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两岸交流去政治 回归人性

旺报社评

两岸交流逐步恢复,但与疫情前的规模仍相距甚远。台湾民众赴大陆人数去年176万人次、今年上半年134万人次,疫情前连续两年超过400万人次。大陆民众来台人数因观光停摆,去年至今不足10万,疫情前每年平均近200万。两岸双向民间交流大幅萎缩,造成双方民意彼此的误解、猜疑乃至对立愈来愈严重。

抹黑造谣 徒增误解对立

较为典型的例子,是今年5月大陆国台办惩戒台湾名嘴,其中有两人的「罪状」是抹黑大陆发展,造谣「大陆高铁没有靠背」、「大陆民众吃不起茶叶蛋」等。北京官方亲自下场批判并惩戒名嘴,大陆网友叫好的同时,却让大陆民众误以为台湾媒体对大陆不友善,台湾社会认为大陆还停留在落后、贫穷的印象。

但这不是事实,台湾媒体政治立场取向,有同温层的问题,但台湾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民众也有一定的知识水准。社会对大陆的认知、媒体对大陆社会的报导,并非一面倒的负面或片面。特别是大陆近年来的进步,台湾民众透过网路多已熟知。当名嘴说「高铁没靠背」、「吃不起茶叶蛋」这类无脑之语,多数人其实当成笑料。

今年两岸交流逐步恢复,民进党政府多次藉个案打「恐中牌」,引导民众产生「去大陆有高度风险」的认知。8月间一名台塑干部入境上海遭到境管,又有一名郭姓青年独自赴陆后与家人失联。后来陆方发新闻稿证实,台塑干部因税务违法被调查,郭姓青年则是涉入诈骗案被拘留。

事件发生后,赖政府和特定媒体渲染失联台人家属的焦虑,给民众「莫名其妙被抓走」的印象。当然,两岸之间因为政治问题,导致双方涉及人身自由与安全的通报机制停摆,这是我方指责对岸的主要理由,该问题确实需要两岸务实处理。但民进党政府和特定媒体利用「真相时间差」打擦边球、搞政治操作,把一般性治安事件与政治问题混为一谈,为两岸交流架设阻碍、增加误解。

一边是大陆民众对台湾民意偏听偏信、充满误会和敌意,另一边是台湾民众登陆意愿受到负面政治操作影响,加上陆客来台观光仍未全面恢复,造成了疫后两岸民间交流规模大不如前的现状。解决之道,还是要回归大交流的格局,两岸民间双向、直接的交流接触愈多,对彼此社会真实状况愈了解,片面资讯的垄断就愈容易被打破,造谣生事、挑拨离间自然会减少。

交流倒退 触发政治危机

不过,究竟是两岸交流减少导致两岸关系恶化,还是两岸关系紧张导致交流紧缩?这又变成了「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毕竟早在马政府8年两岸交流大开大合,仍然被发现存在「身愈近、心愈远」的问题,「太阳花学运」便是台湾民意对两岸交流不信任感的一次集中爆发。当时就有分析指,只要两岸政治分歧存在,民间关系总会受到干扰、乃至倒退。后来的事实证明,两岸交流多未必能解决政治问题,但两岸交流少一定会触发政治危机。

2016年民进党重返执政后,大陆虽然中止了两岸协商,但官方多次强调两岸交流「不能断、不能停、不能减」。同样,从蔡英文政府到现在的赖清德总统,都曾公开表示乐见两岸交流。可见,「交流」之于两岸关系,既是双方难得的话语交集,也是两岸主流民意所向。然而,两岸当局愈是高喊交流,交流反而愈受限制、愈加紧缩。背后的问题在于,「两岸交流」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

大陆「惩独22条」发布后,虽一再强调「不涉及台湾民众」,今年暑期还大力邀请青年「首来族」登陆参访,但台湾民众登陆意愿低于疫情前。民进党政府制订严厉的《反渗透法》,国安单位、检调机关频频放话、约谈搜查,也让两岸交流与「统战渗透」画上等号,让人对两岸交流望而却步、自我审查。

两岸应各自努力让交流回归人与人、心与心的坦诚接触,卸下政治包袱民间交流才会真正改善两岸关系,否则就会被异化为政治工具,反过来损害两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