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行业纾困券」是个好主意(杜震华)
花园夜市15日晚间复业,摊商与人潮皆冷清。(程炳璋摄)
近日疫情逐渐稳定,确诊和死亡人数都不再让人心惊胆战,由3级警戒降级的机会似乎就在眼前,加上服务业营收受警戒升级的冲击极为严重,除5月分失业率4.1%为7年半以来新高之外,7月16日最新统计显示,全国放无薪假的企业有2704家,劳工达3.2万人,短短1周即增加821家、1.1万人,增加者过半来自住宿餐饮业。因此,外界要求再次发放纾困或振兴券,或直接对国人发放现金刺激消费的呼声高涨,目前已获得政府重视。
媒体报导,行政院担心现金会被用于储蓄而不考虑,但正在考虑发放振兴券,已请国发会和各部会规画方案,近日将开会讨论,且会将受创最深的餐饮业列为优先适用行业。
事实上,没有一种方案是没有问题的,端看主要是要达成什么目标。发放现金是要确保所有民众都会被关照到,以免真的有人走到绝路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提供振兴券是要刺激消费来带动经济成长,但一定多少会有「替代性」消费,且允许消费的范围越大,替代性消费的效果就越大,激励额外消费和经济成长效果就越小,但顾及行业的「公平性」又很难限制消费范围。故无论是马政府的「消费券」,或去年蔡政府的「三倍券」,由于允许消费的范围极大,民众都乐于拿来购买日常用品以替代平日消费,所以带动经济的效果都相对有限。
所以,若这次发行消费票券的目的,是要挽救近乎窒息的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的话,逻辑上就不宜将适用范围扩大,以免稀释了对这些受害最大行业的纾困效果。因此,不妨将这样的消费券称为「行业纾困券」,并将范围限制于此波冲击最大的旅宿餐饮、按摩美容美发等消费受到3级警戒严格限制,以及被要求直接停业的行业,包括网咖、电玩等10种特殊行业,夹娃娃机店等8种防疫风险场所。
由于这些服务行业的范围有限,而且冲击最大,所以将「行业纾困券」的适用范围限制于此,一方面在逻辑上合理,因为它们为全国防疫做了最大牺牲,需要特别纾困;二方面纾困效果将会显著,因不会被其他受冲击相对较小的行业稀释。政府不宜好大喜功,为讨好众多业者而将适用范围扩大到其他行业,否则在这些行业的纾困效果不佳下,无薪假或失业率攀升现象将继续恶化。
若同意上述概念,接下来就该思考,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让这个方案有效执行,因倒闭歇业状况正在持续发生,拯救纾困行业如同救火,一刻不得耽搁。由于先前已有「三倍券」的发行经验,政府相当清楚每一种发放补贴途径的效率,可以复制民众取得补贴速度最快的模式,尽速让大众取得消费补贴,到符合适用资格的商家进行消费;同时,尽快在网站公布符合资格的商家名单,也提供合格商家下载政府提供之标示,张贴于商家门口供消费者辨识消费。
「有政府,请安心」,「行业纾困券」正是落实这个口号的最佳机会。(作者为华梵大学兼任特聘教授)