(资料照/中新社)

瑞典富豪(Volvo)、英国莲花(Lotus)、德国宾士(Benz),这些豪华车有何共同点?答案是,它们都有个共同老板李书福。这位中国吉利汽车创办人,日前成为宾士母公司戴姆勒(Daimler)最大单一股东,这不仅意味李书福的转型,也是中国制造「后发优势」的成果。

李书福是多项「中国第一」缔造者:第一家民营汽车厂、开发第一款跑车、第一个收购外国品牌的民营车厂。他的吉利汽车如今在官网写着:「现资产总值人民币2千亿元(约合新台币9千亿元),员工总数超过7万多人,连续6年进入世界500强。」

李书福来自浙江台州农村,被称为「泥腿子」(大老粗),但他却极有生意头脑:高中毕业就开照相馆、21岁卖电冰箱零件。当电冰箱工厂关门,他赴深圳读书时,见当地人装修房屋,意识到有利可图,立刻投入建材业,「我是农村出来的,失败了,大不了回去种田!」

中学:从模仿开始

买车拆解,摸透零件原理

然而光靠胆识不足成功,他能崛起更重要的是凭三字诀—︱做、省、炒。

李书福创办吉利汽车,早期设计团队只有7人,其中3人还没有任何汽车设计经验,只有一本《机械设计手册》。

为弄懂汽车,李书福买下一辆宾士车大卸八块,四处找专家解说原理。为了解生产,他四处拜托人带他去丰田(Toyota)工厂参观,还挖来丰田在中国厂的生产部长。如今吉利内部四处可见的标语「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就是模仿丰田的「标语管理」。

透过「做中学」,李书福学到丰富知识,如《财星》(Fortune)杂志所说:「他从只会开快车的浙江老板,变成真正的汽车专家。」

成本:拚低价卖车

配送、水电、人力都精算

为贯彻「造百姓买得起的车」,李书福全力省成本,零件采零库存管理,配送半径缩到100公里内,并借助外商体系集中采购。供应商讯息、采购量也全部上网,电脑自动对两到三家供应商比价才下单

在吉利工厂内,生产每辆车要用多少度水电、多少工人、甚至用多少手套,都列入绩效考核。全力省成本以低价卖车,是李书福崛起另一关键。

以廉价车起家的吉利,品牌口碑不及对手,李书福于是以炒作话题打出知名度。

炒话题:自己当网红

直播对撞测试赚饱名气

为凸显与对手差异,吉利现场直播,将自家产品与对手车一对一拆解,还找来德国工程师现场讲评。关于车体安全,其他车厂不是分析自家车撞树后的表现,就是只提供实验室里的数据,吉利却找一群专家及观众现场直播,将自家车垂直对撞,获得近满分的高分

这些吸睛之举为吉利赢得「网红」称号,「会造车只是一方面,会卖车才能为好产品加码。」中国汽车网路论坛《新车新技术》对李书福如此评价。

但除了个人努力,李书福成功也有赖大环境配合。过去「中国制造」以模仿为主,《德国之声》就称吉利的车「前面看像宾士,后面看像BMW。」虽有「山寨」之讥,李书福却是在前人基础上改良,端出新的东西。

模仿丰田时,他结合原来农村生产队的管理方式,发展计时计件、定额定量的目标生产管理。开发车款自由舰」时,他和韩国大宇汽车合作,把电脑虚拟设计、整车零件建立数据模型等流程,也应用在吉利上。

出身台湾的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曾提出「后发优势」理论,意指像中国这类开发中国家,不用再走欧美研发试错的老路,能直接利用前人基础来提升。

吉利汽车也是如此。从山寨欧洲汽车,到如今反客为主收购欧洲车厂,李书福「青出于蓝胜于蓝」。近年来中国家电厂购并日企,如美的集团收购东芝家电、海尔买下松下白色家电等,都是后发优势的结果。

收购海外名牌车,也意味着李书福的转型。随中国消费者收入上升,低价山寨前途堪虞,和海外名牌挂钩才是永续之道。公司组织也须与时俱进:李书福弟弟、哥哥、妻子,已先后退出在吉利的职位,公司管理采集体决策,他创办的吉利也从家族企业变上市公司。如《财星》杂志评论:「1980年代的中国民营企业,能完成这种转型的屈指可数。」

2006年底特律车展,吉利展示了它当时的最新车款「自由舰」,这是它首次在美国亮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主播在吉利展位前说:「不论你喜不喜欢,这就是汽车的未来。」贯彻后发优势的李书福,或许也正代表「中国制造」未来的出路。

【更多报导

※精彩全文,详见《商业周刊》1582期。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