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航天见证了开放与自强

来源:环球时报

10月29日上午,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据介绍,我国瞄准10月30日4时27分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飞行乘组的3名航天员也首次亮相。这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3次飞行任务。人们看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正在按照既定的步伐不断往前迈进,这不仅凝结着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汗水与智慧,也凝聚着人类社会对太空探索的渴望与期盼。

这次任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与神舟十八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各项相关实(试)验。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九号乘组将接受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探访。可以看到,中国的“神舟”“天舟”系统具备了可靠稳定的人员物资天地往返能力,“天宫”空间站则拥有充足的资源和完备的设施,三者的稳定运行已经形成一个完整闭环。这意味着,未来中国航天的任务更密集、探索更深入、成就更可期。

“下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说英语还是中文?”澳大利亚“对话”网站在近期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如此问道。事实上,登月是一场竞争,更是一场合作,而中国正在构建一个开展国际合作的绝佳平台。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2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我们随时欢迎世界同行参与中国空间站的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立项实施以来,一直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截至2023年11月,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50多份政府间航天合作协议。可以说,中国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平等合作、包容互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国际荷载”。

中国不断推动航天成果惠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在探月等太空研究计划中,加强了与非洲、拉美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能力建设。另一方面,中国始终坚持与国际社会共享成果,比如中方迄今已经向上百个科研团队发放了月球科研样品,牵头发起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等多边合作项目;从“天宫”带回的药用植物种子正在巴基斯坦实验种植;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为亚马孙雨林生态保驾护航;中国“风云”气象卫星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气象监测预报和灾害应急响应服务。推动构建外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同样走得稳健和踏实。

现在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航天的关注点也发生了不少变化,除了对具体技术创新突破的惊叹,还有就是与此相比较,虽然仍有个别炒作“中国太空威胁论”的声音,但声量小了许多,这是中国航天成果越来越多惠及世界的一个必然结果。人们看到,美国的“沃尔夫条款”走到最后实际上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美国国内业界希望对华合作的声音越来越多,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今年8月的一篇文章也呼吁中美在太空领域开展合作。太空探索周期长、耗资大、难度高,人类社会携起手来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合作的“朋友圈”,要比搞单打独斗的封闭“俱乐部”有力量得多。这个道理是不难理解的。

不久前中国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形成了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探索宇宙奥秘、利用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未来随着中国空间资源、空间技术能力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载人登月如期完成,中国航天将继续敞开胸怀,深入推进多种形式的航天国际交流合作,同各国分享发展成果、完善外空治理,让航天科技成果更好造福人类,让命运与共的人类智慧向着更加广阔的浩瀚太空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