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两岸经贸严峻 选民莫随魔笛起舞(徐和谦)

原定最晚定在明年1月12日总统大选前一天截止的大陆对台湾贸易壁垒调查,在12月15日抢先公布结论,陆方的出手时机颇具针对性。(图/资料照)

原定最晚定在明年1月12日选前一天截止的大陆对台湾「是否存在歧视陆制产品输台行为」的贸易壁垒调查,在12月15日抢先公布结论,陆方的出手时机颇具针对性。

调查的结论会何提早发布,陆方迄今没有正式解释。但外界一般认为这与蓝白合整合失败、赖清德民调继续领跑,民进党有可能再赢得又一个4年执政期的选举氛围息息相关。

对于陆方在调查中揭橥的结论,包括「台湾地区设立了一套针对大陆产品的禁止进口制度。原则上禁止进口所有来自大陆的产品,只有在个别例外情况下,或经许可后才允许进口」,以及「台湾自ECFA生效以来,不仅未能逐步减少或消除对大陆的贸易限制,反而不断增加禁止进口大陆产品数量,未能履行ECFA规定的逐步减少或消除实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义务」等节。

经济部并未正面辩驳,只四两拨千金地以「两岸同属WTO会员,我方愿与中方依循WTO规范在WTO架构下协商,处理双方争议」作为回应。行政院经贸谈判办公室则用两岸的WTO入会时间相近,当年并未进行双边市场开放谈判为由带过,并反指陆方所言「台湾持续扩大禁止进口产品范围及项目数」,只是台湾调整海关税则类别及项目所致。但行政院经贸办的说法,也未能否认这些税项调整前的「原始限制项目」的存在。

众所皆知,由于两岸市场规模和产业人口悬殊,各自市场的胃纳和内部调节弹性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对于台湾在世贸原则之外实质控限大陆部分产品输台的作法,基于两岸内部默契与维系整体经贸关系和谐的考虑,以及历来两岸争议不交由外方多边平台处理的陆方原则,陆方一直未在WTO对台湾提起正式诉讼,只在WTO例行性的对台贸易政策审议中,作出不具拘束性的谴责表态。

在做出台湾对大陆确实存在贸易壁垒的结论后,下一步陆方会如何反制?在陆方于WTO平台对台湾提起诉讼可能性仍不高的前提下,余下的后手大略可分为三途:一是可能针对若干其他货源可替代性较高的台湾重要输陆产品,加征反倾销税;二是宣布停止ECFA早收清单项下的对台关税减让措施,冲击面可达价值150-200亿美元的输陆出口;三则为最严重的打击,即可能单方宣布中断或暂停履行ECFA协议,或启动ECFA第16条的终止条款,迫使双方进入问题协商,若协商未成则在180日后终止协议。

虽然民进党政府不断以台湾对陆出口倚重逐年下滑且分散、早收清单实施与否仅冲击名目GDP不到一个百分点,以及如今台湾对陆出口大约一半皆为大陆对台高度依赖的半导体产品等说法,来淡化大陆潜在反制措施的冲击波。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半导体产品以外的其他重要输陆产品,如液晶、石化、纺织、工具机等,要如何应对大陆一旦有意识地逐步以台湾以外的其他产地—特别是产业链升级追赶之势如火如荼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和大陆同为RCEP成员的经济体进行取代?

再者,早收清单所覆盖的对陆出口绝对数额虽然不大;然一旦早收清单遭到终止,象征的却是大陆不再以两岸间的特殊关系作为关税优惠或给予较优市场准入待遇的指标性作为。这个风向球,不啻是在明示全球:未来的两岸经贸关系中「同胞经济」「民族经济」的色彩将大步消褪,彻底转向「公事公办」,甚至在个别领域不排除从严、从细要求。这种观感和外界预期,对于台湾未来在区域经济分工中的角色冲击,当然将远远超过50亿美元左右的早收清单优惠适用与否的差额。

过去,台湾曾以外商进军大陆的良伴甚至是「捷径」而自期,并从中获得不少运筹中心红利。尔后,如果台湾和台资背景伙伴,逐渐因政治风向恶化而被外资视为进入大陆必须避开的「雷区」和高风险因子,台湾又该如何自处?当此抉择境地,企业界虽焦虑而未敢言;民众又岂可随民进党政府的催眠「魔笛」而忘乎所以,继续不以为意?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